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故事丨从“云朵子”到“荷花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莲花子什么时候种 非遗里的故事丨从“云朵子”到“荷花舞”

非遗里的故事丨从“云朵子”到“荷花舞”

2024-07-10 04: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优美的《扬燕麦》曲调中,一群手持莲花灯、立于莲花盘中的少女,碎步而出,飘然移动,在星斗灿烂的夜幕下,闪烁着异彩的莲花如同在水面浮动一般,把观众带入了神话般的境界之中……

这,就是庆阳民间社火中广为流传的“荷花舞”。

庆阳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周先祖不窋在这里教民稼穑。荷花舞即起源于不窋之孙公刘故里的祭祀仪式。古代先民们在祈雨求神的祭祀活动中,头戴插着柳梢的帽子,手举荷花灯,脚踝处戴着画有云朵的圆盘,在鼓点声中舞动,以期盼甘雨降临、五谷丰登。庆阳的南佐遗址出土的与祭祀活动有关的古城宫殿、墩台等建筑遗迹及大量的祭祀礼器等即是最好的佐证。这种祭祀活动,后演变为民间社火的形式之一。人们以此超现实的浪漫手法表达他们对“风调雨顺”的美好祈盼和祝愿。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变迁,荷花舞在庆阳民间也被人们赋予不同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并有着许多不同的名字,如云朵子、地云子、地油子、地飘儿、云影子。随着后来的演变和发展,也叫跑红灯、莲花灯、荷花灯、莲花舞、荷花舞等等。

1989年,笔者参与了庆阳传统民间舞蹈普查,当时采访了后官寨社火头胡延龄,他13岁就随父亲一起学习表演“云朵子”。当时表演者全是男性演员,他们立于“云盘”之中,“云盘”是用木条或竹条扎成的圆形盘架,将“云盘”用纸裱糊后再在盘上画几个大云朵作为装饰。表演时将“云盘”用绳带系吊在肩或腰部,让盘架下垂至脚踝部位。整个舞蹈动作较为简单,表演者一手拿“荷花灯”(或荷叶),一手拿着菱形旗子,脚走“小碎步”(民间叫“刹跺步”),随着锣鼓的节奏,鱼贯穿梭,变换不同的队形。这个时期的“云朵子”具有一种神话色彩,反映出原始农耕文化求神祈雨的古老风俗。莲花有“仙花”之称,在神话故事中,神仙多有乘云驾雾之说,而“云朵子”就仿佛是天上的神仙乘坐着五彩祥云降至大地,来到人间一般。至今,庆阳很多社火队还保留着“云朵子”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

抗日战争时期,庆阳是陕甘宁边区的组成部分,当时,边区村民刘志仁,响应边区政府号召,将旧社火里的表演内容和形式进行了革新。刘志仁组织起了“南仓秧歌队”,他有文化,能编能演,将许多旧社火里的表演改编成了歌颂劳动、歌颂新生活的新秧歌,这些新秧歌很受群众的喜爱,在边区广为流传。他把社火中的“云朵子”改编成“跑红灯”,将“云盘”改为“莲花盘”,并匠心独运,在盘上装了4朵纸扎的莲花灯。灯是用荞面捏成灯碗,里面放上清油,用蒿秆或拿棉花搓成灯芯。当时正是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有挂红灯笼的习俗,刘志仁将红灯和莲花灯组合起来进行表演,最后确定这个秧歌舞名称叫《跑红灯》。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手举高秆红灯的男演员先上场,高秆红灯在演员手中旋转摇动、上下升降,红灯笼的灯光把演出场地照亮,紧接着脚踝处吊挂着莲花盘的演员上场表演。夜幕下,红灯与莲花灯相互辉映、流光溢彩,莲花飘然游动,仿佛在水面摇曳,两组演员不断变换着队形和舞姿。刘志仁在舞蹈编排中不仅摒弃了民间社火里的神话色彩,还根据庆阳民间流传的《扬燕麦》曲调,编配了歌颂新生活、宣传革命思想的新歌词。

《跑红灯》很快在陕甘宁边区流传开了。关中分区八一剧团团长王一群带领2个团员,专程到宁县来看望刘志仁,并邀请刘志仁到旬邑马栏镇(当年是关中分区政府所在地)给八一剧团的演员们教学《跑红灯》。1944年在延安召开的文教大会上,应大会代表的要求,刘志仁又给延安民众剧团排演了《跑红灯》。《解放日报》对这次演出做了详细报道:文教大会艺术组于六日晚在边众会礼堂举行群众秧歌戏剧汇演,这是边区各地群众秧歌、戏曲、戏剧的第一次汇演。且为延安近年来最好的娱乐晚会之一。节目既有关中刘志仁、汪庭有、王中泉领导并参加演出的社火《跑红灯》,三边杜之栋领导并参加演出的秧歌《破除迷信》,陇东黄润领导并参加演出的秧歌《减租》等七个。《跑红灯》由于形式美丽,跳舞活泼,歌词新颖,博得观众热烈欢迎。这是由刘志仁等领导民众剧团的八个青年演员排演的。刘志仁、王中泉都参加演出。八个娃娃化妆为男女两组,分着各色彩衣,手执莲花灯、脚蹬荷叶,用碎步迅速移动,很像在水上漂荡。刘志仁、王中泉也分别扮演一男一女,领导两组做各种队形的变换,花影缤纷,极为好看。他们所唱的歌词系由刘志仁、汪庭有等新编,明晰响亮,观众都能听清。从这篇报道中可以看到当时表演盛景。《跑红灯》受到了各地参加文教大会代表的赞赏,许多在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都找刘志仁求学,排练中,有人建议将《跑红灯》改为《莲花舞》,后来这个舞蹈很快在陕甘宁边区流传。这次边区文教大会上,边区政府给刘志仁颁发了“新秧歌运动的旗帜”奖状以及“特等艺术英雄”的称号,毛主席还亲切地接见了他。甘肃省文联原主席程士荣、原副主席陈光跟随刘志仁一起演出了《跑红灯》,陈光还撰写了《追思

》的文章(发表在《舞蹈》1993年3月期刊上),文章中详细记录了刘志仁在关中分区马栏镇和延安文教大会上排演《跑红灯》的过程。荷花舞>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戴爱莲曾到陕北和陇东地区采风,搜集舞蹈创作素材。她在民间看到《莲花舞》时,非常激动,不由得为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力而折服。回到北京后,以高超的编舞技法进行了再创作,去掉了手提莲花灯,丰富了手臂的动作,扩大了表演幅度,美化形体舞姿,使造型更优美、含蓄、高雅,并正式命名为《荷花舞》。舞蹈抒发了劳动人民安定、祥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用比兴手法,以盛开的荷花象征欣欣向荣的祖国。著名音乐家刘炽以“云朵子”常用的庆阳民歌《扬燕麦》为基调编配音乐,著名词作家程若填新词,采用大型混合乐队演奏,中央歌舞团首演,加之精美的服饰设计,使该舞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境地。1953年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在国际舞蹈比赛中,“荷花舞”荣获银奖。自此“荷花舞”扬名海内外,香飘神州,为祖国赢得了许多荣誉,并被文化部确认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至今盛演不衰!

由于荷花舞在庆阳民间的广泛传播,2002年,庆阳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荷花舞之乡”,2006年9月,入选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荷花舞发祥地,荷花舞之乡的庆阳人民,深为荷花舞走向世界舞坛,并成为中华民族舞蹈经典而骄傲,对荷花舞的热爱也与日俱增,逢年过节,都少不了荷花舞亮彩登场。服装和花盘的制作也越来越精致漂亮,姑娘们也把能立于荷花盘之中舞蹈作为自己的一种荣耀。在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和农耕文化博览会等大型节会开幕式上,数百名大、中专学生表演了大型广场舞蹈《塬上荷花》,气势浩大,场面壮观,华美的“彩船”和顽皮的“金鱼”,在莲花中穿梭嬉戏,向人们讲述“莲(连)年有鱼(余)”“鱼儿嬉莲”这民间含蓄而又美好的祝愿。本地的文艺工作者在继承传统“云朵子”的基础上,也吸收了戴爱莲大师对它美的升华,庆阳的荷花舞既保留了自己的民俗内涵和地方特色,又赋予了民间舞蹈新的时代面貌及艺术品位,使观者如临荷海,再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抒发了荷花舞之乡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赞美以及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令人神往,使人陶醉。古老的“云朵子”已被收录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这一中国舞蹈宝典之中,“荷花舞”入选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它将永远记载着这里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

原标题:《非遗里的故事丨从“云朵子”到“荷花舞”》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