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药:东方传统医学宝库中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蒙医针刺疗法 蒙医药:东方传统医学宝库中的

蒙医药:东方传统医学宝库中的

#蒙医药:东方传统医学宝库中的|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国医大师苏荣扎布正在为患者号脉。记者许晓岚摄

  国医大师苏荣扎布

  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评选出首届国医大师,我国30位名老中医(民族医)入选。我区著名蒙医专家、被称作蒙医学科创始人的苏荣扎布荣膺国医大师称号。

  苏荣扎布是知名蒙医内科学教授,是首批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定的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他从事蒙医临床医疗高等教育工作几十年,由他组织并担任总编编写的第一套蒙医药高等院校统编教材,填补了我国蒙医学高等教育事业的空白。他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经验,研制出了大量临床有效方剂。此外,他还编写出版了大量蒙医学专著,全面继承了传统的蒙医理论体系并有所总结和创新,为现代蒙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草原“针”功夫:谱写古老与现代的交响

  乍看起来,蒙医针刺疗法和中医针灸非常相似,同样是用一枚枚小小的银针,同样是扎进一个个特定的穴位,通过调整和诱导人体某些功能来防病治病。而从历史渊源看,它们之间确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在最初阶段完全一样。但是,由于蒙、中医理论体系的不同,蒙医针刺疗法和中医针灸在历史的长河中,最终像一棵树上的两个枝丫,在向上延展中开出不同的花朵。

  内蒙古医学院蒙医药学院院长阿古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赞巴拉道尔吉温针、火针疗法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据他介绍,蒙医针刺常用的穴位有100多个,能够治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头、颈、腰、腿疼等疾病以及脑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疾病。针刺疗法可分为温针、火针、冷针等,针对患者不同的病症采取不同的针刺疗法。

  “别怕,不疼!用力踢腿,使劲!”在内蒙古中蒙医医院五疗科五疗中心,姚哈斯主任往一位偏瘫患者头上、胳膊上分别扎了许多小针后,开始鼓励患者努力做一些平日里无法完成的康复性动作。她指着一黑一白、粗细不同的两种针说:“别看这些针呈银色,却是由不锈钢材料制成的一次性用针,另一种黑色的、粗一些的针则是含有85%银成分的银针。”原来,银针柄端之所以呈黑色,是因为用艾条烧灼的结果。医生用银针刺入特定穴位后,会用烧燃的艾条为银针加热,这就是针刺疗法当中的温针疗法,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用来治疗寒性疾病。姚主任介绍,火针疗法就是用火将针烧红,迅速刺入病人患处,多用于穿刺和放血。与温针疗法相比,同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火针疗法现在较少使用。此外,为了增加疗效、减少病人痛苦,过去火针疗法使用的金针、银针也已被细如发丝的钨丝针所取代。

  在占地300多平方米的五疗中心内,挤满了前来治疗的患者。蒙医针刺疗法虽然同中医针灸一样具有神奇的疗效,但二者理论基础、治疗原则、穴位分布甚至针具等都有较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二者理论基础的不同:经络学说是中医针灸的核心,人体内部的脏腑和外部各组织器官,通过经络的联系与调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穴位就是经络线上的反应点。而蒙医理论基础是白脉学说和气血运行学说。所谓白脉,是指大脑、小脑、延脑、脊髓以及各种外周神经。蒙医认为,对穴位的刺激可通过白脉系统传导和气血运行传至脏腑、器官、肢体的各部位,再回馈于脑中枢,脑中枢发出调整性指令后,机体做出相应调整变化。

  据了解,两大医学穴位的数量、分布不同,功能更相差甚远。中医同一经络线上的穴位,有着共同的特性,主治疾病基本一致。蒙医不讲经络,只讲穴位,穴位都是单个的,相互关联不大,相近穴位主治疾病有时可能完全不同。

  今天,蒙医“针”功夫不仅历久弥新,继续为草原人民祛病延年,而且在逐渐完善发展中寻找着与现代草原的最佳契合点。阿古拉教授在搜集、整理、传承各种蒙医传统温针、火针疗法的同时,还致力于利用现代科技对其进行理论体系的完善和诊疗方式的改良,如他完成的“蒙医温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作用机理研究”课题,对温针疗法的原理进行了全方面、多层次系统研究。他还发明了能使温针加温在时间和温度上更加可控的蒙医疗术温针仪,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如今,传承了千百年,古老而神秘的蒙医疗术,已搭乘上现代化快车,驶向更辽远的未来。(记者许晓岚)  

前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