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讲讲蓝光光驱的选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蓝光影碟机和普通影碟机有什么区别 稍微讲讲蓝光光驱的选购

稍微讲讲蓝光光驱的选购

2024-07-09 20: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最近又看到有人咨询搞光驱的事情,虽然也算是老生常谈,不过毕竟有不少刚刚入坑BD/CD的萌新有这方面需求,再加上实在不推荐用游戏机去放碟(噪音、画质都不太好),索性开门见山,谈谈BD光驱选择。

1. 外置

这东西,按安装方式分的话,无非两种:一种是外置光驱、一种内置光驱。

顾名思义,外置光驱就是所说的USB光驱,而内置则是大概十几年前的那种,通过SATA+电源线直接接在主板上。

由于现在大家很少能见到预留光驱位的机箱,更不用说笔记本用户,所以可能下意识会选择外置光驱。然而外置光驱的主要问题就是:性价比太低,而且普遍速度不够理想。

比如,外置光驱的扛把子:阿苏斯的BW-16D1H-U PRO。

BW-16D1H-U PRO

这东西国行售价基本在900-1000人民币。这才勉强达到一个相对比较快的速度(注意:实际读取速度跟读取软件有关系,比如EAC这种最规范的软件抓取CD,涉及安全模式读取和抓取测试;而BD抓取又可能涉及解密等操作,所以基本上都达不到标称的读取速度)。

顺便,单讲阿苏斯这份所谓的立式光驱,本质上其实是给个支架,让光驱立起来,支架还可以拿掉,并非那种吸入光驱。这就意味着,如果拿放不小心,碟是可能没卡住掉下来的。画面过于血腥就不描述了。建议买也是给他放平了用。

我自己之前主要用的一款,阿苏斯的SBW-06D2X-U,600多的价格,不支持刻录,速度可以用惨不忍睹形容。甚至还有非常神奇的BUG,就是会在Windows里自动识别成一种奇怪的设备,你必须在设备管理器里把自动识别的这个驱动卸载才能正确看到光驱。当然,大概率是这个型号的特有问题。

至于其他注意事项的话,还真没什么,最多就是像有4K抓取需求的可以稍微留意下UHD Friendly Device(后面讲)。

2. 内置

这里可能有人会奇怪,既然我们的需求就是用USB连接,为什么还要提到内置呢?

没错,我不仅要提,而且第一顺位推荐。

内置光驱的优点值得提的几条:性价比高、读碟速度快且稳定、兼容性好。

当然,它的问题就是相对操作麻烦些,再加上本身体积比较大、噪音也稍微大一些,不过就我个人抓的几百张碟的经验来说,只要你不是需要搬着光驱到处跑的刚需,这些不足为虑。

以我组官方指定光驱:16D1HT来说,几乎就是前面外置版的加强型。价格反而省了非常多。这款光驱如果买水货的话,价格只要500左右,甚至更低,而且是前面提到的支持4K抓取的设备。(p.s. 这个光驱还有个所谓的 Pro 版本,只是送的软件的区别:Pro 版多了个 PD2012,已经没人用了。所以大胆买不带 Pro 的就行了)

那么就来解释这个问题:到底怎么把内置光驱用USB连接。

聪明的你可能也想到了:转接。

是的,和硬盘盒一样,只需要一根SATA+电源转USB的线,也就是所谓的「易驱线」,然后搭配电源适配器,就可以轻松实现这个操作。

先说易驱线,这个本质上各个厂家的差别不大。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就是建议优先选择USB3.0的线,这一点相信也不用多解释;第二点则是,由于光驱的功率较大,请务必选择有外接供电的版本。同时注意供电接口的类型:通常来说,易驱线没有标注的情况下,大概率是2.1x5.5mm的圆口,而圆口另一种常见规格是2.5x5.5mm。前者是内芯的针的直径。

没错,这个99%是2.1mm的

再来说说外接电源。外接电源应该选择12V+2A或者以上电流的规格。这是因为光驱的实际工作电流可能会超过2A。

不过,前面说了,由于这种易驱线只要外接供电是圆口,大概率是5.5x2.1mm规格,而遗憾的事实是,超过2A电流的外接电源,为了照顾大电流,接口很有可能是5.5x2.5mm甚至其他规格。由于圆口的内芯是插针,所以2.5硬插2.1是能插进去的,只是接触不好。所以选购电源记得留意一下接口。

这里建议,要么直接选最大2A电流的电源,这个基本都是一致的5.5x2.1规格,可以涵盖绝大部分情况的(带不动光驱会自动降速)。或者想满血的话,按两边接口情况搞个转接头,比如最常见的,5.5x2.5(母)转5.5x2.1(公)。

那么最后连接的时候,光驱插上易驱线,易驱线连接好电源,插入电脑USB3.0口,听到清脆的找到新硬件的声音,恭喜你,这个时候系统已经自动识别到光驱了。

3. PC看4K蓝光

首先说明,供自己观看的碟片抓取备份仍属于灰色领域,这里只讨论技术本身。

目前来说,PC通过光驱直接读取 UHD BD 有两种方式,其一是通过 DRM 硬件支持,即以 Intel 7 ~ 10 代的CPU的SGX模块以及 HDCP 2.2 的版权保护技术为核心,通过规范软件的新版( WinDVD / PowerDVD 等 ),实现解密和观看。另外一种则是和传统BD备份类似,利用光驱固件漏洞绕过加密实现正常读取,然后观看解密后的视频。

前者的条件苛刻到了过于离谱的程度,跟之前的那个「WMDRM」有一拼(需要利用特定的没有装某个补丁的 XP 系统的漏洞),而且连 Intel 自己都在 11 代开始砍掉了 SGX 支持,所以当做没有就可以了。这一点也同时提醒我们,不建议专门去买标「4K」的蓝光光驱。

后者则是所说的,「UHD Friendly Device」。之所以「Friendly」就是因为可以利用固件漏洞绕过加密。其实另外还有个「Offical Device」的概念,这是 UHDBD 解密的始祖「DeUHD」提出来的,对他们早期的解密方法最好的几款。不过后面大家就发现其实没什么意义,因为用「MakeMKV」之类的普通BD抓取软件的方法已经出现了。

显然,这些设备还有固件版本的限制,甚至造成了买光驱还得和抽奖一样祈祷自己买的固件是指定版本。不过在2019年前后,有人研究出了固件降级/改版的方法,于是只要是列表的设备,就可以刷取支持抓 4K 的固件,这下进一步提升了可能性。我这里直接放链接(英文)。

https://forum.makemkv.com/forum/viewtopic.php?f=16&t=19634

原版「UHD Friendly Device」列表可以参考 deuhd 的网站。

https://www.deuhd.ru/supported.html

具体的操作方法不便在这里展开,感兴趣的求助搜索引擎或者直接去makemkv论坛看看吧。

4. 总结

针对PC蓝光光驱的选择购买,其实真的没那么复杂,至少买公认好用的型号(没错,叫不准那就无脑官方指定的16D1HT),比如上面提到的UHD Friendly Device。非要说的话,无非 4K 的观看/抓取可能稍微麻烦一些罢了。

至于外置还是内置的问题,我已经说得很清楚,只要没有便携的需求,最优先推荐内置光驱+易驱线+外接电源的方式(当然如果机箱有光驱位,直接装上那就不用折腾了)。

具体到拿到光驱如何观看或者抓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就不在公开平台说了,相信如果各位能看完这篇专栏的话,凭借聪明才智一定会轻松找到。实在找不到可以来我群里问(笑)

以上。

附录:UHD Friendly Device

虽然我从封面到内容基本围绕着无脑推荐 16D1HT 来的,但这东西的水货(就是到手价三四百块的,个人认为这才是正常价格,我在日本入手就是差不多这个价格)可能需要并夕夕或者撕逼鱼之类的看起来不那么正规的平台入手。某宝某东上按行货原价600多实在是太亏(国行光驱有一个算一个基本都贵上天),所以好多人私信其他备选。

我的观点很明确,作为BD光驱而不是单纯为了抓CD,备选项依然无脑在 MakeMKV 和 DeUHD 推荐的 UHD Friendly Device 里选择。这里直接搬运过来。

【日立】

BP60NB10 USB2.0 薄光驱 抓取速度 6x

BP50NB40 USB2.0 薄光驱 抓取速度 6x

【LG】

WH16NS60 内置 抓取速度 8x

WH16NS58 内置 抓取速度未知

WH16NS40 内置 抓取速度 8x(未刷固件6x,慢于BU40N)

WH14NS40 内置 抓取速度 8x(未刷固件6x,慢于BU40N)

BU50N 内置 薄光驱 速度未测试

BU40N 内置 薄光驱 抓取速度 6x

BU30N 内置 薄光驱 速度未测试

BH16NS55 内置 抓取速度 8x(未刷固件6x,慢于BU40N)

BE16NU50 USB 速度未知

【ASUS】

BW-16D1HT 内置 抓取速度 8x

BW-16D1HT Pro 内置 抓取速度 8x

BW-16D1H-U USB3.0 速度未测试

BC-12D2HT 内置 速度未测试

BW-12B1ST 内置 速度未测试

【Pioneer】

BDR-XD07UHD USB 薄光驱 抓取速度 4x

BDR-XD06JUHD USB 薄光驱 抓取速度 4x

BDR-XS07UHD USB 薄光驱 抓取速度 4x

BDR-S12UHT 内置 抓取速度 4x

BDR-211UBK 内置 抓取速度 4x

BDR-212UBK 内置 抓取速度 4x

BDR-UD04 内置 薄光驱 抓取速度 4x

BDR-S13U-X 内置 抓取速度 4x

BDR-S13UBK  内置 抓取速度 4x

【其他】

Buffalo BRUHD-PU3-BK USB3.0 薄光驱 抓取速度 6x(BU40N套壳)

Archgon MD-8107S-U3-UHD USB3.0 薄光驱 抓取速度 6x(BU40N套壳)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