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书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菊与刀的主要观点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书评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书评

2024-07-16 08: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菊与刀》最初是在二战后期,美国的社会人类文化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是受美国政府委托,把战时在美国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的关于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

后来,由于美国政府的对日政策以及日本整个局势的发展基本上与这份报告的主旨一致,于是鲁思·本尼迪克特就在原报告的基础上增写了关于研究任务和方法以及日本投降以后的日本应该如何发展的前后两章,出版了《菊与刀》。这样一份原本只是为了给政府制定政策做指导的研究报告却在出版后引起了强烈反响,甚至一度被称为了解日本人的入门书籍。

作者从日本森严的等级制度、恩与报恩、情面、名誉、对待享乐的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以及儿童培养这些方面详细地对日本人在日常生活琐事中的行为模式及其背后的文化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我并非社会学的专业人士,对于作者在书中讲到的许多内容也还未完全理解吃透,但是作者的一些观点也让我对日本人的某些行为模式背后的动机有了一定的了解。

读罢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日本人对天皇的“忠”。尽管天皇在政治上并没有任何的实权,却是一个如同神一样的存在。天皇是日本社会的核心,所有人都完全忠于天皇。所以尽管在漫长的历史中,日本社会发生了诸多变化,但天皇从未被推翻过,民众们始终坚持对天皇尽“忠”,在战争中也会无条件无限制地服从命令,坚持不投降主义,也会在天皇承认战败后迅速转向,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我想,正是因为对天皇的“忠”是日本社会和文化的基础,才会形成了如此独特的日本文化。

过去,我一直以为,我们的中华文化与这个一衣带水的邻国是非常相近的,也从未认真思考过中华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差别到底在哪。但是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里对此做了分析。中华文化的道德基础是“仁”,中国人也讲究要尽忠尽孝,但这些都应当是在“仁”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主君需施仁政臣民才对对其忠,否则臣子就可以反抗主君,而长辈需为仁义之事后辈才会对其尽孝,否则晚辈就有权不孝敬长辈。但是日本人在吸纳中华文化时,却完全地摒弃了“仁”,所以他们需要对天皇绝对效忠,对长辈绝对尽孝,而不管天皇的命令或是长辈的行为是否有失。从这个角度来讲,或许可以说日本民族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只有愚忠愚孝。

等级制度亦是日本社会里非常鲜明的一个特点。“各安其所”是日本人最基本的行动模式,甚至日本人发起战争也是因为他们认为他们认为当下世界因为各国都拥有绝对主权而处于一种世界性的无政府状态,所以他们要为建立世界性的等级秩序而战斗,要让世界各国都能“各得其所”。正因为有着如此森严的等级制度,所以日本人非常习惯在一个特定的等级模式下生存,他们都非常明白自己所处的阶级以及对应的地位、特权和义务。日本人那些繁琐复杂的礼仪也是为了确认和维系等级制度的存在。

除了前面阐述的3点,《菊与刀》中还详细地分析了受恩与报恩、名誉、情义等方面的文化特点,但对于这些内容,我也并没有很深刻的了解,就不过多妄言。想要了解日本文化,《菊与刀》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