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军“十三太保”结局如何:老大抗日临阵脱逃,傅作义自立门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蒋中正祖籍山西 晋绥军“十三太保”结局如何:老大抗日临阵脱逃,傅作义自立门户

晋绥军“十三太保”结局如何:老大抗日临阵脱逃,傅作义自立门户

2023-12-14 21: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山西王阎锡山的“晋绥军十三太保”

国民党内以“十三太保”自居的并非只有阎锡山一家,曾经的冯玉祥的西北军也有着自己的“十三太保”。

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各有着自己的“主将特色”。

冯玉祥简单来说是一个大老粗,行伍出身,因此西北军的“十三太保”也全部都是行伍出身,是冯玉祥在湖南常德当旅长的时期麾下的十三个营长。

而相比之下,阎锡山就“精致”不少,阎锡山本人曾经是清政府公派前往日本的留学生,毕业于日本陆军学院,作为那个年代的高材生,

阎锡山在遴选自己的“十三太保”之时,也全都选择了高材生。

不过,留学生毕竟之是少数,凑齐十三个难如登天。因此, 他最终退而求其次把目标放在了保定军官学校之上,保定军官学校创立于1912年,是我国第一所现代陆军军校,也是当时中国条件最好的军校。

再加上此时的阎锡山经营于华北地区,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就开始时不时的与保定学校走走关系,在学院里有了一批自己的拥趸。

在“晋绥军十三太保”之中,十三人均是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生:其中的杨澄源、孙楚是一期的,梁培璜则是二期,五期人最多——傅作义、李世杰、王靖国、李服膺、赵承绶、楚溪春、鲁英麟、董英斌等八人,最小的是陈长捷,是保定七期的。

或许是由于校友的这层关系,相较于西北军十三太保的分崩离析,“晋绥军十三太保”就要团结的多,他们跟随着阎锡山来到了山西老家,最小的陈长捷虽然不是本地人,但是与其他几位学长关系一直不错。

阎锡山对于山西的经营不可谓不用心,当时的山西省有着完整的工业体系,太原兵工厂更是驰名全国,晋绥军及其“十三太保”最终成长为抗战时期、乃至解放战争当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势力。

虽然名义上,此时的阎锡山是蒋介石的下级,但是,在山西,他就是彻彻底底的“山西王”。

如果放在任何和平时期,阎锡山在山西的地位都可以说是稳如泰山。

但是,命运没有如果,随着1937年日军入侵,阎锡山的晋绥军即将遭遇一场史无前例的挫败,而十三太保,也将由此走向风雨飘零的不同人生。

抗日战场上的首鼠两端,“十三太保”各奔西东

1937年, 卢沟桥事件爆发以后,全国上下为之震动,民众纷纷要求国民党政府进行抗日。

然而,蒋介石对于抗日始终没有“信心”,在民族面临危机存亡之时,他仍然期盼国际能够与之调停。

国民党不乏愿意为国而死的军官和士兵,但是,在蒋介石的“犹豫不决”当中,想要堂堂正正的抗日,居然成为了一种奢望。

最早遭殃的莫过于东北军,虽然张学良几次想要抗战,但都被蒋介石给拦了下来,让其“以大局为重”,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东北军一枪未开便丢失了东三省,几十万将士流落中原,最终被蒋介石的中央军全部“消化”。

而眼下,日军攻陷平津后,枪口立马转向了临近的山西,1937年9月,日军突破晋绥军第61军天镇防线,攻陷山西首府大同。

此时此刻,阎锡山知道,自己再也不能装作没看见了,要不然,整个晋绥军也将成为东北军,沦为蒋介石的一盘菜。

在他的力主之下,忻口战役打响了。

这场战斗当中,晋绥军精锐尽出,同时还收获了八路军和中央军的帮助,忻口会战晋绥军一下子掏出10个炮兵团,可以说是押上了全部筹码。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忻口战役取得了歼敌两万人的成绩,打破了华北战场歼敌纪录。

按理来说,这场仗里“晋绥军十三太保”个个有所战功,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们将会走上一条保家卫国的道路,不断迎来升迁。

但是,意外往往就是这么突然,这场战斗当中发生了一件事,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使得“晋绥军十三太保”从此走向衰落,而这场事件的源头,居然是阎锡山本人。

十三太保当中的老大,是晋绥军第5军军长李服膺,日军入侵山西以后,李服膺奉令率全军,在天镇县与日军展开了交战,双方浴血奋战十天,日军始终没能入城半步。

然而,就在这时,李服膺接到了阎锡山的一项命令:撤退。

收到电报以后,李服膺百思不得其解,他怎么也想不通为何要撤退,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相信了阎锡山,天镇就此失守。

回到阎锡山身边以后,李服膺刚想要问个明白,但结果却被几名卫兵直接抓捕,之后被阎锡山以擅自后退为由当场枪决。

史料对于这起事件记载并不多,思考其中原因,很有可能还是蒋介石所强调的“不抵抗政策”仍在作祟,阎锡山在保卫自己地盘和遵从中央意志之间产生了极大的困难,最终才以李服膺临阵脱逃为由将其枪毙。

“晋绥军十三太保”的老大李服膺就这样死在了自己人的枪口之下。

李服膺死后,时任二战区第七集团军总司令的 傅作义曾痛惜的说:盘山失守怎么竟把罪责全落在李军长一人身上,真是可恨、可惜又可叹!他虽然牺牲了,但是,是有代价的!

这个代价是什么,傅作义并没有明说,但是,此时的“晋绥军十三太保”已然不在团结。

李服膺的死,对于所有人而言都是一个难以过去的坎,今天阎锡山能够把李服膺卖了,明天会不会把自己给卖了?

阎锡山的这种内心的矛盾所带来的恶果就是,它直接影响到了晋绥军本身的士气。

虽然多年经营下来,晋绥军的底子并不差,但是在接下来与日军作战过程当中,晋绥军连连败退,山西省绝大多数的领土葬送敌人之手。

到了最为严重的时候,掌握在晋绥军手中的地盘只剩下了7个县城,二十万人的大军不足四万人。这直接导致了原本团结一心的十三太保在这一刻分崩离析。

陈长捷选择了远赴南京国民党中央任职,不再屈居阎锡山之下。剩余的十一人当中,傅作义则带领了十三太保一半的成员脱离了晋绥军体系,成立了绥远军,另起炉灶。

昔日的十三太保,留在阎锡山身边的仅剩下杨澄源、王靖国、赵承绶,以及孙楚、梁培璜五人,阎锡山再也不复往日雄风。

虽然傅作义并没有正式与阎锡山撕破脸,但是,双方之间的隔阂已然十分之深。

十三太保的最后结局

阎锡山的落寞,最为高兴的莫过于蒋介石。

然而双方的实力此消彼长之下,阎锡山此刻再也没有“反蒋”的余地了,之后的日子里,他开始为蒋介石马首是瞻,彻底放弃了称王称霸的念头。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为了向蒋介石表示忠心,同时也为了能够扩张自己的地盘。阎锡山与山西省八路军就日军投降的由头,发起了战争。

原本指望这场战争重新翻身的阎锡山没有想到,这一次自己再次输了个一干二净,几万大军有去无回。

之后的日子里,阎锡山意识到自己的末日即将来临,开始在山西省各地疯狂修建碉堡,准备做最后的负隅顽抗。

而在另一面,当年曾经脱离晋绥军的傅作义日子却蒸蒸日上,傅作义在“十三太保”里毫无疑问是最会打仗的那一个。

抗战结束以后,由于常年积攒下来的战功,傅作义被蒋介石任命为12战区总司令,到了后来解放战争当中,他还当上了华北剿总,总管华北一切防务,这其中就包括阎锡山的山西省,此次此刻,他的实际地位已然超越阎锡山。

傅作义另一个超越阎锡山的地方是,他对于时局有着深刻的认识,1949年1月,在意识到蒋介石政府已然无药可救以后,傅作义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起义,这一举动促使了北平和平解放,免去了上百万人的流离失所,同时保护了北平城内的无数珍贵古迹。

也正是因为傅作义的这个举动,给了“晋绥军十三太保”当中的其他几位成员一条生路。

1949年,随着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与当年曾经追随自己的楚溪春、李世平等人接受了和平改编, 十三太保当中,追随傅作义的这一派除了鲁英麟仍然负隅顽抗,在涞水战役中被我军击败,走投无路自尽而亡以外,几乎全都平稳落地。

而反观阎锡山这边的几位“十三太保”,却可以称得上是命运多舛。

在解放战争期间,十三太保成员赵承绶在晋中战役期间被儿时好友徐帅击败,沦为了解放军的俘虏;临汾守备司令梁培璜则在临汾战役被我军俘虏,后被送去改造;孙楚和王靖国作为太原的城防司令,太原战役兵败被我军俘虏……

十三太保的二号人物、曾经被称之为阎锡山左右手的杨澄源,也在吕梁战役中被我军俘虏。

杨澄源在被俘虏以后,积极接受改造,认清了国家的形势,也对自己曾经所犯下的错误做出了反省。

在太原战役的最后阶段,杨澄源曾经主动请缨,希望能够进城劝说阎锡山投降,对于他的请求,解放军将领贺龙表示了同意。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杨澄源在面见阎锡山以后,刚刚说明了来意,却被阎锡山当场缴械抓获,以“通敌”的罪名送往了南京进行关押。

杨澄源是自从李服膺死后,十三太保的第二位核心人物,也是留在阎锡山身边的其余几人的核心骨,对于阎锡山一直以来也是忠心耿耿。

可没曾想,杨澄源的一把忠心,却换来阎锡山的如此抛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十三太保,在这一刻已然不复存在。

然而,杨澄源最终也没有关押多久,在山西解放以后不久,南京也迎来了解放,杨澄源被解放军战士从监狱当中救了出来,之后一直生活在北京,安享晚年。

退往台湾以后,阎锡山的晚年一直以各种“反攻大陆”的论调,企图讨好蒋介石,但是对于他的做法,蒋介石总是致以无视。

直至1960年阎锡山去世,仍没能重返政坛。

阎锡山的一生是失败的,而这场失败的最大因素,不是日军,不是共产党,更不是蒋介石,更多的是他自己。

参考资料: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