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情报机构哪家强? 揭秘冷战情报史与现代情报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英国情报机构军情五处简称叫什么 顶尖情报机构哪家强? 揭秘冷战情报史与现代情报战

顶尖情报机构哪家强? 揭秘冷战情报史与现代情报战

2024-07-15 21: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民智漫谈

情报活动自古以来即存在,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孙子兵法》谋攻篇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情报对于战争的走势至关重要,也是国家安全的命脉所在。今年二月,发文称美国参与破坏“北溪”管道的资深调查记者,普利策奖得主西摩·赫什再次爆料称,美国情报机构与挪威海军自越战以来一直在进行联合秘密行动,引发媒体与政界的广泛争论。而此次深陷舆论的情报部门,正是美国最大的独立情报机构——中央情报局(CIA)。

▲ 系列电影《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饰演的男主伊森凭个人之力独闯龙潭虎穴,完成了众多高难度的情报任务,其所属的“不可能任务情报署(IMF)” ,原型正是美国中情局(CIA)。

看过《谍影重重》、《国土安全》等谍战片的朋友,多半对这家在大片中出镜率极高的情报机构有着不小的滤镜——特工们机智潇洒、身手不凡,俊男靓女们在谈笑间将情报收入囊中……然而,除开CIA,现代历史上几大著名的情报机构个个神秘莫测,不容小觑。那么这些全球顶尖的特务机构谁能独占鳌头,真正的情报系统又是如何运作的呢?本文中,民小智将带您揭秘冷战前后世界范围内闻名遐迩的情报机构,梳理情报界影响深远的大事件,并探寻现代情报战的最新动向。

▲《谍影重重》(The Bourne Identity)剧照,影片主要讲述了马特·达蒙饰演的患有极端记忆丧失的男主伯恩,在试图逃避美国中情局追杀的同时发掘自己真实身份的故事。

冷战中大名鼎鼎的情报机构

“隐形之手”中情局

总部位于弗吉尼亚州的中央情报局是美国从事情报分析、秘密人员情报搜集和隐蔽行动的重要机构。二战期间,珍珠港事件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成立了“战略服务处(简称OSS)” , 负责整合美国的情报收集工作。1947年7月, OSS由杜鲁门改组为CIA , 即大名鼎鼎的“中央情报局” 。

▲大热美剧《国土安全》以中情局海外行动为主题,讲述了在伊拉克被俘8年的美国海军中士布洛迪(Brody)与中情局特工的故事。布洛迪疑似在基地组织囚禁8年期间被策反,随后又成功被CIA策反回来

中央情报局的主要任务是公开或秘密地收集和分析国外政府、公司、恐怖组织和个人,在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情报,协调其它国内情报机构的活动,并把这些情报报告到美国政府各个部门。而除了情报分析工作外,中情局还投入了海量资源到宣传与心理战。作为“神秘的第三只手”,中情局宣传战的最大特点便是“看不见”,精通此道的心理战专家克罗斯曼(Richard Crossman)曾表示, “上乘的宣传看起来要好像从未进行过一样”。

在冷战中,中情局最具创意的宣传是对抽象艺术品的推销。一位中央情报局的工作人员曾解释道,“莫斯科对任何背离社会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品都大加鞭笞, 因此我们认为他们反对的东西一定值得我们大力支持。”50年代,中情局选中在当代和先锋艺术界最负盛名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办“抽象表现主义展”。在中情局的大力宣传下,展出十分轰动, 并在艺术界形成了一个强劲的新流派。除了文化宣传外,中情局的“隐形之手”还活跃在各国的政治活动中。冷战期间,中情局曾多次帮助美国推翻民选政府、扶持军人政权:希腊的新法西斯主义政党、伊朗的极右王朝、黎巴嫩长枪党、印度尼西亚的苏哈托军人政权等,身后都不乏CIA扶持的影子。

▲“美国现代艺术之母”乔治亚·奥基夫 (Georgia O'Keefe) 为中央情报局总部模型的景观着色

“国中之国”克格勃

克格勃全称为“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是1954年至1991年间苏联的情报机构。其以高明的实力著称于世,主要负责苏联对外情报、反间谍、国内安全和边境保卫等工作。由于克格勃直接对苏联政治局负责,使其成为了一个凌驾于党政军各部门之上的“超级机构”。

▲克格勃的徽章由剑与盾组成,象征其成员是苏联“最锋锐的剑”与“最坚实的盾”。

冷战后期,克格勃的权力逐渐扩大,使其实质性成为了超越情报组织的政治机构。据西方媒体估计,克格勃仅情报人员就高达40万至70万。由于发展迅速,克伯格被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称为“国中之国”。除了庞大的情报网络,克格勃甚至还有22万边防军。当然,克格勃也培养了大量的政坛精英,例如卡廷惨案的始作俑者贝利亚,前苏联最高领导人安德罗波夫,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等,都出身于该“精英间谍俱乐部”。

▲普京任职克格勃时期的制服照片及档案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其衣钵,克格勃改制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尽管相较于克格勃有所“缩水”,但其职责大体不变。到普京执政后,克格勃出身的官僚纷纷受到重用,“国中之国”的余威仍笼罩着莫斯科。据俄社科院估计,至少四分之一的俄政要有着“浓厚的克格勃背景”。而俄罗斯各类大型公司中也有许多领导职务由克格勃退休干部担任。据统计,普京第一任期结束时,重要职位的官员中有一半都是“戴过肩章的人”,其中包括总统顾问、政府部长、联邦区总统代表、州长等要职。 

“暗中毒蛇”摩萨德

摩萨德(Mossad),全称为以色列情报和特殊使命局(The Institute for Intelligence and Special Operations )。该机构由以色列军方于1948年建立,主要职责为搜集对外情报,同时负责协调以色列军事情报部门“阿曼”和负责国内安全的“新贝特”情报部门的外交情报工作。作为世界情报史上的传奇,摩萨德以大胆、激进、诡秘称著于世。该机构犹如神秘的幽灵,抑或隐匿在黑暗中的毒蛇,行动方式冷静而又专注,随时准备发动足以使对手一击毙命的致命攻击。

▲正在制定计划的以色列情报部门

在早期,摩萨德招募和培训特工并不是靠重赏,而是靠国家理想的感召,以及对纳粹的极度憎恨。在共同信念的支撑下,摩萨德聚集了大批犹太精英。因为流亡的经历,他们来自80多个国家,使用100多种语言,这使摩萨德拥有了任何地区的“当地”特工。

50多年来,中东5次大战,小小的以色列能占尽上风,摩萨德可谓功不可没。由于眼线遍布敌方中枢高层,知己知彼的情报掌握使以色列国防军如虎添翼。上世纪50年代,摩萨德首先搞到了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由美国公布后震动全球。60年代,摩萨德通过跨国跟踪,将二战中屠杀犹太人的战犯艾希曼从阿根廷抓回以色列受审。

▲电影《最终行动》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潜入阿根廷,秘密追捕纳粹高官死刑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的故事。

“二战”期间犹太民族的历史创痛已成为了以色列无法忘怀的梦魇,再加当前被阿拉伯国家包围的现状,缺乏安全感的以色列在安全政策和军事行动上,多采取“先发制人”的暗杀和以牙还牙的报复行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惨案(注: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绑架并杀害)后,摩萨德发动了“天谴行动”,对惨案的幕后策划者展开了一系列暗杀行动。该行动历时7年,成功暗杀了多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高层成员。摩萨德“你死我亡”的行动理念,加上能和中情局以及军情五处相媲美的高超间谍技能,其特工以机智、冷静与凶、阴狠名震世界情报界。

▲英籍摩萨德特工埃里卡·钱伯斯(Erika Chambers),又称佩内洛普特工(Agent Penelope)。成功接近并最终暗杀“黑九月”组织领导人萨拉梅 (Ali Hassan Salameh)

“开山鼻祖”军情六处

军情六局全称为“英国陆军情报六局”,于1909年正式成立,专门负责搜集国外政治、经济和军事情报,并到他国开展间谍活动,其创始人是赫赫有名的英国“情报之父”卡明。

▲《007》系列电影剧照。男主人公詹姆斯·邦德是小说家伊恩·佛莱明创作的虚构角色,为英国秘密情报局特工

军情六处能被很多人所熟悉,靠的不仅仅是它作为现代情报机构“开山鼻祖”的身份,更离不开《007》系列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热播。军情六处在早期发展中遵循极高的招人标准,在剑桥、牛津等世界名校里物色优秀的年轻人,考核后再吸纳进组织。《007》的主角詹姆斯·邦德便是以此为原型,拥有出色的观察和分析判断能力,无论面对什么情况,都始终清醒镇静。而《007》的作者伊恩·弗莱明,本就是军情六处的特工,曾在二战中为盟军攻占西西里岛提供情报支援。

▲《007》小说原作者,前军情六处特工伊恩·弗莱明(IanFleming)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情六处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同盟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包括破译了号称“不可能被破解”的英格玛密码,粉碎希特勒造原子弹的计划,以及为盟军的诺曼底登陆赢得先机,成功牵制了德军主力。

▲英国科学家图灵设计的庞然大物(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正在高速运转,为截获的德军密电寻找相应密钥

二战后,军情六处的地位逐渐降低,不及统管国内情报的军情五处。并且随着在叙利亚等地的战场情报接连失误,军情六处开始聘请编外人员进行情报甄别工作。而今,新一任“掌门人”理查德.摩尔的任期也并不平稳,俄乌冲突中的情报失误令其颇受指责。相较于新一代的情报机构,军情六处的命运显得更为坎坷波折。

“无处不在”史塔西

2013年6月,前中情局职员斯诺登把美国代号“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捅给了媒体。而后,美国政府无所不及的监控行为令世界无不哗然。曾有欧洲媒体因此把美国政府比喻成现代“史塔西”。尽管已撤销多年,但一提到“史塔西”,仍令人心有余悸。

▲《窃听风暴》中的史塔西秘密警察卫斯勒

电影《窃听风暴》展现了东德秘密警察令人恐惧的监听行动,而那些监听者便属于那时东德的情报机构——史塔西。史塔西全称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安全部,被认作是当时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情报以及秘密警察机构。其组织标语是“WIR SIND ÜBERALL”(我们无处不在),不禁让人想到反乌托邦政治讽喻小说《1984》里的那句可怖名言:“老大哥一直在看着你。”虽然史塔西的建立师从克格勃,其也继承了纳粹时期盖世太保的经验,将监视监听工作“科学化”到极致。从纽扣、水壶,到木棍、钢笔,甚至垃圾桶,史塔西拥有各种无孔不入的监听监视技术和设备,其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

▲1982 年,一名史塔西特工在东柏林展示伪装成手臂模型的相机。

东德存续的几十年间,史塔西累计招募了约60万名专职人员。据称,每160名东德人就有一名史塔西。且其监控范围极广,除开“敌对势力”的政治活动,男女间的调情,居民每星期倒几次垃圾,在超市买了何种口味的香肠都会被记录在案。

为了维护东德的政权稳固,史塔西无情地肃清着任何可能存在的敌人。根据史料记载,上世纪八十年代,东德内平均每天便至少有8人被捕,其中很多人自此下落不明。民众的所有言行都会被记录下来,何时何地讲了什么话,形成的一系列资料最后都会被汇集到史塔西总部大楼里。

▲柏林墙事件后,东德民众闯进史塔西总部,来不及销毁的秘密档案散落一地 图源于《Top Secret》,作者Simon Menner

1989年柏林墙被推翻后,史塔西开始大量销毁各种档案材料,人工双手撕毁的资料装满多达16000个麻袋包。统一后的德国政府原打算将这些撕毁的资料全部恢复,但估计至少需400年才能完成,截至2008年,因为每年耗资达100万欧元,这项工作才暂时停止。

冷战中,上述情报机构为了本国利益与安全稳定,纷纷各出奇招,在汹涌谍海中展开激烈斗争。由于现代影视作品的大力渲染,这些情报机构总给高手云集,战无不胜的印象。但在现实中,由于管理模式和工作效率等问题,强如美国中情局也不免在工作和舆论场屡次“翻车”。进入新世纪后,由于海量信息的涌入和新技术的运用,各国情报部门再次面临新的挑战。

冷战后情报界大事件

冷战结束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情报搜集也成为情报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键盘侠”取代“007”成为了情报战台前幕后当之无愧的主角。例如美国轰动全球的“棱镜”计划,实质就是将智能网络技术应用于网络空间内的各种情报搜集。

▲媒体对“棱镜门”事件的报道

“棱镜”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小布什时期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2013年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美国舆论随之哗然。

保护公民隐私组织予以强烈谴责,表示不管奥巴马政府如何以反恐之名进行申辩,这些项目都侵犯了公民基本权利。但讽刺的是,这项饱受批评的计划所收集的信息似乎并未带来足够的效益。由于情报局接收到的情报数据猛增,使得系统措手不及,挑战了现有的分析使用能力。同时,大量安全、情报部门重复劳动,浪费严重,拉低了工作运行的效率。

尽管大数据在情报中的运用毁誉参半,但无可置疑的是,人工智能和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全已彻底改变了情报机构的工作方式。AI技术加持赋能的军用无人系统更是在近年来的几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发挥了从态势感知到火力打击各环节的重要作用。

▲1月2日,在伊拉克巴格达举行的苏莱曼尼和穆汉迪斯遇袭身亡一周年的悼念活动中,一名男子点燃蜡烛

2020年1月3日凌晨1点,在巴格达国际机场附近,美军利用无人机设备发动了一场点对点的空袭,伊朗圣城旅前领导人苏莱曼尼因此遇害。美方此次“定点清除”,显然就是线人、情报侦察和网络等众多侦察手段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就在同年11月27日,德黑兰城郊也传来划破天空的枪响。被誉为“伊朗核武器之父”的穆赫辛·法赫里扎德在德黑兰郊外遭到不明恐怖分子暗杀,伤重不治身亡。法赫里扎德是伊朗核能和核武器项目的首席负责人,伊朗国防部科研部门一把手。2021年9月,伊朗公布了法赫里扎德被暗杀事件的细节,杀害法赫里扎德的武器就是以色列制造的,指控以色列特工实施了这次暗杀。从这次暗杀使用的技术来看,这应该是世界首次人工智能系统实施的暗杀。

▲“计算机化机枪”可以通过卫星实施远程斩首行动,这也是AI技术首次被运用在暗杀领域

一国高级将领与重要科学家于千里之外被取首级,究其根本是自身的防间保密措施不到位,给了他人可乘之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特征,当今战争的形态已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情报斗争的形式也更加复杂多样。未来战争中防间保密的同时能否成功获取敌人情报,将成为各大情报机构的新挑战。

现代情报战新动态

上述伊朗核科学家遇刺案,足以窥见高科技的运用对现代实战和谍战的冲击。与人工智能时代同步,情报或谍报业已然步入了一个新阶段。未来谍战中的人,在人工智能时代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人机共生,对整个情报界的发展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电影《超验骇客》中,人工智能团队创造出了超越人脑的电脑,人脑与先进科技高度融合,真正实现了“脑洞大开”。“脑机接口”等技术在情报界的使用,情报战将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的游戏与博弈,而是一场科技、人性、伦理道德之间的混战。也许在将来,“卧底”将不再是情报人员个人英雄主义的化身,而是成为先进科技主导的情报体系代言人。卧底之间的对抗,将远远超出人类个体的智慧,而变成智能技术之间的对抗。

▲《超验骇客》电影剧照

未来的卧底在情报对抗中的角色,可能不再局限于获得某种有形的目标,而有可能是作为人类的代言人,在整个情报体系中传递一种人类的价值观、安全观和道德诉求,甚至成为整个情报体系人机共生的中枢,避免整个情报体系由于人工智能过度介入而变得“去人类化”和无所适从。

如果将来有一天,人工智能具有了构建场景的能力和价值判断标准,很难预测它是否会成为人类的另一种灾难。未来的情报对抗,一定会充满更多的人工智能要素,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更多难以预料的激烈交锋。但同时,也会充满更多的失误、偏见、技术崇拜和伦理失调。可以预见的是,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时代,新的全球威胁将快速演变,各国情报机构及其工作者将迎来颠覆性挑战。

撰稿:蒲星妤 张丁

编务:蒲星妤

责编:张   丁

图片来源:网   络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