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善的《封神》梦照进荧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蒂斯拼音怎么读 乌尔善的《封神》梦照进荧幕

乌尔善的《封神》梦照进荧幕

2024-02-05 20: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谢楚楚 经济观察网

从2014年6月第一次开策划会到现在,乌尔善把40岁-50岁的十年时间用在了《封神三部曲》上。

记者 | 谢楚楚

图源 | 图虫创意

10天前,中国电影博物馆迎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电影首映礼,《封神第一部》(以下简称《封神》)的道具被搬进了博物馆,龙德殿金碧辉煌的王座、质感华丽的冕服、雷震子墨麒麟的雕像,乌尔善、费翔、黄渤、李雪健、夏雨、袁泉、陈坤等一众主创走进360度环形屏下的发布会现场,主持人说:“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很久没有看到过这么盛大的首映礼了,对于电影界,《封神》是万众期待的。”

这场热闹的发布会,乌尔善是绝对的主角。

中国电影历史上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神话史诗类电影,乌尔善想做一个出来。从2014年6月第一次开策划会到现在,乌尔善把40岁-50岁的十年时间用在了《封神三部曲》上。2019年12月左右,乌尔善在接受央视专访时说,“这个阶段应该算是作为一个导演体能最好的黄金时期。”电影拍摄时间将近一年,剧组人员达3000人。《封神三部曲》共有三部,原计划分别于2020、2021、2022年暑期上映,但由于疫情等多种原因,第一部上映时间延迟到了2023年。

7月20日18时,《封神》走上了大荧幕。

当天发布会现场,主持人问乌尔善,有什么想对期盼已久的观众说的?他回答说,《封神》是所有中国人的公共神话和梦,各方付出了才华、时间、激情和耐心。他朋友圈经常发一句话,源自成吉思汗,“不要因路远而踟蹰,只要出发就必到达”,说到此,这个身着黑衣黑裤、戴粗重银饰的蒙古人哽咽了,“今天我让这个电影终于到达了电影院的荧幕上,完成我们所有人的愿望,也希望不辜负大家的期待和信任。”

《封神三部曲》集结了芦苇、冉平、江志强、叶锦添等顶级主创。从首部作品《刀见笑》开始,乌尔善的才华就难以掩藏。电影监制江志强是《卧虎藏龙》等电影的制片人,一手缔造了华语电影大片时代。他对经济观察网记者直言,自己从乌尔善出道开始就很喜欢他的作品。所以当乌尔善打电话给他,说要拍《封神》时,江志强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提供任何帮忙。

乌尔善在接受央视专访时说,如果让他40岁再选一次,这十年间会拍什么?他还会选《封神》。他说这是他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封神演义》是一部讲姜子牙辅佐周室讨伐商纣王并穿插了仙妖等角色的神魔小说。乌尔善在接受央视专访时认为,《封神演义》涵盖了商周变革、中国人最传统经典的道教世界观,君王、大臣、妖、仙等人物原型,以及善与恶的斗争。

他觉得现在“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了解不够”,而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一块瑰宝,《封神三部曲》的使命是把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转化。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讲一个中国人的故事”,中国王朝、家庭之间的关系,每个人的命运起伏,善恶的选择。乌尔善在接受央视专访时认为,只要现在的年轻观众喜欢它、全世界的观众能理解它,目的就达到了。

这种使命感最终化身成了电影《封神三部曲》。该电影投资体量超30亿元,首次采取了三部连拍模式,含有大量特效,为电影工业化的升级积累下了经验。

但与此同时,这种使命感还承担着被“辜负”的风险。

无论是从乌尔善口中,还是在业内人眼里,“观众”一直是乌尔善最重要的考官。首映礼当天共有12场放映,映后与观众交流时,乌尔善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希望这部电影没有让你们失望。”

截至发稿,7月20日上映首日,《封神第一部》累计票房(含预售)为8088.7万元,而猫眼专业版最终的票房预测为15.21亿元,低于起初项目方提到的“三部150亿元”票房目标。

《封神三部曲》不单凝聚了乌尔善的心血,它更像中国电影的一个宝物,同行们对它呵护至极。但因延期了三年,市场大环境有所改变,对于最终结果,有业内人士难掩隐忧。《封神第一部》最终的市场反馈或也将影响中国电影未来的投资信心。

从无到有

乌尔善想做开创者。2001年乌尔善看到《指环王》后认为,中国应该有一部这样的电影,匹配上中国辉煌的文化资源。他个人又对神话、历史感兴趣,于是决定填补空白:做一个神话史诗类的电影。

对于《封神》系列,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齐伟用“中国美学、世界标准”来概括它的开创性特点。齐伟曾与中国传媒大学陈清洋教授带领团队持续跟踪该项目,并用300多页的《封神三部曲与中国电影创制的工业化研究》详细记录了电影的整个制作过程。他说,《封神》系列最大程度还原了古代中国以及建构了上古神话世界。这种还原与想象,并非凭空,而是基于考证基础上的艺术想象。

他举例谈到,该电影中城门外的数字生物“饕餮”形象是从商周青铜纹饰“扒”出来的,虽然之前电影作品中也曾出现过“饕餮”,但总给人感觉“不中国”,审美偏西方。另外,这部电影中昆仑的雾气飘渺的仙人空间也是从宋元山水画中提取,而姜子牙、申公豹等造型灵感则源自明代水陆画。

这一切无法从西方经验获得,只能依靠中国人的美学观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乌尔善与末那众合主理人的四季以及徐天华、李云中三位中国顶尖概念艺术家进行合作。他们作为“概念艺术家”的角色,在制作偏幻想类的电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设计了雷震子、墨麒麟、九尾狐、饕餮等数字角色的美术概念图,从平面二维图再转化为动起来的三维图。

过去中国电影制作经常的做法是,创意和技术特效整体发包出去,而为了拍《封神》系列,乌尔善专门成立了一家名为“魅思映像”的特效公司,目的就是把中国审美想法、创意把握在自己手上,技术部分单独发包出去,找来全球几家顶级特效公司,一同完善。

江志强不太记得自己是否引荐了《指环王》制片人巴里·M·奥斯本,担任《封神》系列的制作顾问,他记得当时大家讨论后决定,需要邀请具有幻想类电影经验的制作人来参与。而巴里·M·奥斯本也很认同乌尔善的才华,非常乐意帮忙来做一部真正的中国大片。

巴里·M·奥斯本也许能提供的是《指环王》视效技术经验,但齐伟与电影主创多次深度交流后发现,《封神》系列的可贵之处在于,主创们走遍了大量博物馆、历史遗迹,查阅了大量商周朝器皿资料,贡献出了一个上古美学体系。而之前中国电影很少专门设置这一岗位或团队完成这件事。

工业化必要的一步

乌尔善严谨、细致的考究,是为了“真”。尽管是一个神话电影,但乌尔善要求把幻想的东西做得逼真,让大家相信,这一神话世界是真实的。

如此一来,演员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里。在接受央视专访时,乌尔善回忆道,饰演西伯侯姬昌的李雪健,要拍一场在城门游街被砸的戏,他觉得60多岁的李雪健很辛苦,但李雪健答他,不辛苦,在这样的场景里演戏是种享受,他相信这个世界是真的,能感受那个时代、历史和空间里这一角色的感受。“你拿一个做工精美的剑,就相信自己是个王;你拿一个小塑料片,也会觉得自己在胡闹”,乌尔善认为真实对演员的信念感形成很重要。

电影中的道具并非某件博物馆物品的还原复刻,而是基于原始元素的再创造。乌尔善在接受央视时谈到道具的标准:放到博物馆中,与真东西的差异,只在于对方带点锈,其余差不多,这样“我们的世界就等于那个世界”。乌尔善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偏执,而是电影本该做的。

“真”的底色是电影工业化所强调的专业、科学、规范。

在齐伟眼里,乌尔善是一个学者型的艺术家。为了要拍《寻龙诀》,乌尔善专门研究了市面上所有的冒险类电影,乌尔善还把相关的思考形成论文发表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乌尔善认为,电影工业化是一个大规模量产的问题,而这又要求标准化生产。与之相对的作坊式生产,则是各自有各自的标准。但工业化代表整体产业有一个共同标准,不以任何个体的独特性作为标准。

“雷震子长什么样?怎么动?是原地起飞还是跑几步再起飞?跑3步起飞还是5步?”齐伟举例谈到,小说中雷震子是个虚构形象,原文几句话的描述只是一个大致的形象概念。100个人对此会有100种想象,而雷震子如何讲话、思考、运动,自有一套逻辑,雷阵子如何抬手、抬眼,都有一套严格的体系,《封神》团队通过动作测试等手段反复测试改形象的身高、翼展、姿态、运动,“翼展伸1米和1.1米是有区别的,翅膀的升力就不一样了”,表演部分则专门请了一位话剧演员。

这打破了齐伟原来认为电影创作纯粹是想象艺术的观念。工业化其实有一套非常严整的科学标准,是可解释的、有现实依据的、能说服观众的。他认为,“跑3步起飞还是跑5步起飞”的问题,是中国电影工业必须要迈出的第一步,不能是原来大差不差的状态。

连接当下

“神话是一种心理学的隐喻,它不一定离你远,而是离你很近”,在接受央视专访时,乌尔善说,如果把现实主义等同于现实,那太幼稚了;如果把神话等同于虚构,可能也幼稚了。

作为一部带有“电影工业化”“特效”标签的电影,《封神》的剧情也并不逊色。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对李雪健扮演的西伯侯姬昌的一句台词印象深刻,当时姬昌的儿子姬发面临善恶抉择时,姬昌对他说,“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

此前几乎没有可借鉴的中国神话史诗剧作结构,《封神》系列的剧本打磨了五年,而“怎么把中国古典故事变成当代的人性故事,通过一个核心人物的戏剧冲突去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把它变成一个当代观众非常愿意接受的”是乌尔善觉得比较难的部分。

乌尔善与知名编剧芦苇为此讨论了很久,在接受央视专访时,乌尔善说,“你的品位可以非常高级,但面对普通观众,通俗叙事的基本功是否过关?尤其《封神演义》本身就是一个通俗故事,必须用一个通俗叙事的技巧完成它,让普通观众看得懂剧情。”最终,乌尔善解构了《封神演义》的母题,即人性的成长过程。他认为,每个人都希望实现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但这个过程要作出善与恶的选择。

乌尔善还找来詹姆士·沙姆斯担任剧本顾问,詹姆士一直与导演李安合作,对东方电影、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但乌尔善只是希望从他身上获得另外一种视角,“中国人特别耳熟能详的、觉得天经地义的元素,他也许根本不在意,他只关心吸引他的东西,而我们身处其中,觉得很重要的东西,可能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什么’,我不懂。”乌尔善在接受央视专访时说。

齐伟说,《封神三部曲》并不只针对中国观众,而是全球发行,最大限度地降低文化折扣,也就是要考虑市场。

市场待检验

在众多业内人眼里,乌尔善是一位注重市场、尊重投资者的创作者。《封神三部曲》总投资达30亿元,这意味着三部电影总票房要达100亿元才能回本,平均每部票房则要达30亿元。

7月20日18时,《封神第一部》全国上映。截至发稿,《封神第一部》累计票房(含预售)为8088.7万元,而猫眼专业版最终票房预测为15.21亿元,

眼看目前只有几千万的预售票房,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不禁心生隐忧。在他看来,《封神》故事,大家过于熟知,普通观众观看的欲望并不强烈。虽然他看完成片时深受震撼,认为30亿票房不成问题。但延期了三年,市场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如果在2019年、2020年上的话可能更好。”他尤其关注接下来一周的票房,“点映口碑都还不错。”

2020年饶曙光参观过一次《封神》电影的拍摄外景,眼前的落寞景象让他心里咯噔了一下。但他看完电影之后,完全放下了担忧。

在饶曙光的印象中,乌尔善从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为电影而生的人,谦逊且非常尊重编剧。虽然脑子里有很多想法,但他只是将自己的想法与编剧交流,希望编剧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来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而他自己更多是去做好导演工作。与此同时,乌尔善虽不善言谈、低调,但对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很有自信。饶曙光认为,《封神》聚焦姬发的成长故事,与当下观众沟通起来并不违和,“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想他们看完电影的真实感受会和我一样。让这个有诚意、有情怀、有表达的电影能有一个好的市场回报。”

江志强认为,乌尔善的坚持和乐观决定了只能是乌尔善来操作“如此大体量、每天困难重重”的大片。对于票房,江志强同样不担心,“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的感觉是,终于看到中国拍出了和《指环王》一样的超级大片,我对观众很有信心,相信他们对电影的判断。”

原标题:《乌尔善的《封神》梦照进荧幕》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