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0期 教学设计|“走近苏轼”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轼被贬历程简介20字左右 第4270期 教学设计|“走近苏轼”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

第4270期 教学设计|“走近苏轼”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

2024-05-26 12: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基于这样的情况,我决定在六年级开展一次有关苏轼的专题课程,在学完了六年级课本里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后,以此作为导入,将初中教材里涉及的有关苏轼的、且是苏轼人生中几个重要节点的诗词筛选出来,在做好小初衔接的同时,进而培养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等学科核心素养。基于这一认识,我设计了“几度浮沉守初心”——“走进苏轼”项目式学习。

教学内容:

本专题的教学内容包含《江城子·密州出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

听穿林打叶声》《自题金山画像》四大篇目。

教学目标:

1、 了解苏轼其人其事。

2、 锻炼学生提取归纳信息的能力和组织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

3、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苏轼诗词名篇,汲取其诗文丰富的文学内涵、文化内涵和哲理内涵,学生能感悟并学习苏轼豁达乐观,宠辱不惊的精神品质。

4、 培养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梳理学习和思考收获,以写作和演讲的方式表述自己对苏轼的评价。

驱动问题与任务:

驱动问题:苏轼有着怎样独特的人格魅力?

驱动任务:

1、 书面呈现:

(1)在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后,结合历代名家对其的评价,请提笔为苏轼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评论,表明你对苏轼的看法。

(2)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对苏轼的四篇诗文进行合作探究,并完成任务单上的引导题。

2、 口头呈现:分享苏轼人生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

3、 综合任务呈现:根据每组的探究内容,需在密州、黄州、儋州三地分别拟建一所“东坡文化纪念馆”。请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纪念馆的设计图。设计内容需包括:选址原因、展馆分布及分类,馆藏内容等,且在需将在“书面呈现”部分里小组合作探究的内容自然、有机、恰当地融入各分馆的设计中。并在最后一节课召开“新闻发布会”,汇报设计及小组合作收获和反思。

提供分层学习资源:

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每个人在此次项目中都能各得其所,各施其才,我为学生们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学习资源。

1、 背诵文本:

《江城子·密州出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自题金山画像》

2、 必读资料:

苏轼年谱(老师整理)

苏轼名句汇编(老师整理)

央视苏轼纪录片之《雪泥鸿爪》《一蓑烟雨》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第八讲、第九讲《苏轼》

3、 拓展资料(选读):

江小英《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节选)

林语堂《苏东坡传》(节选)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节选)

意公子《大话中国艺术史》之《一般一般,天下第三——苏轼》

视频:康震讲苏轼

教学阶段一 知苏“事”

设计了以下具体活动:

1、分发有关苏轼故事的小卡片,学生阅读,并相互之间交换卡片,分享讨论。在选择故事题材时,我筛选了苏轼不同人生阶段的轶事,如考取功名,与陈希亮、王安石的恩怨,与佛印、黄庭坚等人的交往,美食故事,被贬时光等,意在让学生看到更为一个丰富、多面的苏轼,他才高八斗、幽默机智;他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仍心系苍生,他有过年少不羁,但也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学会了谦虚自省;面对人生谷底,他也有过彷徨迷茫和无助,而并非一味地乐观豁达。

2、口头表达:你解到的故事反映了苏轼哪些品格?请一些同学来分享故事,表达观点,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3、出示苏轼人生轨迹曲线图,提问学生在刚刚了解到的故事里,有哪些事发生在苏轼被贬,正处于人生困境之时?从中你又看出了苏轼怎样的精神品质?在这一环节,学生们能感悟到苏轼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落魄边荒,荣耀时没有盛气凌人,艰辛时也没有卑躬屈膝的人生态度。

4、观看央视苏轼纪录片第一集《雪泥鸿爪》,进一步了解苏东坡从闻名天下的大文豪到阶下囚的人生转折。

5、完成任务一:为苏轼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评论,表明你对苏轼的看法。同时还推荐了一些视频及文字资料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作为本阶段学习的拓展延伸。此阶段的 任务用时较短,用 2 课时,1 天时间完成。

教学阶段二 品苏“文”

林语堂称苏东坡:“一个旷世奇才,士大夫心仪神往的人格典范,民间妇孺喜闻乐道的豪士雅客,有一派刚直不屈的执着风节、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苏轼的身上包含了最大限度的人性的丰富性,我们要了解他,只知其背后的故事还远远不够,只有走进他的作品,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真正地了解他。为引导学生探寻苏东坡的至情至性我设计了以下具体活动:

1.小组合作研读文本

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资料,自主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自题金山画像》四篇作品,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及时提出,扫清阅读障碍。要求批注、作阅读笔记、揣摩诗中情感,用曲线图表示这几首诗词里作者的情感变化,并说明是通过诗词中哪些语句判别出作者感情的,最后通力合作完成引导题。在引导题的设置上,我采用了分层设计,体现差异化,旨在让每位成员都能参与,充分发挥每个人都能动性。

2.观看央视苏轼纪录片第二集《一蓑烟雨》,了解苏东坡在黄州苦难中如何自我超越。

小组内讨论交流,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发表分享观点。此阶段的课程所耗时间稍长,不仅需要老师课堂上的引导,还需要学生课后的探讨和资料的搜集,用了 3 课时,整个过程用 2 天时间。

教学阶段三 建苏“馆”

这个阶段是整个项目的核心,对学生来说也是创意和挑战并存的一个任务。每组需要在对前面探究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重新提取整合出关键信息的基础上,在密州、黄州、儋州三地中择一地设计苏东坡文化纪念馆。为了增强任务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这一环节创设了一个情境:

当局拟在苏东坡曾生活过的地方(密州、黄州、儋州)修建一个东坡文化纪念馆,以弘扬东坡精神。作为当代大中华地区的顶流设计师团队的你们(学生) 接到这个任务,于是在馆长(老师)的组织下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基于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具体活动:

1、再次探讨阶段二任务单上的内容以确立各分馆的设计主题。

2、阅读、查找相关资料充分了解东坡生平相关事迹、作品及东坡与当地的关联。

3、确立纪念馆的基本设计思路。(如选址原因、展馆分布及分类、馆藏等。)

4、各小组合理分工(撰写发言稿、制作 ppt、推选发言人),通力合作设计工作。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以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用 3 课时,整个过程用 3 天时间。

教学阶段四 弘扬东坡文化暨成果展示

延续上一情境,开办“新闻发布会”,各组进行一个 10-15 分钟的发言,分享设计成果,老师点评总结。用 2 课时完成。在为期近一周的研讨活动中,学生们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实现了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终成果的呈现,让人感到惊喜连连,我们看到了学生对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精神有了更系统的了解和更深的参悟。

教后反思:

在本项目学习中,旨在努力实现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教师则主要充当“点拨”与“陪伴”的角色。主要探索了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新课标指出,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工具,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在本项目学习中,学生需要阅读、查找的相关材料很多,老师也希望把很有价值的视频资源推送给学生,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无疑成为实施项目化学习的重要途径。我通过 teams、padlet 等网络教学平台分享网络资源给学生,学生能及时查收观看并通过网络平台继续展开小组研讨,而不只是讲学习囿于有形的教室之中。

2、任务分层化设计,践行差异化教学。为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每个学生都需要发挥其能动性,在设置各项任务时,从学情差异出发,采用了分层设计,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及加强小组合作的紧密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乐于做、善于做,并在最大程度上获取同伴支持。

3、项目成果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新课标指出,评价主要以学生在各类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完成的方案、海报、调研报告、视频资料等学习成果为依据。教师可以针对主要学习环节和内容指定评价量表,邀请相关学科教师、家长、社会人士参与评价。在本次项目式学习中未能较好地践行这一方式,评估表格设置不够细化,也未加入学生自评、互评环节,而是采用传统的老师评估的方式进行,学生未能通过学习评价产生内化,准确认识自己发展到什么状态、水平,今后还要向什么目标努力。

作 者 简 介

张画,语文教育硕士,深圳市南山区荟同学校语文老师。先后在公立学校、国际学校、双语学校任语文教师逾十年,对 IGCSE、IBMYP 课程都有深入的了解和实践。坚持教研与实践结合,多次在国家级、市级教学设计、微课大赛中获一等奖、二等奖。指导学生多次在国家级、市级征文大赛中获奖。

本期责编:王月一

执行主编:王 勇

栏目负责人:刘银星

投稿邮箱:

(联系人:刘银星老师)

(联系人:由春秋老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