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书法家的审美思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蔡邕书法家 东汉末年书法家的审美思想

东汉末年书法家的审美思想

#东汉末年书法家的审美思想|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感悟升华的审美标准

东汉末年的书法创作,不仅参照自然界的万物形态;而且也从中悟出事物形成发展、循环往复的客观规律,从而在书法创作中形成理论上的审美标准。

崔瑗在《草书势》中就感悟“一画不可移”的审美规律。这个理论是建立在前面所罗列的“方不中矩,圆不中规”和“飞移”、“将奔”基础之上的特殊形态,是在表明草书的创作最终是有规律的,是有迹可循的,是自由与规律的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

蔡邕的书法理论则更加丰富了汉末的美学思想,他流传下来的三篇书论阐发了不同的审美思想。首先他在《篆势》中提出,写篆书必须“要妙入神”,而“入神”的标准则是自然界的万物生态,即所谓的“象形”的审美。其次,他在《笔论》中又提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的创作理念,是最早注重主观创作意识心态的重要理论文献。他把主观上的情绪与书法创作的客观审美结合起来,然后他又再次强调:“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在这里代表心态心境的“静思”“随意”“沉密”“如对至尊”是“无不善”的原因,而“无不善”是最终的结果,“无不善”也是最佳的艺术审美。蔡邕在《九势》中更加鲜明的提出了“势”的审美思想,并把“形”和“势”结合起来。其文中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形”与“势”都是来自于自然,阴阳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世界万物。“形”是不动的,而“势”是运动的。把“形”与“势”放在一起,不动的“形”有了运动的趋势,而运动起来的事物必然有其“势”,带有震天撼地的力量;因此,他又说:“……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而“形式”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处于变化当中的,是生生不息的永远存在的。书法创作当中的“形势”的缔造者,便是书法家手中的毛笔;因此,他总结道:“故,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势”的书法审美,是因为毛笔的特殊工具所带来的,而毛笔是由书法家通过心与手来左右控制的,所谓的“奇怪生焉”是在告诉我们书法创作中千变万化的笔法美感。

钟繇继承发展了蔡邕的书法审美理论。首先他在文章中描述如何学习书法,如何得到蔡邕关于书法用笔的理论文章,如何从中得到体会,然后得出了“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的审美思想,把“筋”和“力”作为书法审美的标准。接着又阐发了“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的又一个重要的审美思想。“用笔”即是书法家控制毛笔的能力,“流美”即是书法创作中线条的审美标准。他阐发了主观创作与客观作品的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便是“天”与“地”的关系,也即是蔡邕所谓的“阳”与“阴”的关系。“天”是主宰,“地”是存在,天地相合,万物之道。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清楚的看到了东汉末年书法家们的审美思想,这些思想大都来源于道家学说的影响,但亦有儒家教化的影子,这又与当时“儒”“道”两教相对存在的社会背景分不开。而之所以东汉末年书法家们能够产生“艺术觉醒”的萌芽,又跟当时社会混乱动荡,给人们思想上带来不安定的因素有关。

(孟云飞转自《艺术广角》 2011年第3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