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薇安·迈尔:她从未把自己当艺术家,她只是拍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薇薇安披肩 薇薇安·迈尔:她从未把自己当艺术家,她只是拍照

薇薇安·迈尔:她从未把自己当艺术家,她只是拍照

2024-07-12 13: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2007年以前,几乎没有人知道“薇薇安·迈尔” (Vivian Maier)这个名字,以及脖子上吊着禄莱福莱(ROLLEIFLEX)相机的这一女性形象。直到这一年,地产经纪人约翰·马洛夫(John Maloof)在旧家具拍卖场(RPN Sales and Auction House)以400美元的价格买下了一皮箱的老照片和底片,“薇薇安·迈尔”这个名字和她的形象,和数以万计的纪实摄影作品和还未冲洗出来的胶卷底片,才在多年的隐匿后渐渐暴露于人们的视野中。

谁是薇薇安·迈尔?如今这个问题在纪实摄影的圈子里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而对薇薇安·迈尔摄影的发现与对她本人神秘身份和经历的追溯,正在逐步被文章记录、书籍出版以及影像化,并引起广泛关注。“矛盾”、“大胆”、“神秘”、“怪异”、“十分注重隐私”……这是2014年问世的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开篇中,约翰·马洛夫追溯到的与薇薇安·迈尔产生过或多或少交集的人们给出的对她的评价。“从未想过她会拍照”和“她总是随身带着相机”两种迥然不同的印象,正一点点编织着薇薇安·迈尔的神秘形象。

纽约,纽约州,1953年10月18日

© John Maloof Collection, courtesy Howard Greenberg Gallery, NY, and diChroma Photography

保姆薇薇安·迈尔

“她应该被蹂躏,不是吗?她是个保姆,那在生活中算不上一个高尚的地位。未婚,没什么社交生活可言。她没有人们所向往的生活状态,但她也不用妥协。她做她爱的事情,这是她教给我的。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她做到了。”

——萨拉·马修斯·勒丁顿(Sarah Matthews Ludington)回忆薇薇安·迈尔

薇薇安·迈尔是一个以保姆工作为生的女人。这是约翰·马洛夫在追溯薇薇安·迈尔的故事时,最先也是最容易得到的信息。1956年,薇薇安应征到阿夫龙·根斯堡(Avron Gensburg)家照顾其三个孩子,并在这个家庭里工作了近17年,直至孩子们长大成人。在根斯堡太太的眼中,她似乎对保姆这个工作兴趣并不大,只是“不知道还可以做什么”。[1]在随后的日子里,薇薇安辗转于中产家庭之间担任保姆,与数个家庭之间产生关联,但并非每个家庭和孩子都如根斯堡家庭一样喜欢而理解她,因她孤僻、神秘、及其注重隐私的性格与行为,在这几十年的辗转中遭遇过不理解、拒绝与辞退,但也短暂地拥有过信任、爱与尊重。

阿夫龙·根斯堡(Avron Gensburg)的三个儿子,约翰、莱恩和马修,图片来自于《发现薇薇安·梅耶》P139

2009年,马洛夫第一次在手中装胶卷的信封上发现薇薇安·迈尔这个名字并上网搜索时,发现这个名字就在几天前出现在《芝加哥论坛报》的讣告栏中,发布这则讣告的正是薇薇安供职的根斯堡家的三个孩子。在他们的讲述中,薇薇安是怪异而孤独的,似乎没有任何家人,也没有过恋爱、婚姻和孩子,但她“有点像我们的母亲” [2]。

在薇薇安的海量相片、胶卷底片以及影片中,和她相处过的孩子的形象不在少数,相机记录下的这些孩子们出现在街头巷尾、自然森林和家中花园各处,有着最生动而澄澈的眼神和笑容。根斯堡太太回忆说薇薇安乐于和他们分享孩子们的照片,但是“如果你喜欢一张就得花钱买…但显然薇薇安并不想靠这些相片牟利,就像画家不舍得出卖自己的画一样。”[3]在根斯堡家,薇薇安将自己的厕所改造成了暗房,她的生活单调乏味,没有朋友或是约会,不用工作时,她就挂着相机去各处拍照,回来就将自己锁在不准任何人进入的暗房中。

薇薇安·迈尔镜头下的孩子

图片来自于《发现薇薇安·梅耶》P138

薇薇安·迈尔镜头下的孩子

截图于约翰·马洛夫《寻找薇薇安·迈尔》纪录片,片源腾讯视频

自拍者薇薇安·迈尔

自拍是薇薇安·迈尔摄影作品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此次今日美术馆展览《寻找隐匿的天才:薇薇安·迈尔》呈现的主要也是其自拍系列作品。

芝加哥,伊利诺伊州,约1974年

© John Maloof Collection, courtesy Howard Greenberg Gallery, NY, and diChroma Photography

展览现场

或许是因为禄莱福莱相机得以挂在胸前拍摄的视角原因,薇薇安镜头中的人大都显示出高大伟岸的身形,镜头中的自己亦然。在那一张张自拍中,薇薇安时常穿着男士夹克,头戴一顶大帽子,游荡于街头巷尾,透过各种镜子和一切反光的平面,注释着人们——她似乎并非直视着镜头,而是将目光游离在焦点之外,和现在正注视着这些相片的人们对话。她对拍摄的角度、方位等有着天生的敏感度,在镜子的反射中,她的目光似乎在昭示着她的冷漠和对周围环境的无动于衷。在这些自拍中几乎没有合影(除了少数的几个孩子),她就以这样孑然一身的姿态伫立于相机的数次定格中,如若观者不经意间和她游离的目光相撞,或许能读出她的目光中隐藏的对世界的诘问。

薇薇安·迈尔镜头中的“影子”

图片来自于《发现薇薇安·梅耶》P98-99

“影子”则是薇薇安·迈尔自身进入镜头的另一种方式。在薇薇安的街景、风景照片中,她自己的影子也不时游离于画面边缘,似乎正以这样一种模糊的方式联系着这个世界。有时这些影子会和街头橱窗中的陈列品或是自然景色相融合,有些又在画面边缘参与着他人在镜头下的故事。

薇薇安·迈尔 自拍系列摄影作品对于薇薇安·迈尔的自拍系列作品,目前也有不少摄影专业领域内的解读,对于更多热衷于薇薇安故事的人来说,自拍系列无疑是走进薇薇安一生极为重要的一个突破口。从她镜头中的目光,人们在试图阅读她眼中的世界作何形象。而马洛夫也在“街拍摄影”主题之后,紧接着就出版了”自拍系列”主题画册。或许正如马洛夫所言,”通过薇薇安·迈尔经由其自拍相照片所显示的真实的自己,可以来回答那些持续不断的相关问题。” [4]

“纪实记者”薇薇安·迈尔

“……那你对总统弹劾案有何看法?”

“你在拍我吗?”

“是的,说说看吧。”

“……我不知道。”

“你应该有自己的意见的。女人应该有自己的见解,我觉得。”

——摘自薇薇安·迈尔拍摄的影片片段对话

“她十分爱囤东西。”这是许多人对薇薇安·迈尔的另一大印象。她会将东西藏在这样或那样的角落里,构建自己的“藏宝库”,又或是用数以万计的报纸将自己围堵起来,并对他人擅自处置自己“收藏”的行为十分痛恨。

薇薇安·迈尔的”收藏“

截图于约翰·马洛夫《寻找薇薇安·迈尔》纪录片,片源腾讯视频

在薇薇安囤积的东西中,报纸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其雇主之一琳达·马修斯(Linda Matthews)回忆,薇薇安十分热爱读报,在他们所订阅的《纽约时报》中,薇薇安热衷于关注那些离奇的、不合时宜的报道,且尤其注意那些揭示人性的愚昧、冷血残酷的报道标题,而这些关注,也直接出现在薇薇安的摄影中,仿佛在揭示生活的不和谐以及人性的软弱瞬间,并报之以“早知会如此”的了然态度。薇薇安拍过一部关于《1972年芝加哥母婴命案》的影片,也在1968年马丁·路德·金遇刺后爆发的芝加哥暴乱中,拿着相机游走于混乱的街头,记录相关情景。

薇薇安·迈尔镜头下的芝加哥暴乱

图片来自于《发现薇薇安·梅耶》P232,238,239

在薇薇安的镜头中,不论是静态的瞬间捕捉,或是动态的影像叙事,她总是在传递着自己对实事、社会和生活的见解和观点。她不善于和被拍摄者沟通,常常是直接而果断地按下快门,而她却一直在寻找着拍摄的最佳距离和角度,这有时让被拍摄者的脸上定格下了被冒犯的不愉悦表情,然而这些生动而鲜活的表情背后恰恰提示着薇薇安似乎总能把握按下快门的那一瞬时机,以及她能够进入他人空间的出色能力。透过这些的镜头语言,人们更愿意相信镜头背后的人是一个身经百战的战地或是纪实记者,或是薇薇安自己乐意用的匿名“V·史密斯小姐”这种如“间谍”一般的存在,而非一个平凡地活动于社会底层的保姆。

薇薇安·迈尔“V·Smith”签名

截图于约翰·马洛夫《寻找薇薇安·迈尔》纪录片,片源腾讯视频

然而薇薇安·迈尔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存在,她有着最平凡的身份,也正因为平凡的身份,她会用如显微镜一样的视角去捕捉平凡的“个人”身上的复杂性,透过这些错综复杂的表情、事件和人性,薇薇安以私人的视角,勾勒出了上世纪“美国梦”盛行之下的美国公共社会图景,而她对自我和当下的思考、见解和诘问也以极强的镜头语言穿透纸面,赤裸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薇薇安·迈尔的“街拍”

图片来自于《发现薇薇安·梅耶》P194

如今,对“薇薇安·迈尔”的认识还在缓慢推进中。从已知的故事和回忆中,我们得以了解到薇薇安·迈尔确实对男性、婚姻有着极其明显的抵触,而她也会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让他们直面残酷和血腥(譬如带孩子们去贫民区、屠宰场等),似乎通过这些举动有意地向孩子们揭露社会的真实面貌,尽管这些行为遭到了多数家庭的警告和禁止;而她又极其喜欢孩子,并知道如何与他们相处,带他们去最自由的自然之中去呼吸。在她和雇主的交流中,人们感受到她似乎总是预见了分别与辗转,好像她一早就知道自己必将孤独一生,而唯一和她相伴的,只有她一直随身携带着的装满相片和底片的那些箱子。

展览现场随着薇薇安在摄影圈和艺术行业声名鹊起,她的继承人和版权之争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对于大多数博物馆等艺术机构来说,对薇薇安·迈尔摄影作品艺术价值的认定还存在一定的保留态度,其最大原因在于薇薇安本人生前仅仅冲洗放大出了她拍摄相片的极小一部分(也有很大可能性是在当时的商业洗印店放大的),更多的作品则是由约翰·马洛夫等人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复原、放大和冲洗而出,这涉及到在冲洗放大过程中,第三者对薇薇安·迈尔的作品的介入与解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薇薇安面世的相片中,能够多大程度上反应其真实意图也仍然值得商榷。

“我认为没什么事情能维持永恒,我们必须为他人让步,就像车轮,你上去,你必须走到尽头,然后有人来取代你的位置。现在我要关灯了,然后赶快跑到另一个房间完成我的作品。”

——薇薇安·迈尔

《寻找薇薇安·迈尔》纪录片放映单元

展览现场还原的薇薇安·迈尔冲洗照片的暗房

文/周纬萌

图片除特殊标注外致谢主办方

注释:

[1],《一个保姆的视觉日记》,童加涵编著《发现薇薇安·梅耶》,P9,2016。

[2] 约翰·马洛夫,《寻找薇薇安·迈尔》纪录片,2014,片源腾讯视频。

[3] 《一个保姆的视觉日记》,童加涵编著《发现薇薇安·梅耶》,P10,2016。

[4] 王瑞,《摄之如饴:薇薇安·梅耶的拍照人生》,童加涵编著《发现薇薇安·梅耶》,P60,2016。

参考资料:

[1] 《寻找隐匿的天才:薇薇安·迈尔》展览资料,今日美术馆,2021。

[2] 约翰·马洛夫,《寻找薇薇安·迈尔》纪录片,美国,2014。

[3] 童加涵编著,《发现薇薇安·梅耶》,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6。

展览信息

寻找隐匿的天才:薇薇安·迈尔 

展览时间:2021年3月21日-6月30日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2号馆

策展人:安妮·莫林、张然

展览总监:彭薇

主办单位:今日美术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