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蛔虫病传染源和主要传播途径 丝虫病

丝虫病

2024-05-21 15: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急性期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

呈不定时周期发作,每月或数月发作一次。发作时患者畏寒、发热、全身乏力。淋巴结炎可单独发生,而淋巴管炎一般都伴有淋巴结炎。局部淋巴结肿大痛疼并有压痛,持续3~5天后自行消失。继发感染可形成脓肿,淋巴管炎以下肢为多,常一侧发生,也可两腿同时或先后发生,其症状是沿大腿内侧淋巴管有一红线,自上而下蔓延发展,称为“离心性淋巴管炎”。炎症波及毛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发亮,有灼热烧感及压痛,类似丹毒,称“丹毒样性皮炎”俗称流火,持续2~3天消退。

丝虫热

周期性突然发生寒战、高热,持续2~7天消退。部分患者仅低热但无寒战,在屡次发作后局部症状才渐显露,出现腹痛者多系腹膜后淋巴结炎所致。

精囊炎、附睾炎、睾丸炎

主要见于斑氏丝虫病。患者自觉由腹股沟向下蔓延的阴囊疼痛,可向大腿内侧放射。睾丸及附睾肿大,阴囊红肿、压痛,一侧或两侧精索可摸及一个或数个结节性肿块,有压痛,炎症消退后缩小、变硬,可伴有鞘膜积液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综合征

即肺型丝虫病,系发育移行的未成熟幼虫引起的过敏反应所致,表现畏寒、发热、咳嗽、哮喘、肺部有炎症阴影,痰中有嗜酸性粒细胞和夏科雷登结晶。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中微丝蚴多阴性。少数尚可出现荨麻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慢性期

由淋巴系统增生和阻塞引起,多数病例炎症和阻塞性病变常交叉重迭出现。

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曲张

淋巴结肿大是由于炎症及淋巴结内淋巴窦扩张所致,且常伴淋巴结周围向心性淋巴管曲张,见于一侧或两侧腹股沟和股部,局部呈囊性肿块,中央发硬,穿刺可抽出淋巴液,有时可找到微丝蚴,易误诊为疝。淋巴管曲张常见于精索、阴囊及大腿内侧。精索淋巴管曲张可互相粘连成条索状,易与精索静脉曲张混淆。阴囊淋巴管曲张可与阴囊淋巴肿同时存在。

阴囊淋巴肿

由于腹股沟表浅淋巴结和淋巴管阻塞,致阴囊肿大、表皮增厚似桔柑皮状,可见有透明或乳白色小水泡,破裂后有淋巴渗出或乳糜液渗出,有时可查到微丝蚴。

膜腔积液

多见于斑氏丝虫病,可发生一侧或两侧。轻者无明显症状,积液多时阴囊体积增大,呈卵圆形,皮肤皱褶消失,透光试验阳性,穿刺液离心沉淀可找到微丝蚴。

乳糜尿

为斑氏丝虫病常见症状,乳糜尿病人淋巴管破裂部位多在肾孟及输尿管。临床呈间歇性发作,隔数周、数月或数年再发,发作前可无症状或有畏寒、发热、腰部、盆腔及腹痛股沟处疼痛,继之出现乳糜尿。乳糜尿易凝固,可堵塞尿道,致排尿困难,甚或出现肾绞痛。把乳糜尿置于玻璃杯中可分三层,上层为脂肪;中层为较清的液体,混有小凝块;下层含红细胞、淋巴细胞及白细胞等,呈粉红色沉淀物,有时能找到微丝蚴。

象皮肿

见于马来及斑氏丝虫病晚期,感染后10年左右发生,常发生于下肢,少数见于阴囊、阴茎、阴唇、上肢和乳房。开始呈凹限性坚实性水肿,久之皮肤变粗、增厚、皮皱加深,皮肤上有苔藓样变、疠状突起等变化,易继发细菌感染形成慢性溃疡。此时仅5%患者血中查到微丝蚴。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