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银饰:与世界流行时尚接轨的气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苗族主要集中在哪里 黔东南苗族银饰:与世界流行时尚接轨的气质

黔东南苗族银饰:与世界流行时尚接轨的气质

2023-09-04 05: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如今,在个性化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越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就越容易被国际流行时尚所吸纳,民族风则会经久不衰、历久常新。苗族服饰在复杂的历史变动后依然被沿袭了下来,留住了“根”,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融,苗族服饰就如同苗族的旗帜高高飘扬,为我们生动地呈现了一幕幕视觉的盛宴。这种鲜明的民族标识性给了我很大的震撼,随着论文的深入,我对苗族人民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强烈。

苗族银饰,制作工艺精湛,造型变化万千,纹饰图案丰富,是苗族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文化和美学的研究价值。其对于学术方面的研究价值苗族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传承了苗族文化因子,在历史演化中,也融合了其他的民族文化。研究苗族的银饰文化,对于深入挖掘整个苗族的历史、民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内涵,有着重要意义,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苗族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途径之一。对于艺术审美的价值苗族银饰造型艺术,传承了苗族独特的视角艺术和审美观,以大、多、重为美的审美观念和各种复合型文化符号,抽象、夸张变型的造型纹饰,隐含着苗族社会历史、宗教习俗等,具有很高的美学研究价值。

part 1 苗族的历史由来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其自称为“木”、“蒙”、“达木”、“达吉”。据历史文献记载和民俗资料综合表明,苗族来源于黄帝时的“九黎”,尧、舜、禹时的“三苗”,而商、周时的“荆蛮”则是三苗的遗裔,与苗族有着同源关系,并包括有苗族先民。苗族的他称也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颜色而命名的“红苗”、“花苗”、“白苗”、“青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命名的“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由于“苗”的名称历史悠久,尽人皆知且为苗族人民所普遍接受,因此年以后根据苗族人民的意愿,“苗族”成了族名的统称。

苗族人民曾有过漫长的原始社会的生活经历,他们以树叶为衣,以岩洞或树巢为家,以女性为首领的情况,在苗族古歌中都有大量的反映。从一些地区的亲属称谓制度中,还能看出从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从血缘婚到对偶婚的演变痕迹。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在中华文明史上,这时尚处在文明的童年期,也是传说中的英雄时代。中原腹地刚刚从渔猎进入农耕的部落群体开始了对土地、人口支配权的争夺,部落首领们为了某片水草丰裕的土地或河段开始了最原始的战争。华夏民族的先民炎、黄二部落就在此时诞生并逐渐强大,这两个来自黄河流域的强大部落一路拼杀,后被另一英雄率领的部落蚩尤和他的九黎部落所扼制,这个崛起于土地肥沃的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的部落,就是苗族的先民。

传说炎、黄与蚩尤的战争异常的惨烈,他们最终在琢鹿决战,最后蚩尤在此地被炎、黄二部落组成的联军剿杀。九黎部落战败后,元气大伤,到了尧、舜、禹时期,大部分苗族先民南下,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即“三苗”。战败者的土地被战胜者掠夺,只能唱着哀伤的歌曲离开自己的家园故土,向西,向西,追寻着太阳落山的方向寻觅新的土地。根据《尚书》“穿三苗于三危”的记载,一些学者认为,苗族的先民在尧、舜、禹时代就开始大规模迁徙。此后战祸不断纠缠着苗族的先民。在青铜制成的横戈、长戟的追赶下,他们被迫扶老携幼,背井离乡,躲进人烟稀少的武陵山区。西去无尽头,他们从草丰水美的湖泊地带不断地向苍莽的山区迁徙。

苗族历史上共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中间还穿插了许多局部的迁徙。第一次发生在尧、舜、禹三代不断的征伐下,一部分苗族先民开始离开位于黄河下游的家乡第二次发生在西周至战国时期,西周对“荆蛮”的多次用兵和楚国势力的扩展,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从江湖平原迁入武陵、五溪地区第三次发生在秦汉至唐宋时期,苗族先民从武陵、五溪地区向西、向南迁徙—向西进入川南和贵州大部份地区,有的经过川南和黔西北迁入云南。向南迁入湘西南和桂北,有的进入黔南、黔东南第四次发生在元明和清代,这几个时期苗族继续从武陵、五溪地区迁入贵州、广西,然后又从贵州、广西及川南进入云南并陆续由云南出境,迁徙至东南亚半岛的北部山区,包括今天的泰国、老挝、越南等国的部分地区最后一次大迁徙发生在世纪年代的东南亚战争期间,突如其来的战乱迫使大批苗族难民从东南亚向海外迁徙,他们分别迁往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阿根廷等国。这使苗族成为了世界性民族之一。

正是从这个角度,一位名叫迪斯的澳大利亚人类学家说“世界上有两个苦难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一个是犹太民族,另一个是苗族。”苦难深重的苗族先民们,以部落、村落甚至以家庭为单位,四散分布在莽莽群山中,他们互相隔绝,各成一支,以不同的方式传承祖先留下的文化。在一些苗族地区,由于道路的阻隔形成的长期封闭,村寨之间的苗族人竟也各操一种土语,很难交流。

总之,历史上苗族的迁徙,经历了很多地方,历尽了千辛万苦,直到十九世纪近百年才定居下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苗族人民才过上民族平等、安居乐业的生活。1949年后,苗族地区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经过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苗族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其社会历史进程已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part 2 苗族服饰的发酵

由于苗族分布广泛,支系繁多,各地苗族女性的服饰千差万别,不管是款式、颜色、图案,都存在或多或少,或隐或显的差异。苗族素以服饰作为区分支系的依据,以不同服饰不通婚作为氏族内婚制的范围界定。在苗族服饰中,每种类型,又有若干亚类型,所以苗族服饰包括各支系的服饰在内,超过余种。据初步调查,仅贵州省的苗族服饰类型就有多种,其款式、花色变化多样。

走进苗族社区,就好像进入了一个斑斓的服饰海洋,丰富的色彩、多变的式样令人目不暇接。苗族是世界上盛装式样最复杂、种类最多的一个民族。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要追溯到历史、地理及各地独特风俗文化等方面。对于各地苗族盛装的巨大差异的由来,苗族人也有自己的说法。

一个流传于黔东南苗族中的故事这样描述不同支系苗族服饰差异的缘由在远古时候,有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叫乌颖。乌颖有位心灵手巧的苗族姑娘叫榜香,美丽的棒香有双巧手,绣的花栩栩如生。棒香出嫁了,先后生了九男七女。七个女儿长大后和母亲一样心灵手巧。转眼到了女儿出嫁的年岁,榜香为他们做了七种花色不同的出嫁衣裙,并嘱咐女儿出嫁以后将来生儿育女,也必须按照阿婆给阿妈做的衣服花色传下去。日后,榜香只要一看姑娘们的穿戴,就能知道是哪个女儿的子孙。七个女儿出嫁后,严格按照母亲的吩咐,如法给女儿们制作衣裙,代代沿袭,渐渐形成今天各地衣裙的差异。传说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它仍然反映了苗族由于服饰的差异而存在对不同支系的认同。

part 3 苗族银饰的概况

早在秦汉时期,苗族主要集中在洞庭右岸的武陵地区,又称武陵蛮或五溪蛮。隋唐时期,史上最著名的唐贞观三年,东谢首领谢元深率各支首领进京朝贡。史书中记述“东蛮谢元深入朝,冠鸟熊皮冠,以金络额,毛被,以为行滕,着履”,对当时苗族服饰有清楚的描写。这时苗族妇女开始出现佩戴耳饰者。“妇人横布二幅,穿中贯其首,号曰通裙。美发髻,垂于后,竹筒三寸,斜穿其耳,贵者饰以珠挡”。珠挡质地为烧料或玻璃一类,无疑这是现在千姿百态的苗耳环的雏形。

宋元时期,苗族的穿戴型式,基本上仍与唐代一脉相承,但考诸当时苗人佩戴的饰物,基本都是铜质材料的,这说明在唐宋以前,苗族并未有饰银的习俗。明代的史籍中才开始出现关于苗族佩戴银饰的记载。“富者以金银耳饵,多者至五六如连环”、“妇人盘髻,贯以长替,衣用土锦,无襟,当服中孔,以首纳而服之”。从上可知,这时苗族人身上已经出现了银饰,甚至还用银饰为婚否的标示,“未娶者以银环饰耳,号曰马郎,婚则脱之。妇人染海、铜铃、栗珠、结缨络为饰,处子行歌于野以诱马郎”。

明代以后,银和铜钱作为通货工具日渐普及,白银的涌入为加工银质饰物提供了材料,使银饰的流行成为可能。有的地方甚至直接把银当作饰物。以钱为饰的习惯至今在部分苗族地区还有保留。贵州省博物馆所藏的剑河苗族服饰用数十枚铜钱沿衣摆垂吊,则正是历史七这种夸富心理在服饰上的体现。由于这种夸富心理所引发出银饰所产生的财富感、炫耀感,刺激苗族开始改变原有饰物的质地,代之以银,这种状况自明代开始愈演愈烈。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战争及压迫,苗族自北而南长期辗转迁徙,直到清末才基本形成今天的分布格局。苗人选择刚进入流通领域不久的银作为饰物,同银的昂贵和便于携带是分不开的。清代是苗族银饰普及和流行化的时期,除了银饰种类增多,如银答、银环、银项圈、银镯等在普及化方面更是不分性别、老幼、贫富,都以佩戴为荣,由于人们追求银饰的数量愈多愈重,佩戴风气直接影响了苗族银饰的设计款式及造型,更成为苗人日常生活重要的标志。

银在苗人的传说中是光明的象征,家庭富裕的标志,每个苗族家庭都会不惜重金用银饰装扮自己的女儿。苗族银饰用于订情、避邪、祭祖等活动中,是苗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黔东南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银饰较多,贵州雷山、台江等地的妇女饰银满身,有些盛装银饰竟有三十余种,用银多达二三百两。今第三章苗族银饰的概况日苗人节日时姑娘身上衣服,有时缝缀着公斤多的银饰,而是她们的身态就像羽毛一样的轻,银饰上的纹样,有古老的传说,有图腾崇拜,还有动物花卉,它记载着苗族文化的变迁,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底蕴。苗族银饰的品种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尤其在苗族三大方言区之一的黔东方言区内的清水江流域、都柳江流域和懈阳河流域,那里的苗族简直就是一个被灿灿银光包裹着的民族。

早期的银饰用银都是由银币加工而成的,因而银饰品的质量与银币的质量直接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曾底价拨出专用银给苗族制作银饰,现在苗族使用的银子是由银厂直接提供的。云南的银资源居全国第二,为云南的银产量和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如今的苗族银饰大部分是纯银打造的,也有部分盛装的全套银饰是用白铜制作的,也有的是用锌铜合金的,由于白铜价格较低廉,一些条件较差的苗人只能购买锌铜合金的银衣,但这并不影响苗族姑娘对美的追求,除了材料的不同,饰物优美的造型、传统的图案也同样绚丽动人。

part 4 苗族银饰的工艺特色

1、制作工具及主要工艺介绍

(1).锤:用锤敲打银块,使之延展成片、条状、再按要求打造成各种器型;

(2).掐丝:用镊子把银细丝掐成各种纹样,称“掐丝”;

(3).填丝:在用宽扁丝掐成的纹样里,填入细花丝,称“填丝”,也称“平填”;

(4).花丝:把银拉成细丝,再依图用堆、垒、编、织等技法或编成辫股、或网状焊于饰物上;

(5).炸珠:也称“吹珠”。是把银丝截成小段,用火吹烧,使之溶化,再把溶液滴入温水中,使之结成大小不一的粒珠,再用这些粒珠粘焊成鱼子纹或联珠纹;

(6).开模:金属细工的传统技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叫脱落模,用来制作平面的坯件另一种叫花模,用来制作立体的坯件;

(7).鉴花:镂刻技术,这是一种中外常见的金银加工的古老的技法。将金银锤薄,运用小凿,在坯件表面锤凿出各式图案,一般来说,面积越大,表现出来的效果越丰富;

(8).刻花:用小刀在金属坯件表面上刻出各式图案,分阴文、减地阳文、沙地和阳地;

(9).累丝金属细工的传统技法。又名“花作”,是金属细工中最精巧的工艺。它用细如发丝的银丝,依图用盘曲、累积,经焊接连成各式图案。其中立体的累丝作品制作更难。须先经“堆灰”手续,“堆灰”即先把炭研成细末用白友草泡制的勃液调和做成灰模,塑成图形,然后在上面进行累丝,用银焊药焊连,然后置于火中将里面的灰模烧掉,即成立体中空剔透玲珑的工艺美术品。

(10).焊接:即把分成条、块或丝的坯件连接起来焊牢。

苗族银饰代表了民间金属工艺的最高加工水平,它们在锻制、造型、纹样和工艺技术上显示出的丰富内容,是其他质量的器物无法比拟的。没有哪类物品像传统银饰那样造型别致,种类繁多、纹样丰富、工艺精致,苗人在银饰的制作上倾注的热情和智慧远远超过对其他饰品的投入。

2、银饰的种类及佩戴方式

银角

(1).银角,苗语称“干尼”,顾名思义是因其外形如水枯牛的角而得名的,银角的鉴花纹样多以双龙戏宝纹为主,所谓“宝”就是一个中间镶着镜子的火焰状装饰物,整个牛角还装饰以杨梅花、双狮、双凤、双娱蛤、双牛、双鱼、双蝴蝶以及立体蝗螂、大花卉人骑凤凰、云纹等图案,可谓异彩纷呈、包罗万象。

银角主要使用的是黎花、花丝和焊接工艺,将黎好花纹的牛角形银片焊接在用粗银棍做好的骨架上即大功告成了。随着现代市场的需要,装饰化风格的愈演愈烈,银角上添加的装饰就变多了,形制越来越复杂,分量也就越来越重了。

银帽

(2).银帽分为三种类型,即黄平型、雷山型、革东型。银帽为苗族盛装头饰,由众多的银花及各种造型的鸟、蝶、动物和银键入银铃组成,给人以满头珠翠、雍容华贵的印象。

(3).银围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散件银饰固定在头帕上;另一种则整体为银制,内衬布垫或直接固定在头上。

(4).苗族银发替式样极多,题材以花、鸟、蝶为主。虽然同样是花,但单瓣、复瓣,或束或簇,繁简密疏,造型大不相同。就风格而言,有的发替纤巧细腻,灵秀生动,有的古拙朴实,浑厚凝重,各具特色。雷山西江苗族银发替数十朵连枝银花呈扇形展开,绿、黄、红、白四色料珠装饰花蕊。扇心有五只银风昂首欲鸣。其排列疏密有致。发答平伸脑后,如雀尾般散开,很是美丽。凯里苗族的银蝶发答三支为一套,五花银替插在头顶,双花银替分插左有。施洞苗族银凤发替造型生动,风头冠雄嗓秀,凤颈用银丝编织,质感极强。王司苗族银凤替的造型则手法夸张。银凤背上满布银花,翅腹密垂灯笼穗、叶片穗。整答以鸟身为中心,辅饰的银片、垂穗呈辐射状向四周伸展,恰似一团锦绣花簇。银发答主要是花丝和焊接工艺的杰作。

(5).银插针同属银发替类,但通常造型简单,因此单独列类介绍。插针的类型很多,有叶形银插针、挖耳银插针、方柱形银插针、针、寿字银插针、六方珠丁银插针等等,数不胜数。

苗族插针的佩戴方式各有不同。龙里苗族银插针为三个银泡,每个银泡上吊三个银铃,插于髻后。施洞苗族龙首插针大小不等,大的用于节日,小的为日常生活中所佩戴。其插法为横向贯穿顶髻,留出一截答杆斜出髻顶,格外惹眼夺目。

黎平苗族宽花插针柄部为双层桃形,中间高,四周薄,卜部饰有单层花瓣,造型与众不同。从江苗族的斗签插针瞥独具特色,一式数支,团团围住发髻,虽不能遮风避雨,却艳艳生辉,别有一番情趣。贵阳苗族银牛角替造型如银筷,十支一套。每支根部皆垂有吊穗,佩戴时自左向有插入发髻,横成一排,远观犹如排炮。

银花梳

(6).银花梳既可梳发、压发,又是装饰品,通常内为木质,外包鉴花银片,仅露梳齿,梳背上用银制各类形象作为装饰。其造型有繁有简雷山西江苗族银花梳梳背满饰花、鸟、龙、鹿等形象,是花梳中的上乘之作。都柳江流域的银花梳,往往在梳背上装饰十数位菩萨形象或尖角状物,并附有长长的银链。戴上花梳后,银链分五层或六层呈梯形自然垂下。而凯里炉山银花梳只是在木梳外包上一层压花银片,制作较为简单。银花梳主要是由鉴花工艺和花丝工艺结合起来加工的。

3、胸颈饰品

银项圈

(1).银项圈

苗族很重视对胸颈部位的装饰,由此银项圈成为银饰中制作考究的一支。其可分为链型和圈型两种。链型以链环相连,可活动变化圈型则用银片或银条制成圈形,定型后不可活动。少数亦有链圈合一的。此外,在贵州都柳江流域还流行一种银排圈,即套圈,每套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由内及外,圈径递次增大。属于链型的有字环形项链、金瓜项链、串珠型项链、四方形项链、响铃项链等。属于圈型的有扭索项圈、绞丝项圈、串戒指项圈、百叶项圈、镂花项圈、藤项圈、银龙项圈、方柱扭索项圈。链圈合一的有百家保锁带链项圈。

(2).串戒指项圈很奇特,是以篓花银片为内圈,用十四枚戒指串成的。为避免戒指重叠,以银丝将戒指等距固定,戒面以蝶及瓜米为垂穗。绞丝项圈呈绞花状,系用两根银条互相穿合,连续编圈制成,两端用细银丝扭索缠成圆柱形。其造型华丽。银龙项圈为双层,以银片拼合,里层扁平,表层呈半圆弧状。其上为凸纹二龙戏珠图,项圈下缘垂十一串银吊,吊分四级,为蝶、莲台菩萨、银铃、叶片等形象。其造型芋满,工艺复杂,是苗族银项圈中的精品。藤项圈制作工艺较简单,但古枝扎藤的造型却令人感受到山野清新的气息。

(3).银胸牌系部分苗族地区流行的胸饰,通常为单层长方形或半圆形篓花银片制成,形状规整,佩戴位置较银压领、银锁靠上。同银压领一样,银胸牌也是由长命锁演变而来,因此,这三种银饰在同一苗族分支内一般只使用其中一种,而不会两种以上并存。有的银胸牌为单片,体形小。也有的银胸牌较大,且两三片拼连,几乎遮住佩戴者的整个胸腹,装饰效果十分夸张。

4、手饰

手镯

(1).手镯,古人称之为,此外还有臂环、手环等称谓,是戴在手腕上的圆环饰物。在远古时期,人们认为戴手镯可以避邪,无论男女都戴镯,女性作为已婚的象征,男性则作为身份的标志。后来,手镯专为妇女所用。手镯在古代被称为“腕环”,省称“环”,是根据其形状及装饰部位而定名的,“手镯”之名约出现在宋元时期,苗语称“禾抱”。银手镯是苗族银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苗族戒指的戒面较宽,几乎遮住整个指根表面。戒面为浮雕花鸟或镂空花朵及绞藤等。对于佩戴位置没有明确规定。贵阳附近的苗族戴戒指,须戴八枚,拇指之外,每指一枚。同其他银饰相比,传统的银戒指样式最少,流行面最窄。

苗族拉丝耳环大孔雀

苗族银饰所展示的美是民族性的,也是人类性的,它不乏与世界流行时尚接轨的气质,如今很多苗族地区正在大力开发旅游事业,传统苗族服饰的发展必然要求抓住这个契机,将自身的优势与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吸收的是不断发展的外来现代性元素,为原有苗族服饰文化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