行测常识:明朝知识点汇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行测常识知识 行测常识:明朝知识点汇总

行测常识:明朝知识点汇总

2024-06-15 18: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即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摊丁入亩源于雍正年间,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

措施和意义: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所以无地的农民和其他劳动者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地主的赋税负担加重,也在一定程度 上限制或缓和了土地兼并;而少地农民的负担则相对减轻。同时,政府也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有利于调动广大农 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的进步。

二、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朝在对外关系上,一直都是保留宗主国的姿态,但却很少行驶宗主国的权力。这一点,从明朝开国之初就有这种状态。其中。最典型的是郑和下西洋和万邦来朝,以及戚继光抗倭。

1.郑和下西洋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朱棣派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强了明朝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和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2.万邦来朝

从明朝开始,中国就已经成为了“天朝上国”,这种姿态被清朝遗传了一个十成十。而作为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除了在乎自己的威严之外,更在乎的是藩国的尊重姿态。

明朝周围各国都有着朝贡的体系,而且根据亲属关系不同有着不同的朝贡时间。对于这些藩国,朝贡是他们发财的道路,这也是明朝朝贡体系的特色——藩国朝贡物品往往会得到数倍数十倍的回赐。

故而,明朝也限制各国的朝贡,亲近的藩属国甚至可以一年一次,一年两次,但关系疏远、地域较远的藩属国却被定位两年一次、三年一次,甚至还有五年一次的。这是一种宣誓主权的做法,但明朝这种态度不仅没有办法从藩属国获利,更会导致自身的持续失血。

3.戚继光抗倭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将领戚继光受命到浙东抗倭,训练出作战勇敢,纪律良好的“戚家军”。1561年戚继光在浙东台州九战九捷,全歼该地倭寇,后进入福建、广东,与俞大猷合作抗倭,至1565年,东南沿海倭寇肃清。

三、明朝政治考点

【考点1】君主专制的加强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国号为大明,以应天(南京)为都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明朝建立以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对中央和地方官制进行了调整,主要措施如下:

(1)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2009年真题考点)

(2)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元朝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行政;设立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司法;设立都指挥使司,分管军政,统称“三司”。这样,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同归中央。

(3)设置特务机构,实行特务统治。明太祖让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侦查、逮捕和审讯,后又设立新的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

【考点2】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考点3】郑和下西洋

概述: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七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西洋是指今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及印度洋沿岸一带。从1405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远航,到达非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发展了航海事业,扩大了对外贸易,促进了国际交往。在世界航海史上,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美洲,还要早八九十年。

郑和下西洋也是明朝初期的政治要求,但随着迁都之后,明朝渐渐改变了对于航海的态度,渐渐开始闭关锁国起来。

【考点4】戚继光抗倭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明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江抗倭,对倭寇进行了有力打击。

戚继光抗倭经过如下:

(1) 组建戚家军:戚继光从农民和矿工中选拔3000人,进行严格训练,这支军队作战勇敢,纪律良好,被称为“戚家军”。

(2)1561年,戚继光率领军队在浙江台州一连打了九次胜仗,全歼倭寇。

(3)在荡平了浙江倭寇后,戚家军进入福建、广东,和另一抗倭将领俞大猷的军队联合抗倭。俞大猷率水军,戚继光率陆军,互相配合,合力进攻,至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考点5】明末农民战争

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 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宦官专权,他们打击正直朝臣和士人,横掠百姓,贪污受贿,无恶不作;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明朝末年,天灾不断,而明朝政府又向农民加派三饷,广大农民十室九空。

概述:1627年,饥民王二在陕北首先起义,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王二起义后,陕北各地农民纷纷响应。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先后举起义旗。其中,“闯王”高迎祥的义军是较强的一支。高牺牲后,李自成继任闯王。他率大军进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口号,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很快攻克洛阳。不久,攻克西安。1644年正月,他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三月,李自成大军攻占北京,明崇祯皇帝自缢于万岁山。明朝灭亡。

意义:明末农民起义军以极大的革命勇气和顽强的战斗,推翻了腐败的明王朝,给封建统治以沉重的打击。农民军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反映了农民群众反对财产贫富不均和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标志着我国农民阶级的反封建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当然了,这是应试要求,至于真正的历史如何,还是需要大家能够多看一些资料,不要被起义两个字局限了视野。并非是所有的起义都需要推崇,也不是所有的起义都是正义。

文、遵义中公教育(gzzyoffcn)

注: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