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血液病最初有哪些症状和表现 败血症

败血症

2024-06-25 14: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败血症(Septicemia)是指致病细菌侵入血液循环中生长繁殖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临床症状为寒战、高热、皮疹、关节痛及肝脾肿大,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烦躁、四肢厥冷及紫绀、脉细速、呼吸加快、血压下降等。病死率可达30~50%,尤其是老人、儿童、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治疗不及时及有并发症者,预后更为恶劣。败血症伴有多发性脓肿者称脓毒血症;若细菌仅短暂侵入血流则称为菌血症

目录 1 病原学 2 症状 2.1 新生儿败血症 2.2 老年人败血症 3 检查与诊断 4 治疗 5 预防 6 症状查询专题 7 参看 病原学

各种细菌均可作为败血症的病原菌,由于抗菌药物、免疫抑制药物的广泛使用,致病菌种也有所改变,20世纪50年代前,以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为多见,目前导致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其次是绿脓杆菌、肺炎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厌氧菌及真菌性败血症也在增加。细菌的致病力与其产生的毒素和酶有关,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血浆凝固酶、α-溶血素、杀白细胞素,常引起严重的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内毒素能损伤血管及心脏等,从而易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微循环障碍、感染性休克等;肺炎链球菌等具有荚膜,可拮抗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常见的病原菌有以下四类:

革兰氏阳性球菌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在医院内感染者表皮葡萄球菌也不少见,其他还有肺炎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后者常引起新生儿败血症。另外D组链球菌(肠球菌)以易并发心内膜炎而引起关注。 革兰氏阴性杆菌 以大肠杆菌最为常见,其次为肺炎杆菌、肠杆菌(产气杆菌、凝团杆菌等)、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枸橼酸杆菌及沙雷菌等。 厌氧菌 主要为脆弱杆菌、消化球菌与消化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等。目前报道厌氧菌败血症占败血症总数的10%左右,但由于厌氧菌培养技术较为复杂,故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 真菌 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其次为曲菌与毛霉菌。

多数菌败血症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同时或先后感染,多见于严重烧伤或免疫功能严重低下者。

症状 原发炎症:各种病原菌所引起的原发炎症与其在人体的分布部位有关。原发炎症的特点是局部的红肿、发热、疼痛和功能障碍。 毒血症症状:起病多急骤。常有寒战、高热、发热多为弛张热及或间歇热,亦可呈稽留热、不规则热及双峰热,后者多系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所致。发热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毒血症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周身不适、肌肉痛及关节痛等。 皮疹:见于部分患者,以瘀点最为多见,多分布于躯干、四肢、眼结膜、口腔粘膜等处,为数不多。 关节症状:可出现大关节红、肿、热、痛和活动受限,甚至并发关节腔积液、积脓,多见于革兰阳性球菌、脑膜炎球菌、产碱杆菌等败血症的病程中。 感染性休克:约见于1/5~1/3败血症患者,表现为烦燥不安,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皮肤花斑,尿量减少及血压下降等,且可发生DIC,系严重毒血症所致。 肝脾肿大:一般仅轻度肿大。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的皮肤粘膜屏障功能、淋巴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尚不健全,补体尚缺乏,体液免疫水平低,细胞免疫也未完善;脐带残端为细菌入侵创造了有利条件,孕母泌尿生殖道感染或全身感染等均可使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高、表现复杂、并发症多。临床表现常缺乏“典型”症状,体温不升、体重不增、精神萎靡、嗜睡、烦躁、惊厥、面色苍白、口周发青、呼吸急促、心率快、皮肤发花、黄疸加重、拒乳、呕吐、腹胀、腹泻、肝脾肿大。

老年人败血症

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性差,早期临床表现较隐蔽,热型往往不规则;又因免疫功能低下,病情常较严重,进展迅速且不易控制;老年人脏器功能多有减退或原有慢性病,败血症极易诱发脏器功能衰竭。

检查与诊断 血象:白细胞总数大多显著增高,达10~3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多在80%以上,可出现明显的核左移及细胞内中毒颗粒。少数革兰阴性败血症及机体免疫功能减退者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稍减低。 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血培养是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金标准,需同时作需氧、厌氧,真菌,必要时作L型菌培养。血培养与其他处体液培养获相同细菌更有意义。 细菌涂片:脓液、脑脊液、胸腹水、瘀点等直接涂片检查,也可检出病原菌,对败血症的快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详细询问病史和作详尽体检极为重要。凡有急性高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而无局限于某一系统感染的倾向时,或有局部病灶、导管及器械操作史等均应考虑有败血症的可能;血液或骨髓培养阳性为确诊的依据。应与伤寒、粟粒型结核、结缔组织病及淋巴瘤等疾病鉴别。 治疗

一般和对症治疗:卧床休息,加强营养,补充适量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必要时给予输血、血浆、白蛋白和丙种球蛋白。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烦躁者给予镇静剂等。正确处理局部病灶及各阶段的突出矛盾(如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肾功能不全)亦很重要。

病原治疗。及时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抗生素是首要药物,应及早采用,未得培养结果之前,常需兼顾G+球菌及G杆菌,选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与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联合治疗。再针对培养出的致病菌及其对药物的敏感度,更换最合适的抗生素。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者可选用青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等;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则选用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头孢菌素及半合成广谱青霉素;厌氧菌感染则首选甲硝唑,也可选用青霉素、氯霉素、氯洁霉素等;败血症确为真菌所致则应选用二性霉素。应注意早期、足量并以杀菌剂为主;一般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多自静脉给药;首次剂量宜偏大,注意药物的半衰期,分次给药;疗程不宜过短,一般三周以上,或热退后7~10天方可酌情停药。

局部病灶的处理:化脓性病灶不论原发性或迁徙性,均应在使用适当、足量抗生素的基础上及时行穿刺或切开引流。化脓性胸膜炎、关节脓肿等可在穿刺引流后局部注入抗菌药物。胆道及泌尿道感染有梗阻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预防

经常保持皮肤和粘膜的清洁和完整,避免创伤,切忌挤压或用针挑刺疮疖,应积极治疗、控制慢性病,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类药物,烧伤病房应严格消毒等措施,均可预防败血症的发生。

症状查询专题

点击部位名称可查询更多相关疾病

全身 败血症 抽搐 创伤 低血压 恶寒 发热 寒战 乏力 昏迷 肌肉酸痛 淋巴结肿大 贫血 皮肤‎ 盗汗 冻疮 多汗症 鳞屑 玫瑰疹 疱疹 皮肤干燥 丘疹 雀斑 瘙痒 湿疹 紫绀 头部‎ (眼 | 耳 | 鼻 | 口) 头痛 头晕 畏光 眼疲劳 耳鸣 耳痛 鼻出血 鼻塞 咳嗽 口干 牙痛 颈部 喉头水肿 甲状腺肿大 落枕 吞咽困难 胸部 呼吸困难 咳血 咯血 气喘 乳房肿块 乳头内陷 心悸 心绞痛 心律失常 胸闷 胸痛 窒息 背部 脊柱弯曲 椎间盘脱出 腹部 便秘 恶心 反胃 腹痛 腹泻 腹胀 痢疾 脾肿大 食欲不振 胃痛 消化不良 厌食 腰部 尿急 尿痛 肾病综合征 腰背痛 腰椎间盘突出 臀部 便血 肛裂 肛门瘙痒 脱肛 盆腔 尿频 尿失禁 尿血 少尿 无尿 遗尿 羊水过多 生殖部位 (女性|男性) 白带 闭经 痛经 宫颈糜烂 流产 性交疼痛 性欲减退 遗精 睾丸疼痛 四肢 (上肢 | 下肢) 单瘫 肝掌 鸡眼 抽筋 静脉曲张 手足皲裂 乏力 肘关节脱位

按症状名称开头字母查询症状: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参看 菌血症 毒血症 脓毒血症 《传染病学》- 败血症

疾病百科 - 传染病相关概念 感染 传染源 传播途径 医院感染 性传播疾病 炎症 感染性休克 消毒 隔离 预防接种病原微生物 病毒 立克次体 细菌 螺旋体 真菌 寄生虫 朊粒病毒性感染 病毒性肝炎(甲肝、乙肝、丙肝等) 病毒感染性腹泻 脊髓灰质炎 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 麻疹 水痘和带状疱疹 流行性腮腺炎 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性乙型脑炎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巨细胞病毒感染 狂犬病 艾滋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手足口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立克次体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恙虫病 猫抓病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细菌感染 伤寒和副伤寒 细菌性食物中毒(胃肠型食物中毒、神经型食物中毒) 细菌感染性腹泻 霍乱 弯曲菌感染(弯曲菌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 细菌性痢疾 布鲁菌病 鼠疫 炭疽 白喉 百日咳 猩红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结核病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 破伤风 败血症深部真菌病 新型隐球菌病 念珠菌病 曲霉病 肺孢子菌病螺旋体感染 钩端螺旋体病 梅毒 回归热 莱姆病原虫病 阿米巴病(肠阿米巴病、阿米巴肝脓肿) 疟疾 黑热病 弓形虫病 隐孢子虫病蠕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 并殖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 姜片虫病 丝虫病 钩虫病 蛔虫病 蛲虫病 旋毛虫病 肠绦虫病(牛带绦虫病、猪带绦虫病) 囊尾蚴病 棘球蚴病(细粒棘球蚴病、泡型棘球蚴病) 蠕虫蚴移行症朊粒病 朊粒病抗感染药物 抗生素 合成抗菌药 抗真菌药物 抗病毒药物 抗寄生虫药其它 《传染病学》 《流行病学》 传染病潜伏期和隔离处理理 传染病学词汇英汉对照 传染病法 法定传染病 常见传染病的消毒方法 ICD-10传染病章节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