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野菊花泡水喝有什么功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菊花有什么作用吗 【中医养生】:野菊花泡水喝有什么功效?

【中医养生】:野菊花泡水喝有什么功效?

2024-07-10 12: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野菊花泡水喝的功效,野菊花甘苦微寒,清热解毒,菊花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等作用。对眼睛劳损、头痛、高血压等均有一定效用。每日餐后,用五、六朵杭菊花冲泡饮服,能解渴生津。久服可防治高血压、偏头痛 。

野菊花清热解毒,疏风凉肝的功效。主治疔疮,痈疽,瘰疠、丹毒,湿疹,疥癣,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眩晕头痛,目赤热痛,高血压病。

野菊花捣敷具有清解热毒的功效,亦可与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配伍,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

风热感冒初起,症见发热,恶风寒,或有汗出头痛,鼻塞涕浊,咳痰黄稠,咽喉疼痛者,可单用煎用;或与桑叶、连翘、金银花等配伍,以疏风清热解毒。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

归肝、心经。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泻火平肝。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1、抗菌消炎抗病毒

野菊花中含有多种天然药用成分,它具有出色的抗菌消炎和抗病毒作用,对人体内经常出现的伤和感觉,痢疾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都有明显抑制和消除作用,能缓解身体里的炎症也能抑制病毒活性,减少它们对人体产生伤害。

2、清热解毒预防上火

平时多吃一些野菊花,能清热解毒,也能预防上火,因为野菊花性寒,能清理人体内的热毒,也能消炎菌,它能预防人体内部炎症发生,对人类因热毒过重引起的咽喉炎和口腔炎以及目赤肿痛都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3、预防高血压

野菊花采收以后晒干可以入药,它入药以后是治疗人类高血压的常用药,平时如果能坚持用野菊花泡水喝,就能有效预防高血压发生,而且它能清理身体里的胆固醇,对人类经常出现的动脉硬化和高血脂也有一定预防作用。

鹿茸配伍

①治疔疮:野菊花和黄糖捣烂贴患处。如生于发际,加梅片、生地龙同敷。(《岭南草药志》)

②治一切痈疽脓疡,耳鼻咽喉口腔诸阳证脓肿:野菊花48克,蒲公英48克,紫花地丁30克,连翘30克,石斛30克。水煎。每日3次分服。(《本草推陈》)

③治急性乳腺炎:野菊花15克,蒲公英30克。煎服;另用鲜野菊叶捣烂敷患处,干则更换。(《安徽中草药》)

④治毒蛇咬伤:野菊花15~30克。水煎代茶饮。(《浙江药用植物志》)

⑤治感冒:野菊花、金银花、紫花地丁各9~15克。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⑥预防流行性感冒:野菊花30克,水煎服;或野菊花30克,鱼腥草30克,金银花藤30克。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

⑦治风热目赤肿痛:野菊花15克,夏枯草15克,千里光15克,桑叶9克,甘草克。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82)

⑧治肾炎:野菊花、金钱草、车前草各3克。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野菊花怎么服用?

1、蒜茸野菊花

材料:野菊花250克,大蒜(白皮)20克,味精1克,盐2克,香油5克,白砂糖3克

做法:大蒜去皮洗净捣成蒜茸备用;将野菊花嫩茎叶去杂洗净,在开水锅中焯一下,捞出泡入冷水中,冲洗去苦味,30分钟后捞出沥水,切段放入盘内,浇上蒜茸、香油,再撒上精盐、味精和白糖,拌匀即可上桌食用。

养生食疗功效:此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脾胃虚寒者,忌食此菜。

2、野菊花炒肉片

材料:野菊花300克,猪肉(肥瘦)450克,黄酒5克,盐5克,味精2克,酱油5克,大葱5克,姜3克

做法:

1、先将野菊花嫩茎叶择去杂物,用清水洗净,放入已烧开的沸水锅烫一下,捞出,直接放入清水中洗一洗,让其去苦味,剂干水,用刀切成丝,放入盘内,待用。

2、将猪肉放入清水中泡洗干净后,用刀将其切成片放入碗内,加入料酒、精盐、味精、酱油、葱花及姜丝腌渍一会儿。

3、取锅,清水刷洗净,置于火上,烧热,放入花生油,烧热后,倒入猪肉煸炒,直炒至入味,投入野菊花炒至入味,加入味精,翻一翻炒,出锅,即可食用。

3、菊花豆根汤

材料:蒲公英90克,野菊花90克,北豆根90克,白砂糖25克

做法:北豆根、野菊花、蒲公英加水适量,煎煮约20分钟,滤取汁,加白糖搅匀,即可。

服用野菊花的禁忌

野菊花的使用也是有禁忌的。经常有胃疼的人,常肚子疼的人,中医叫做脾胃虚寒,中焦虚寒,对于这类患者野菊花就不能用了,总而言之没有热象的,尤其是有虚寒之象的,就不要用了。哪些症状属于热象的呢?四个字,红、肿、热、痛,有这四个字的就可以用野菊花,如果不红、不肿、不热、不痛,属阴证的千万不能用。

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不宜久服。因为野菊花和菊花不一样,它是我们的处方用药。不像菊花,大家都可以喝菊花水,菊花茶。野菊花苦寒,苦寒是伤胃脾的,病好了马上就要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