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观心恤天下:从茶诗看乾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茶文化图画诗 品茶观心恤天下:从茶诗看乾隆

品茶观心恤天下:从茶诗看乾隆

2024-07-06 09: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乾隆关于茶的御制诗以“ 仙” 字入诗,呈现出一种自然潇洒、自由自在的境界,那种清静无为、自然而然的仙界意象完全不像出自皇帝之手,但又确是乾隆皇帝信手写来。在这一风格上,他确有些像苏东坡,可随事随思而入诗。也就是说,无论在何种时空条件下,他都能以身边所发生的事、所想到的事而赋入诗中,给人一种“ 任其自然”“ 合于自然”的感觉。

其实这也正是茶道的要求:不自然不称其为茶道,茶道亦无所不在。“仙”在这里并不是要成为真正的仙人,而是要以乐生精神统一和谐于平淡、素朴的人性,同时与茶之本性契合,才能真正地合于自然大道。而道家的仙道意境似最能符合那种茶的天然禀性。

题惠泉山房

昔来游惠泉, 听松试竹炉。

八角石栏干, 明汲转辘轳。

茶香涤尘虑, 泉脉即此夫。

重临探灵源, 乃知别一区。

石梯拾级登, 高下置精庐。

潇洒绿琅玕, 峭蒨青芙渠。

山茶及水仙, 放香妍且都。

西北有空洞, 洞前方塘虚。

淙淙出甘源, 苓芬石髓腴。

对之坐逾时, 笑我前遭徒。

境亦不可穷, 奇亦难悉胪。

名泉自千古, 岂藉膻芗吾。

雪水烹茶

越瓯真漉雪, 惠鼎胜烹泉。

华液三焦润, 芳腴五蕴湔。

何殊炼水碧, 坐可证金仙。

陶穀独余笑, 事同人未然。

虎跑泉

溯润寻源忽得泉, 淡如君子洁如仙。

余杭第一传佳品, 便拾松枝烹雨前。

茶生于灵山妙峰,承甘露之芳泽,蕴天地之精气,而赋清灵、玄幽之禀性,与道家淡泊、清灵的心态一致,与文人脱逸超然的情怀符合。

“中和”的儒家精神

作为一位皇帝,一味沉浸于道仙逸气的“越瓯吴鼎净无尘, 煮茗观图乐趣真”的生活中,是不可能的。然而,乾隆茶诗不仅阐释出道家哲学,还反映了历史、生活、思想的方方面面,显示了他的广博及对生命的理解,尤其是与民同忧的儒家精神。

烹雪叠旧作韵

通红兽炭室酿春, 积素龙樨云遗屑。

石铛聊复煮蒙山, 清兴未与当年别。

圆瓮贮满镜光明, 玉壶一片冰心裂。

须臾鱼眼沸宜磁, 生花犀液繁于缬。

软饱何妨滥越瓯, 大烹讵称公鸳列。

排灯即景试吟评, 檐间冰柱拟阶坼。

我亦因之悟色空, 赵州公案犹饶舌。

忽忆江南灾馑余, 抚字心劳荒政拙。

九重岂宜耽晏安, 大君原为斯民设。

安能比户免饥寒, 三代高风真邈绝。

此诗即景抒情,寄意深厚。诗人正当品茶“ 清兴”刚上,要“ 即景试吟评”之时,却“ 忽忆江南灾馑余”的情景,可谓急转直下;而下句中“ 荒政拙” ,更让人感到他内心的悲痛,故而深重地发出自问:“九重岂宜耽晏安”。作为皇帝,岂能耽于此等安乐?因为“大君原为斯民设”,只有与民同忧、与民同乐的国君才配得上为民作主。此情此景,让他发出了深长的浩叹:“安能比户免饥寒,三代高风真邈绝”。上古时期君民一体的时代风尚,已成邈绝之音,可望而不可即,岂不可悲可叹。

茶诗中的禅境

通观乾隆茶诗,其与禅境关联最多。这一方面是由于茶与禅的渊源关系,同时更是由于乾隆本人对禅茶的热衷。

如果说道家与茶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源头上,儒家体现在观念核心上,那么佛教禅宗就体现在茶文化的全面兴盛与发展上。禅对中国茶文化的功绩最大。没有禅宗,中国的“茶文化”甚至不能称为茶文化。

乾隆是个具有文化眼光的皇帝,他不仅在道与儒的精神世界里摘取珠宝,而且更愿意在禅境中怡情适性。他找到了茶,茶之为物,最与禅境为宜。人们说他嗜茶如命、品茶成癖,其实更确切地说,他是在通过茶来寻求“ 禅悦”之境;茶对他来说,是禅的精神的体现与最好中介物。他无法做一个真正的闲逸之人,但他又要在片刻的“ 偷闲”之际,立马获得禅悟之悦与逸韵之境。

三清茶

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

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

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

火候辨鱼蟹,鼎烟迭生灭。

越瓯泼仙乳,毡庐适禅悦。

五蕴净大半,可悟不可说。

馥馥兜罗递,活活云浆澈。

偓佺遗可餐,林逋赏时别。

懒举赵州案,颇笑玉川谲。

寒宵听行漏,古月看悬玦。

软饱趁几馀,敲吟兴无竭。

儒释道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茶文化世界。道家的自然境界、儒家的人生境界、佛家的禅悟境界,融汇成中国茶道的基本格调与风貌。

品茶赋诗对文人来说是家常便饭,而对乾隆来说,就更是驾轻就熟了。乾隆茶诗的文人书画特色十分浓厚,而由于他的皇家地位,他可以鉴赏一些难得的书画精品,与品茶一结合,就成为了茶道的一道极其特殊而绚丽的文化景观。

[摄影]

圆明园摄影之家

[编辑]

冯诗晴

公众号ID:yuanmingyuanpark

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就请点击右上角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转发到朋友圈。您的支持和鼓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喜欢就请关注我们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