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朝江:苗族传说里的《伏羲与女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苗疆起源 石朝江:苗族传说里的《伏羲与女娲》

石朝江:苗族传说里的《伏羲与女娲》

2024-07-05 13: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三皇中的伏羲与女娲源于 东部的“东蒙”群团,神农则源于西部的“西羌”群团。

稍后的蚩尤源于东部的“东蒙”群团,黄帝源于西部的“西羌”群团。

在中国上古时期,晚出的“西羌”群团最终打败了先出的“东蒙”群团,两大群团的文化相互交融、和合,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史。

当然远古时期也还有别的族群,但因为势力弱小而后来有了文字又未被记录下来。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源出,都不是天外来客,他们都流传着自己祖先的故事。

远古时期的各部族人民,共同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很早就存在共同的来源和相互影响,尤其是摧生国家诞生的古代部落战争之后,各部族人民更是加快了融合,因而产生了共同的神话和传说。

这些神话和传说,有的是最早从“东蒙”群团传入到“西羌”群团,有的又是由“西羌”群团传入“东蒙”群团,还有的又是由各种人群相互传入。

比如,“东蒙”群团的盘古开天地神话、斯文鼻祖伏羲与女娲,不仅传入到“西羌”群团,而且产生文字后还被纪之为书,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特别是人皇伏羲氏,被尊称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中华民族的斯文鼻祖。

经闻一多、马长寿、芮逸夫、侯哲安、吴泽霖、陈国钧等诸多史学家的研究与考证,中国典籍记载之伏羲与女娲,就是由古苗黎族传入古华夏族后而纪之为书的。

在这里,我们先引用马长寿的研究以证之(大量的研究考证后叙) 。马长寿在《苗瑶之起源神话》说:

“中原神话中的包羲与女娲原为楚籍,系楚中苗族创世之祖……自中原与楚苗交通后,汉苗文化交流,于是楚苗之古帝王及主神,不特通行于苗族,汉族亦从而假借之。时代匡远,于是中原人士不复知伏羲女娲为楚苗之始祖矣。”

|小彩旗在影视作品中饰演的苗疆女娲后人

我们知道,伏羲女娲的故事,甲骨文金文没有记载。直到战国时期的史籍文献才把“东蒙”群团的这一传说人物纪录下来。

而“东蒙”人南下的后裔苗、瑶、畲等民族,则通过《洪水故事与兄妹结婚》一直在流传着他们的故事。

|苗族蜡染·女娲传说

我们且看中国史籍是如何记载伏羲与女娲的。

《独异志》: “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仓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仓山, 咒曰:‘天若遣我兄妹 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悉合,其妹即来就兄。”

上述记载大概是说,昔曰宇宙初开之时, 世上没有人民,只有伏羲女娲二人,伏羲是兄,女娲是妹,为了繁衍后代,他们想结为夫妻, 但又感觉羞耻,违背人伦。

于是兄妹俩上到昆仓山去点火, 对天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他们各在一个山头上点着火苗升烟,两股浓烟升上天即合在一起了, 于是其妹就嫁给兄长了。”

这与苗瑶等族所传洪水故事与兄妹结婚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苗瑶等族说是上古时期因涨了一次大洪水,世上只有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了,两兄妹无奈只好通过滚磨、点烟等形式而结成夫妻,再造人类,繁衍人烟。

中国史籍记载伏羲女娲二人的关系,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兄妹,二是夫妻、三是中国“三皇五帝”中的二皇。

《春秋世谱》:“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

《风俗通义》:“女娲伏希之妹。”

《路史》:“女皇娲、太昊氏之女弟。”

《广韵》:“女娲,伏羲之妹。”

《世本姓氏篇》:“女氏:天皇封弟娲于汝水之阳。”

|女娲像

以上记载,伏羲与女娲为兄姊关系,这与苗瑶等族所传大多数的洪水故事是一致的。苗瑶洪水故事也说是兄妹关系或姊弟关系。兄妹关系或姊弟关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苗瑶等民族一直流传着洪水故事与兄妹结婚或姊弟结婚(后叙)。

《淮南子》:“古未有天地之时……有二神混生。”案指伏羲女娲。

《三坟书》:“(伏羲)后,女娲。”

《玉川子集》:“女娲本是伏羲妇。”

《唐书·乐志》:“合位娲后,同称伏羲。”

以上记载,可知伏羲女娲是夫妻。苗族、瑶族等族都传说是兄妹结婚,或姐弟结婚,又考古发掘的伏羲女娲画像、汉代长沙马王堆帛画、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以及四川重庆盘溪后壁伏羲女娲石刻、重庆沙坪石棺上伏羲女娲石刻、合川东汉画像石墓伏羲浮雕等,也说明伏羲女娲是夫妻。

《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运斗枢)):“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

《世本姓氏》:“女娲,天皇封弟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

《册府元龟》:“庖牺氏没,女娲氏立为女皇(一云女帝) 。”

《列子》:“庖牺、女娲,神农、夏后……”

《帝王世纪》:“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庖牺制度亦蛇身入首,一号女希,是为女皇皇。”

《山海经》:“女娲之肠化为神,处粟广之野”,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

《通鉴外纪》:“伏羲神农共工三皇。”

《遁甲开山图》:“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凡十五代皆袭疱牺之号。”

《淮南子览冥训》:“伏羲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

《春秋元命苞》:“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

《汉书古今人表》:“首列帝宓羲氏,次女娲氏。”

《三皇本纪》:“伏羲女娲神农,女娲亦木德王。”

上述诸多记载,可知伏羲女娲是三皇中的二皇。伏羲女娲是兄妹,是夫妻,是三皇中的二皇,从社会发展情况看并不矛盾。

伏羲女娲原为兄妹,洪水之后结成为夫妻,而伏羲女娲代表人类与自然作斗争创造了不少奇迹,因而伏羲女娲被推举为一个时期的首领或酋长。

伏羲的名号,古籍中有许多写法,除“伏羲”外,又作伏牺、包羲、庖羲、庖牺、伏戏、宓戏、炮牺、太昊、太嗥、春皇、木皇等。

《易系辞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释文》:“包,本就作庖。郑云:取也。孟、京作伏。牺,郑云:鸟兽全具曰牺。孟,京作戏,云伏,服也;戏,化也。”

《白虎通义·号篇》:“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

《拾遗记》:“庖者包也,言包含万象,以牺牲登荐于百神,民服其圣,故曰庖羲,亦谓伏羲,变混沌之质文,宓其教故曰宓羲。”

《白虎通义》引《含文嘉》:“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伏羲始别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戏也。”

《礼记·月令疏》引《帝国世纪》:“取牺牲也供庖厨,食天下,故号曰庖牺氏。”“太昊庖牺氏,风性,有景龙之瑞,故以龙纪官。”

《汉书·律历志》载刘歆《世经》:“作网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

《拾遗记》:“以木德称王,故曰春皇,其明睿照于八区,是谓太昊。昊者,明也,位居东方,以含养蠢化,叶于木德,其音附角,号曰木皇。”

《左传》昭十七年:“郯子曰太嗥以龙纪。”

《荀子·正论》:“自太嗥燧人莫不有也。”

《吕氏春秋·十二纪》:“太嗥伏羲氏。”

《左传疏》:“太嗥身号,伏羲代号。”

从上述记载可知,“东蒙”族的祖先伏羲,传入华夏民族后,古籍中就出现了许多的写法。中国的文明历史主要发源于伏羲女娲时代。

由于上古没有文字,先民事迹多赖后人一辈辈口耳相传,加之部族之间互相融合后,方俗之异,语言之异,后来见诸于文字,便出现同名异形现象。同一位伏羲,春秋战国以来的各种古籍中便有不同的写法。伏羲、伏戏、包牺、庖牺、炮牺、伏牺、虙羲、虙戏、宓羲、宓戏等,均属音同音近相代。

又随着社会发展,文化进步,不同时期的学人对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和评价,便出现同人异号的现象,所指实一。如太帝、太昊、春皇、木皇等,均属于因事立称,都是指向“斯文鼻祖”伏羲氏。

|伏羲

伏羲生活在远古时期。他的出生很富有传奇色彩,据说,华胥氏在雷泽践履了一个巨大的足迹,始怀身孕,结果生下伏羲。他的像貌奇特。《春秋纬》这样记述他:

“伏羲龙身牛首、渠肩、大腋、山准、日角、大目、珠衡、骏毫,翁鬣、龙唇、龟齿。”身“长九尺一寸、望之广、视之专。”

伏羲氏的婚姻传说也很多,最多的要数兄妹成婚之说。如前所述,伏羲同女娲本是兄妹,一场凶恶的洪水过后,人类濒临灭绝,只剩下他们兄妹二人。

为了人类的繁衍,才无耐结为夫妻。因此,伏羲女娲就有了繁衍人类的功绩,这也是后世称他们为“人祖”、“二皇”的原由。

《帝王世记》中这样记述伏羲:

“太庖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伏则观法于地,傍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罡,以教佃渔,故曰宓羲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记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琴……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十一年崩。”

伏羲氏不仅创始了龙图腾,而且以龙记官,所以他被尊为“龙祖”,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由此可见,伏羲对人类的贡献可谓是功盖百王、德配天地。

苗族源于7000年左右的“东蒙”人即伏羲太昊部族,东方“东蒙”人出现在历史舞台比西方“西羌”人要早1000多年。

故早在民国时期,国学大师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古时苗黎族散处江湖间,先于吾族,不知几何年。至黄帝之时,生齿日繁,民族竞争之祸,乃不能不起,遂有炎帝、黄帝、蚩尤之战事。而中国文化,藉以开焉。”

又一国学大师王桐龄在《中国古代史》中说:

“现在中国动言五族平等,所谓五族,即汉满蒙回藏族。臂如一家人,汉族是长兄,满蒙回藏族便是幼弟,是为现在人的观察。若照历史上观察,中国之民族,除了汉满蒙回藏以外,还有一位长兄,即是苗族。”

夏曾佑、王桐龄作为大师级的历史学家,他们的说法是有历史根据的,都不是随意乱说的。还有诸多具有影响力的学人的研究与考证,我们将在后面引用与阐述。

图片来源:中国苗族网、部分网络

文字来源:石朝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