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舞相融 中和之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荷花舞解析 武舞相融 中和之美

武舞相融 中和之美

2024-01-27 19: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武舞相融 中和之美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创作的舞蹈作品《拳掌形意间》,在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比赛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终评,近日亮相于辽宁大剧院。能在全国选送的185个作品胜出,殊为不易,这是我省舞蹈作品首次入围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终评,代表着我省在古典舞创作上新的进步。作为山西舞蹈艺术工作者,我为这一成绩由衷感到欣慰和自豪。《拳掌形意间》以男子群舞的表演形式,阐释中华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以现代的创编手法发掘古典的阳刚之美,展现了内敛、沉稳、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更以舞出国风,舞动中华文化气韵,彰显坚韧的中国气质为内核,传达了中华美学“象尽而意无穷”的追求。作品中以武为舞,将形意拳掌中乾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以说,这部作品所呈现出的中华气韵,以及中国古典舞独特的中和之美也同频共振到我,进而引起我的多重联想和思考。

以武入舞表中华传承。形意拳是中国四大名拳之一。以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以五行之理说明拳理,说明技理,说明攻防之理和健身之理。以三体式桩功为入门功法,以五行拳为基础,即劈、崩、钻、炮、横五拳;并以之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配,将五行生克变化哲理运用于拳法攻防之中;还取十二种动物捕食防御的特性创成拳法,即十二形。形意拳主要流传于山西省太谷区、河北省深州市及河南省一带。2011年,山西太谷形意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所谓“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拳掌形意间》的选题可谓用心之至,意在打破圈子寻求创新的表达方式,寻求更广阔的传播范围,寻求以新媒体传播而产生裂变的传播效应,寻求跨界融合对舞台内外的实践和探索,寻求在审美多样性、多元化的当下,更吸引、丰富和满足观众的内在审美要求。《拳掌形意间》在这样创作生态中,在立足于传统武术形意拳的基础上,追根溯源,抱朴守拙,探寻中国古典舞纯正的文化基因。作品的用心之处不仅在于对形意拳选材的独具匠心。据了解,这个作品历经两年打磨,通过长期的采风学习、深入研究、创作累积,而形成了目前非常扎实的舞蹈样式。

《舞思》中对古典舞曾表述“它继承了戏曲、武术等传统文化之精粹,提炼了东方艺术的审美特质,借鉴了西方舞蹈体系化构建的体验”,逐步形成今日多姿多彩的风貌。这个作品的编导,在武术基本动作的基础上,以当下的视角解析传统文化,生发感悟,开掘武术传统这一艺术实践,具有可贵的文化自觉意识。在舞蹈形态上,是在深入学习和继承传统后,将形意拳的步法、拳法与古典舞的手眼身法步逐步相融,以达到最终的贯通。在文化价值上,挖掘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传递中华美学精神。从《拳掌形意间》对其文化内涵、审美特质的把握看,无疑这一创作的起点也是比较高的。

武舞相融呈中和之美。形意拳遵循“万法源于三体式”法则。三体式对应三才桩,三才桩对应天、地、人。《拳掌形意间》的身体语言创作,从形意拳传统武术载体中吸收并进行元素提炼。开篇以形意拳“三体式”为引,以半步崩拳为基本体态。将半步崩拳的拳诀“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融入形态化为形意。形意拳组合套路的运动流线,与古典舞“云间转腰”拧倾圆曲的动作流转,互相映衬。形意拳的半步崩拳步法、拳法与古典舞闪转腾挪的技术技巧,相互对照,招式中尽显阳刚之美。作品以身体语言的“形态层面”,在武术与舞蹈的壮美与优美间刚柔相济,在力与美,动与静中达到和谐统一。作品在形意拳文化基因层面,尽显保存和凸显,充满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豪气与壮志。

《拳掌形意间》作品结构凝练,起承转合自然顺畅。总体上看,创作中对形意拳文化价值进行了由浅入深的探索和研究,在夯实创作基础,挖掘形意拳文化内涵中而得到启示,将这种启示,即创作的思维,转化为相对契合的身体语言。编导从开掘形意拳内在表意,到审美内涵,再到创作开发身体语言,做了进一步的艺术创作实践和探索。这一创作过程,并非浅层次的对形意拳组合、套路的模拟,而贵在由内而外,以神领形,以形传神,达到神形兼备,形神化一。使之气和韵在动作的流动中,融汇而生成精神与物质相交融的美的特质。在武舞相融与转化过程中达到中和、平衡的理想状态,呈现中和之美,进而产生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全文

这个作品,由武术而借鉴舞蹈的艺术美、表演美,舞蹈借鉴武术的动作组合美、神韵美,将武术与舞蹈的融合呈现在舞台上,确实在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融合与创新,使其更具艺术美。就美学价值而言,武舞意象实现了中华民族尚武尊礼的艺术化叙事,其文化表征载录了大量中华传统武术的动作信息和技术元素,并以武舞意象的审美思维解析传统武术形意拳的文化内涵。以舞蹈本位视角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以传统武术本质引领全民健康生活,以武舞相融传播中华美学精神。

以舞扬武展民族精神。“止戈为武”,自强不息。中国人的尚武精神,一直流在我们的血脉中。从文化根源上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武、舞同源。最早起源于原始的生产劳动与战争的需要,如现今发现的云南沧源岩画,就有武舞的画面。之后演变分化“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舞为祭祀的重要活动,武则与军事征伐关系密切。周代《大武》《大韶》等六代舞中文、武之道得到体现。文、武二舞,文舞昭德,武舞象功。在“文教”“礼化”之下,“舞”成为尚武意志的艺术表现。“剑器乃武舞之典名。健舞,武舞也。”剑舞在唐代盛极一时,曾留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的佳话。宋代“勾栏瓦舍”的打套子……当代引得万人空巷的《红色娘子军》《小刀会》,及新创舞剧《咏春》等,不同时期以武舞意象审美思维,深度开发身体文化、民族精神、文化传承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期为中华传统文化本体传承和传播提供新的艺术实践和研究向度。

在中国崇尚和平的发展理念下,尚武精神化成风骨,是流露在眉宇之间的中国气质,是潜藏于心间的中华气脉。《拳掌形意间》三段体结构,分别从武技、武艺、武学三个成长阶段,传达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当演化成练为战、练为看、练为修的武学晋级修养,又表现生命的流动,生生不息。最后上升至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的哲学境界。这一主旨编导似乎隐了起来,在外化民族精神的同时,没有直接爆发出来,而是内敛、持重的缓缓流淌开来渗透到每个细节中,达到形与意合,意与力合,力与气合,以掌中乾坤展中华神韵,以对文化基因的自信,滋养于心灵灌注于身体,形成活跃的精神力量。编导将这一情思、情志表达得深远而隐含。在审美多元的当下,以中华传统武术形意拳为创作题材,以男子群舞展现豪迈之气,以身体语言讲述传统武术文化,我想,这不只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是一种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承与爱国主义的坚定信仰,崇德尚武国防教育思想的展现。基于这些方面,我认为《拳掌形意间》是同时兼具艺术的创新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传播价值的好作品。

由于对我省舞蹈创作动态的关注,也总是怀有更高的期许。期待山西的舞蹈艺术创作向高质量的文艺创作迈进。同时,我们应更珍视中国文化的固有精神,把它的根源性力量还原到当代艺术创作中,去实现创造性的转化。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要,使中国精神不仅存在于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中,更存在于生生不息的现实生活之中。

李瑞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