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话虎 探寻中国传统“虎俗”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虎年贺岁词语8个字 虎年话虎 探寻中国传统“虎俗”文化

虎年话虎 探寻中国传统“虎俗”文化

2023-10-31 04: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民艺传承”新华号

金牛昂首高歌去, 玉虎迎春百业兴,2022壬寅年,是十二生肖中的虎年。

大约5个世纪前,当中华民族有了文化的时候,就有了中国虎文化。虎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从古至今,我们对虎敬畏、尊崇,从远古的岩画和神话传说、历代出土的文物、民间风俗与工艺品,以及文学艺术作品中,都可以窥见中国虎文化的源远流长,虎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五福临门》虎年画 图源/网络

在民间方言中,“虎”与“福”谐音,老虎因而有驱邪纳吉,护佑平安之意。古人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在中国人心里,老虎行动迅猛、威力无比,是镇宅、驱邪、降灾,以及生育和财富的保护神,是中华大地上的吉祥物,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老虎的故乡在中国,河南地区的古中华虎即是老虎的祖先

虎文化起源

中华龙虎文化起源较早,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与初民原始文化并生并存,至少有八九千年历史。近年研究古史民俗的专家们宣称“中华文明一万年”不是无因的。据考古资料显示,老虎的故乡在中国,中国河南地区的古中华虎即是老虎的祖先。1987 年,考古人员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墓葬中,首次发掘出了蚌壳砌塑的龙、虎和器物。该遗址确定为大约距今 6500 年前的伏羲时代。

河南濮阳西水坡原始墓葬中发展的蚌塑龙虎图形

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原始墓葬中发展的蚌塑龙虎图形,被称为“天下第一龙虎”或“中华第一龙虎”,说明在原始氏族社会晚期的信仰中,已有了龙神和虎神,龙虎文化同时存在。虎作为凶猛的野兽,与原始狩猎民族生产生活关系更为密切,要比虚构的龙图腾崇拜物产生更早。虎在地球上出现已有一百万年以上的历史,它和人类的出现几乎是同时的或更早些。

汉,白虎纹瓦当 白虎是“四神”之一,被视为瑞兽

在东北虎的故乡黑龙江流域,20世纪末发现了数千年前至千年前的古代岩画。其中有人的假脸、骷髅和怪兽假脸。特别珍贵的是,还有虎和鹿、熊的岩画。早期岩画都是敲刻在沿江大岩石之上的原始艺术。岩画题材中假脸较多,大约反映这一地区的渔猎先民对祖先、伟人、魔鬼的崇拜。兽画虎、鹿,反映了他们的图腾崇拜和狩猎生活。从赫哲人、满族人所信仰的萨满教供奉虎神、跳虎神的宗教活动中更可看出,虎崇拜在我国东北源远流长,影响深广。

内蒙古阴山岩画

权力和力量的象征

自古有言,老虎为百兽之王。在恶劣自然环境中,虎凭借其勇猛的威力受到先人的青睐。虎凭借其巨大身型,无穷力量,威猛剽悍的性格,如雷的吼声,使百兽震恐,因此古人常以虎来比喻势力强大的事物,或者做威猛勇武的象征。

《孟子·尽心下》:“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贲”同“奔”,是如虎奔跑以示勇猛的意思,虎贲指勇士,武士,突出了武士的勇猛。汉代设“虎贲校尉”、“虎贲中郎将”,均为高级武官。甚至标志军权的兵符也被做成虎形,称作“虎符”。帝王出行时,仪仗所用旗帜上也有画虎的,称为“虎旗”。《集仙录》:“虎旗龙辇,激耀百里。”《史通·书志》说得更加明白:“虎踞龙蟠,帝王表其尊极。”虎与龙对文,地位可比。

“虎”的象形文字

杜虎符 现存陕西历史博物馆

虎象征着权力,国家用兵兵符,使节出国所持之节都以虎字名称为“虎符”、“虎节”。“虎符”用铜制成,分为两半,一半存朝廷,一半付外官,朝廷有事遣使持半符,到外官处发令,半符合则真,即发令,“虎符”代表最高军事权威。

此外,古代议论军机要事的地方,名曰白虎堂,《水浒传》中的林冲因误入白虎堂而遭到高太尉的陷害;历代王朝的各级衙门前,往往高悬虎头牌,警示人们“肃静回避”;汉代民间使用的陶质尿壶,多塑成小虎形状,谓之“虎子”,都体现了虎在中国文化中代表权力的特质。《宋书·武帝纪上》“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不为人下,宜早为其所。”此中的虎无不是指代着帝王将相或是英雄豪杰,体现着强大和权威,以及我民族对于权威的认同和敬畏。

西周 虎形玉佩

商铜虎,商代青铜器 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避灾驱邪的保护神

《风俗通》曰:“上古时有神茶、郁垒兄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桃树,下常简阅百鬼。鬼无道理者,神茶与郁垒持以苇索,执以饲虎。是故县官常以腊祭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以御凶也。”可见,从黄帝时期就画虎贴于门上以御凶护宅辟邪保平安了。

画虎贴于门上以御凶护宅辟邪保平安

在民间,人们以虎为原型缝制成虎头帽,希望孩子像头戴虎头盔甲的将士一样的勇敢威猛;缝成虎头鞋,让孩子一出生就穿上有虎眼的鞋,一生走正道、顺道;用布缝成布老虎,装上桃木屑做成乖乖虎,希望孩子像老虎一样健康勇敢,保佑孩子一生平安;有时把鼻子做成瓶子状,因“瓶子”代表“平安”称为“平安虎”,希望老虎保佑家庭平安;有时把老虎做成元宝状,装饰鱼和铜钱,希望老虎帮其看护家财,有时加入朱砂放入家中,镇宅辟邪。

一针一线虎头鞋

《虎褥子》线画 山西

《明人内府驺虞图》描绘了一种罕见的白虎驺虞,相传永乐二年秋天,神后山有驺虞出没,据说驺虞可以预知吉凶祸福。当它现身,便预示着祥瑞吉祥,象征在位者具备仁信的美德。人类敬爱虎的力量与神勇,因此以虎为自家祖先,并希望生的孩子能如虎子,可见古人对虎的力量、威猛的向往和虎在古人心目中的王者地位。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系其爪亦能避邪。”

明人内府驺虞图 | 永乐二年 | 1404台北“故宫博物院” · 收藏

明 佚名钟馗骑虎图 绘钟馗执剑骑虎回望蝙蝠,蝠与福相同,喻意吉祥得福之意

从畏虎到护虎

在灿烂的中国文化中,虎文化一直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将其承载,传播,使虎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不断流传,永葆活力。

徐悲鸿《骑虎财神像》

畏虎

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尚处于初级阶段,自我保护的能力很弱,对虎有一种莫名的畏惧。大量形成于后世的与老虎有关的成语如“老虎屁股摸不得”、与虎谋皮、羊入虎口、为虎作伥、养虎遗患、虎而冠者、狐假虎威、虎口余生等便反映了人类“畏虎”的集体无意识。还有各类历史文献中基于“畏虎”的心理原型而把一切可怕的东西都比作老虎,如虎狼之国、虎尾春冰、伴君如伴虎、苛政猛于虎等。即便是生产力相对发达以后,当人看到老虎,甚至提到老虎,还难免会“谈虎色变”的。

国宝珍品西周青铜器“虎食人卣”,表现出人对虎的畏惧,现藏日本京都泉屋美术馆

崇虎

由畏而生敬,是谓“敬畏”。敬虎或者说是崇虎在现实生活中有两种表现:其一是一部分民族以虎为图腾,或把老虎尊为自己的祖先或保护神以显示本民族的勇猛无畏。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科学不发达的蒙昧时代,先民们相信万物有灵,相信人和动物可以互相变化,从而把自己崇拜的某种动物当作自己民族的图腾或祖先来崇拜。如中国古代先民里面的一支——羌戎氏族图腾崇拜就是虎,其后裔彝族、白族、土家族至今仍保留着崇虎的风俗。

长治窑褐黑彩飞雁行虎纹虎形枕 南越王博物院院藏

中国书法中的“虎”字

后世也常把英雄和虎联系在一起:《史记》中范增称刘邦有“龙虎之气”、《三国》中曹操称猛将许褚为虎痴;《水浒传》绰号和老虎有关如母大虫顾大嫂、插翅虎雷横、跳涧虎陈达、矮脚虎王英、花项虎龚旺、中箭虎丁得孙、金眼彪施恩、病大虫薛永、打虎将李忠、青眼虎李云,笑面虎朱富等,在 108 位梁山好汉中,竟有 12 位以“虎”为绰号。后世的用语中和“虎”有关的就更多了,形容人粗壮有力、威猛矫健、气势威严用“燕额虎颈”、“虎头虎脑”、“虎背熊腰”、“虎贲之士”、“虎豹之子,食牛之气”、“龙腾虎跃”、“龙骧虎步”等;形容环境险恶则用“龙潭虎穴”、“虎踞龙盘”、“虎啸龙吟”等;春秋战国时的兵符信物称为虎符,进士榜曰龙虎榜;民间崇虎习俗如十二生肖“虎”,“虎”能镇邪祛病、“虎相”是贵相,祠虎祈子、各族节日礼虎仪式等等,一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天师张道陵骑于虎上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原始宗教观中,虎被尊崇为万能守卫之神。虎既是天上的星宿之神,也是天门的守护之神。无论在道教、佛教、还是萨满教信仰中,虎都是宗教崇奉的对象。它以超自然的神力,深入人的内心世界之中。虎在道教观念里是通灵的神使,是道教崇奉的天神和护法神兽。道家的经典称为“龙虎经”道家的炼丹称为“龙虎丹”,都是崇虎的体现。道教创始人张道陵骑虎背,举剑祭起五雷符,驱邪逐崇,为人间除妖灭病,被尊崇为“张天师”。

在楚辞中,屈原就以虎年虎月虎日生为尊耀。他在《离骚》开篇即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从中可看出楚国崇虎风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已经以十二生肖占寅虎,并以虎年虎月虎日为大吉大利。有学者研究人为夏禹、老子这样的古代异人也都是虎年生长。可见虎占十二生肖之独特地位。

老虎刺绣武职官服补子 清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 收藏

打虎

春秋战国以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类对虎不再如先前恐惧。一方面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虎作为现实中存在的动物,人们了解其生活习性后不再对其神秘莫测。帝王图腾中“虎”的形象也开始为世间本没有的因而显得神秘的“龙”形象所代替。

此时的神灵观念也开始淡化,表现在祭祀、佩饰、装饰器物的“虎”图案逐渐失去了威严、恐怖、神秘的形态,虎图案也开始变得造型比例舒适、纹饰简练、神性平和,虎艺术更接近于人性化。打虎之风盛行,敢不敢打虎成为验证一个人勇气的试金石,从民间到朝廷大臣,甚至一些盛世的君王都以自己能杀虎为豪。

清代江苏苏州年画《除三害》图写晋代周处持刀除虎、斩蛟一幕武打之景

《乾隆皇帝刺虎图》(局部)郎世宁等绘 故宫博物院藏

“打虎”之风自春秋战国以来历经了 2000 余年的历史,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了一个顶峰,猎杀老虎数量巨大。两千多年来的打虎历史,实际上是一个人类与野生动物争夺自然资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具备了越来越强的猎杀能力,一步步把虎逼上了绝境。上世纪 80 年代,“打虎”才被明令禁止。

护虎

目前,人类已经意识到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热潮正在兴起。100年前,亚洲(也是地球上)还有8个老虎亚种,现存只有5个亚种了:西伯利亚虎(东北虎)、孟加拉虎、苏门答腊虎、印支虎,都是中国虎(华南虎)的后代“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国家已经把保护“中国虎”提上日程,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法律和措施,然而这段“打虎”的历史毕竟太过久远,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虎群的致命一击,使中国虎几乎失去了繁衍生息的可能。

中国画虎名家巩大川的“写意虎”

至1989年,国家把华南虎列为一级保护动物为止,包括在南非进行野化训练的 3 只华南虎,中国剩余的华南虎数量仅有 72 只,全部是最后发现的 6 只野生华南虎的后代,存在着严重的近亲繁殖趋向,并且都在人工喂养。虎类遭到如此大的重创,我们有必要尽人类最大的努力保护老虎,保护中国虎。很难想象,虎一旦绝迹,虎文化还能传承多久。

中国民间艺术中的虎

中国“虎”文化源远流长,“虎”意象的能指意义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这个纵向的过程又涉及广泛,举凡文学、美学、人类学、历史学、宗教、考古、音乐、美术等,无不和“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不如虎穴,焉得虎子”、“暴虎冯河”、“骑虎难下”、“羊质虎皮”、“虎生三子,必有一彪”、“虎头蛇尾”、“虎毒不食子”等等,几乎各个方面、各个行业均能找到与虎有关的典故、成语、谚语和歇后语。民间流传的虎谚语、虎典故、虎年画和虎文人画、虎雕、布老虎、虎帽、虎枕、虎头鞋、虎玩具等,无不昭示“虎文化”的无孔不入。

虎头鞋 虎头帽

在众多儿时用品中,虎头帽、虎头鞋是最普遍且为人熟知的。旧时每一位母亲都称得上是民间艺术家,她们用各种颜色的布料和五彩丝线,在帽子上、鞋面上绣制出憨态可掬的虎头形状,希望子女能像老虎一样健康结实、虎虎生威。

山西晋南虎头帽 图源/《汉声》杂志

一双地道标准的虎头鞋必须全部用手缝制。从打袼褙、纳鞋底、做鞋绑、绣虎脸、掩鞋口,直到把鞋帮和鞋缝到一起,但还要经过一番装饰,等扎上虎须,缝上带子之后,才算大功告成。虎头鞋、虎头帽有中华虎文化的典型代表性,很多省被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不同的样式存续于民间,口口相传,代代相袭。如今,虎头鞋的实用性逐渐被取代,熟练的制鞋人越来越少,虎头鞋制作成了一种活态传承的绝活,虎头鞋成了收藏工艺品,手艺传承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孩子出生就穿上虎头鞋,寓意一生走正道、顺道

布老虎

布老虎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玩具。因为老虎被认为可以驱邪避灾,带来平安吉祥,所以当孩子出生时赠送布老虎就寄予了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人们还认为虎食五毒,所以在端午节时也有送布老虎的习俗,表达了人们驱邪、祛病和祈福的愿望。

《汉声》杂志收集整理的民间布老虎

提起布老虎,就不得不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黎侯虎,1998年农历虎年,山西长治市黎城县村民制作的“黎侯虎”被定为生肖邮票图案。从此,“黎侯虎”被誉为中国第一虎,誉满华夏,名扬海外。黎侯虎有赐福、镇宅、生财等文化内涵,是黎城县民间手工技艺的一朵奇葩。黎侯虎乡土气息浓郁、地域特色鲜明,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丰富的民俗内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黎侯虎 图源/网络

虎年画

年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也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年画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老虎作为年画,在我国早期的春节习俗中就已经存在。

中国木版年画老虎

古人把虎与龙、麟、龟一起列为四灵,视作祥瑞动物,认为其可以祛除邪祟、震慑鬼恶,因而予以特殊的神化,后来演变成年画中驱邪保吉的形象。“神虎镇宅”是传统年画的重要内容。过去在民间,家里一般挂卧虎、下山虎,财主、官员等挂上山虎,不同形态的老虎寓意不同。

清 年画 《五福图》(福建漳州)画面为五只老虎,虎谐音“福”

虎剪纸

与年画类似,还有一种民间艺术与生肖紧密关联,那就是剪纸。一把剪刀,一叠红纸,剪刀翻飞间,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小老虎跃入眼帘。各式风格各色主题的窗花,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百虎贺年》剪纸 陕西

剪纸图案中出现虎,不仅仅是因为虎本身具有一种独特的力量美感,人们希望利用虎的这种不惧鬼神的凶猛来起到辟邪、禳灾的作用。在东汉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义·祀典》中就有述:“画虎于门,鬼不敢入。”可见虎的图案所蕴含的无穷力量!我国传统的民间剪纸,以其古老的悠久历史,广大的群众作者、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技艺手法,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民间剪纸艺术得到了很高的重视,出现了空前繁荣、复兴的大好形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廖哲仁作品《五虎迎春》

老虎泥塑

凤翔泥塑是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其中又以泥塑老虎最具代表。凤翔彩绘泥塑是绽放在三秦大地上的一枝奇葩,也是中国民俗文化四大泥塑之一。其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纹饰,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爱。以创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色彩大红大绿或素描。

凤翔泥塑老虎是我国最古老最具民俗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

凤翔六营村是凤翔泥塑的主要产地,更有着“中国泥塑一条街”的美称。凤翔六营村彩绘泥塑2006年被国务院文化部颁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手工艺徽章认证。

“虎虎生威”系列泥塑作品 胡新明

面老虎

在重大的节日庆贺活动中,面塑是不可或缺的仪式感。花馍盛行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如今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面塑艺术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塑造各种形象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品。在陕西华县的面花中,虎头龙身鱼尾是一款大型组合面花,常用在新人结婚或孩子满月等节俗中。虎头有红枣核桃点缀,龙身周边插有云纹、草木作为装饰,鱼尾通常会摆出一个圆弧表现出面花的灵动感。

韩城地区的面老虎

郎庄面塑俗称“面老虎”,是山东省冠县郎庄的一种传统食用塑作艺术。郎庄面塑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其制作工艺比较独特,首先用精麦面粉发面,发好后用捏、揉、粘等方法塑造出各种花样,然后蒸熟,上胶绘色,晒干即成。2008年,面花(郎庄面塑)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虎在现代奢侈品中的运用

几千年来,虎不只是人们信仰中的神兽,也是民间审美的对象。“虎虎生威”、“虎虎有生气”、“龙腾虎跃”,至今是我们民族所取向、仿效,据以鼓舞民族前进的动力,20世纪后期,随着“生态保护意识”增强,认识到虎是濒危动物,衍生出“宣传虎文化,弘扬虎精神,学习虎斗志”的护虎文化,则是传统虎文化展开的新篇章。

农历虎年到了,国内品牌和艺术家也在研究如何更好地演绎中国虎,各种「虎年限定」也都纷纷出炉,传统的老虎造型是极佳的装饰元素,一系列虎纹产品,从生活用品到吃穿用应有尽有,创新形式演绎传统文化,传递了更独特、更融合的东方美学,形成一道特别的风景。

艺术家韩美林画虎

“虎”形象作为文化图腾在时代语境下的精神内涵和美好寓意,它不止存在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在我们的生活中,身边平凡人的“中国虎”精神,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编辑:湘 宇

校审:水 寿

中国历史研究院官方订阅号

历史中国微信订阅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