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词律填写指南和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幕遮词牌格律韵 苏幕遮 词律填写指南和研究

苏幕遮 词律填写指南和研究

2024-07-10 15: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苏幕遮》是朋友们喜欢填的词调之一,中学课本上也选了范仲淹和周邦彦的两首。以至于让人觉得这是宋词常用的调,实际上不然。宋词家在此调上的创作较少,不过出必精品。本文选qu三首宋词《苏幕遮》作为依托,讨论此词的格律特点和创作的写法技巧,抛砖引玉,以飨读者。这次一样分了几个部分,朋友们酌情观看就好了。

《苏幕遮》格律

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龙榆生《唐宋诗词格律》

 

例词(一)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例词(二)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例词(三)

梅饶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填词建议(浅谈)

词调情感及使用范围

全仄韵,一韵到底,一共八韵,句式富于变化。词调整体情感偏柔和,和婉。不宜用作急情苦调,久居他乡的思乡之情应该是最为合适,如前两例词。也有用作咏物的如梅饶臣《苏幕遮·草》,但其词所寄托也不外乎归隐思归之念。可见其整体情调应该是相对缓和的。各家的风格差异主要在于不同的韵部、景语的选择、和四声平仄调度。

       填写难度在中调里不算太高。韵位比较分布平均,五言七言都符合和谐的平仄规则。难点:1)四个四言句比较难处理,平收句作减缓语势的作用,需要根据下文声情需要进行调整,以达到平顺自然的效果。 2)起承转合都有说法,比较考验整体结构处理能力。3)起笔的两个三言句要下功夫。看似简单但决定了整段的走向,很见功力。

 

结构安排

       结构上的处理在此词牌的情感递进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苏幕遮》在整体的韵位和平仄安排变化不大,使得结构上的可塑性较大,可多加利用以服务抒情。作为参考,宋各家《苏幕遮》的词牌结构上都可圈可点,这都是很值得填词人学习的。参照例词,我们可以提出几种写作思路:

1)仿照范、周之词,前段写景,后段抒情。这样容易区分,内容分割鲜明。问题在于容易上下文脱节,情景难以相交。读者可能读不出景与情的关系。而范、周两家在这方面的处理可谓是精致。范文正在这的处理使用时间的递进作为连接情景的桥梁,前段有斜阳日落的景,后段就写明月楼高,酒入愁肠化泪,情感格调陡提。谭复堂评此首为“大笔振迅”之作。而美成也妙,写眼前之境而想象家乡之景,又在情景选择上相互照应。又选用荷花作为线索,联系前后,即“梦入芙蓉浦”对应上文的“一一风荷举”,妙啊。

       2)类似梅词的写法。情景混写。从景写到人,再从人写道情,在最后用景衬托情感。整体上可以营造一种依稀朦胧的感觉。问题在于这种氛围的营造需要相应的韵部、修辞等各种手法的辅助。韵部使用敛唇音的乌部(~u)、迂部(~ü)、熬部(~ao)、欧部(~ou)等会好一些,而修辞则建议使用拟人、联想等来渲染景物,以求景中朦胧感。

       3)此外,因为词调本身没有急促情感表达的限制要求,给了作者更多的发挥空间。比如,可以考虑前段叙事言情,后段来情景交融来作为反衬。纳兰性德的《鬓云松令·枕函香》便是前段写梦境,后段以月景引痴情。又比如,前后都用做叙事以寄托情感也是可行的,如张先的《苏幕遮·柳飞绵》。

总之想法是多种多样的,统筹安排的合理即可。

 

具体分析(深入)

格调出处及发展历史

苏幕遮的出处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出自西域的舞曲龙谱引慧琳《一切经音义》说:

‘苏幕遮’,西戎胡语也,正云‘飒麿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象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或以泥水沾洒行人,或持羂索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攘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也。

二、是按张说集有《苏幕遮》七言绝句,宋词盖因旧曲名,另度新声也。

第一种说法解释了“苏幕遮”名字的来由,即西域的某种服装帽子。有在节日时欢庆所作曲的意味,然观宋诸家之作无一与原本的情感基调相符,故偏向于采用第二种解释来补充。

 

宋名家有例词三篇为名篇,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梅饶臣的《苏幕遮·草》、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而宋时其他名家作品比较少,也没有这三家出彩、妥帖,一有张先的《柳飞绵》,二说苏轼的《咏选仙图》。南宋皆无。因无名氏词《鬓云松令·般涉送傅国华奉使三韩》因起句有“鬓云松”句,遂更名《鬓云松令》,平仄韵位与《苏幕遮》一致。(也有说法是此《鬓云松》为周邦彦所作),清康熙年间纳兰性德从而有《鬓云松令·枕函香》。

 

词牌长短句语势的具体分析

     前面提到过《苏幕遮》整体情调趋于和婉,这里来具体分析。全词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七言仄韵律诗的变体。只不过通过加减字、分句而改变了整体声情。

    开头一个三言仄起平收句配一个三言仄韵收句,语势上强于连起来的七言仄韵收,在此词律中都是比较强的地方。所以,前后段的起句一般都有一种“起调、揭起”的意味,前段引起注意,后段以作转折。前段起句营造意境,用相对清晰白描的景,如范词、梅词。后段范词、周词则不约而同地选择前两句作为抒情的起点,就是在利用这种语势上的优势作转。

    而论到后面的四言加五言,可以看七言仄收添两字用一个逗号隔断。语势上比七言缓和,是由于四言为平收,五言为仄起仄收,平仄调和,逗号的隔断又起到的缓和的作用。作为例证我们对比一下范仲淹的《御街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这句意思上与:“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类似,然而声情截然不同。《御街行》这句显得悲更切,意思奇警。对比之下《苏幕遮》这句就显得成语更自然,情势更缓。《御街行》的格律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三仄句相连,还有一句三言全仄的拗句,这种冲突使得其语势声情比《苏幕遮》就要强烈的多了。“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而整体上,《苏幕遮》是由这个四加五句式和七言仄韵收组成的,所以说语势较为平缓,情调比较和婉。

 

景物选择对表情的影响

    三首例词写了三个季节的景来表达思乡思归。范词写秋景,周词写夏景,梅词写春景。在同一词牌下表达感情的方式也各有千秋,值得玩味。这里我们来讨论一下景物选择对表情的影响。

       选取浓艳的景物可利于表达更加深挚的情感。范文正的《苏幕遮》采用了与以往秋词的相同景物,但明显的情调有所不同。没有那种萧瑟秋风,凄凉无数的暮秋感觉了,取而代之的是浓丽鲜艳的初秋之感。这种感觉的营造是因为选取的形容词不同,“碧云天”“黄叶地”“寒烟翠”,碧、黄、翠都是极为浓丽的颜色,“浓丽”的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可由此窥得整体的情感基调。后世的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里的“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便是脱胎于此,但对于情景的渲染则更胜,只不过抒发的情感不同而显得不那么有硬朗,偏于流软。这种沉挚真切、清丽动人的词风是范仲淹词主要的特点,从他的《御街行》和《渔家傲》都可以见得一二。

又此首《苏幕遮》曰:"化作相思泪";《御街行》曰:"酒未到,先成泪";《渔家傲》曰:"将军白发征夫泪",三首皆有"泪",亦足见公之真情流露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相比较而言,清淡的细描则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周词选景更加清淡简约,着重描写夏荷,但不仅说荷在水里风中的姿态,还通过其他的景物衬托。“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叶上的雨,水面,风中的摇曳都是写荷叶荷花清疏明丽的样子,堪称描写荷花之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称:“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我们可以从中借鉴的是,写景的时候不一定需要塞很多的景物来填充词作,也应该着力于更精细的描绘用于细腻的情感表达。(在后文讨论步韵和词时有更详细的比较分析)

       有趣的是,清淡的和浓丽的景写在一起又可以表现情感的徘徊不定,跌宕起伏,正如梅词,前清后浓。这与词所想表达的出世思归的情感是相辅相成的,将去未去,踌躇徘徊。

 

结构安排上的讲究

正如前文浅谈部分所述,词结构的变化将大大改变整体的观感。紧密的结构处理有助于统合整体基调,方便在此基础上的抒情。就三首例词分析,《苏幕遮》可以大致分成4个部分。我们拿梅饶臣的(露堤平)举例:“露堤平”到“雨后江天晓”为第一层,写的晚春景,描的草。第二层从“庾郎年少”到“嫩色相照”,转到写人,并以“嫩色宜相照”联系草和人。前段单独就有了相应的起承转合。后段起笔又有“接长亭”,转而抒情。到最后的梨花落尽,则又是开始写景。整体上,景-人-情-景,把写情的夹在中间,以咏草开始引出情感,在从情引申的写“人与草一般韶华易老”。这种情景混写的手法时值得借鉴的,在我们想要写复杂、委婉的情感的时候可以使用。

另外,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前后写草是不一样的。形容词也被用来服务抒情,从开头的“平”、“杳”到最后的“落尽”和“残阳”,由纯景到情景,都暗示情感的变化。时间也是全词领导的线索之一。前段有:“江天晓”写早晨,后段有“满地残阳”句作结,暗示时间的变化。这些都是结构运筹上的细节,很值得推敲回味。

说回范词和周词,两者都是前段写景,后段抒情,情景交融。前段基本是纯景语,当然有写情但也暗含在景语中:“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后段开头直接点“思乡”,情景交融使人产生一种原来点滴所言皆是情语的感觉。比较两家区别,则说范词比较直接,情感较为强烈“休独倚”“愁肠”“相思泪”,而周词则显得含蓄内敛,先写眼前美好欢快的夏季景物,再利用想象营造了梦中的家乡“芙蓉浦”,反衬自己的惆怅思乡。

       此外,两词在前后段承接上的手法也都是可圈可点的。范词前段写斜阳芳草作结,后段就以明月高楼相继,时间渐变在不经意间递进,更添一份惆怅。而周词则更为精妙,句与句的景物之间都有一定的紧密连接。整体上又相互照应,前后段段末都以荷花作结,而末句的“梦入”又与起句的“燎沉香”所营造的烟雾缭绕的情境相照应。精巧细腻,但确实又是如梦似幻的质感。这启示我们在写作作词时,结构上的运筹讲究也将有助于叙述而细化情感的表达。

 

胡扯瞎掰(硬核向研究)

四声、韵部与表情的关系

       范词、周词、梅词都是名作,历来被词学家所称赞。不过较少三词在音韵上的对比研究,由于古音已经不可考,而韵部的性质历来都是人们觉得有区别但又不能笼统的概括,所以这里就算我瞎扯。

首先,他们在韵部上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范词选第三部仄韵纸部(词林正韵)是为展辅音。而周词选取第四部仄韵语部,梅词选第八部仄韵老部,这两个部都是敛唇音。也就是说周词的韵部和梅词类似,而与范词差异较大。这也可以用来解释格调和情感抒发上的异同。相比较,我们说范词的深挚,抒情直接坦荡,这与支思韵部的性质有关。梅词在取景的时候就有意让景和人,景和景相互交融,前有“嫩色宜相照”,后有“翠色和烟老”。实在是不得不觉得这韵部的选取是有意的安排,词眼在一个“老”字,又因为~ao的仄韵部发敛唇音,可以用于营造此番意境。周词的韵部也是相似,“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为前面写乡愁的点染,而“浦”“否”等~u的韵也是敛唇音,利于梦境氛围的营造。

龙榆生先生在《词学十讲》中引清人王骥德的话说:

各韵为声,亦各不同。如“东钟”之洪,“江阳”、“皆来”、“萧豪”之响,“歌戈”、“家麻”之和,韵之最美听者。“寒山”、“桓欢”、“先天”之雅,“庚青”之清,“尤侯”之幽,次之。“齐微”之弱,“鱼模”之混,“真文”之缓,“车遮”之用杂入声,又次之。“支思”之萎而不振,听之令人不爽。至“侵寻”、“监咸”、“廉纤”,开之则非其字,闭之则不宜口吻,勿多用可也。

——《方诸馆曲律》卷三《杂论》第三十九上

他虽是为着唱曲来谈,而且谈得也很笼统,但各韵部的声情不同,确是事实,在填词选韵时也是值得参考的。

——《词学十讲》第三讲 选调和选韵

我觉得吧,谈音韵,不仅仅有韵部的选择对声情的影响,各个韵部的四声“平上去入”的声情也应该有不同的影响。比如说,萧部的仄韵去声拗、照、傲、闹的声情比起了、老、晓、草的声情如何?那不是怒拗了许多?要分,又不分的彻底那怎么行。只不过这样太过细化的韵部规定设置的话,会使本来就困难的填词作曲就更加难了。谁还想作词呢?所以,在填写的时候不必死磕,稍加留意即可。

       另外,他们在韵的四声选择上也有差别,虽然可能是无心插柳之举,但还是值得一谈。范词几乎都是去声韵,梅词上去声韵混用,周词几乎都是上声韵。这很巧合的和他们在情感基调上的外放或内敛的排序是一致的。即越多的去声则情感越外放,越多的上声情感越内敛,上去混用则低回婉转,时放时收。也就是说,在仄韵词中,也可以使用类似管理韵部声调的方式控制情感的释放。

四声有不同性质,这是古今典籍公认的。不过语言经过变迁,声调可能也发生改变,并不清楚古韵的发生是否与现在一致。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康熙字典《分四声法》

但也有不同的说法:

四声者,平、上、去、入也。平谓之平,上、去、入总谓之仄。曲有宜于平者,而平有阴、阳;有宜于仄者,而仄有上、去、入。乖其法,则曰拗嗓。盖平声声尚含蓄,上声促而未舒,去声往而不返,入声则逼侧而调不得自转矣。

——明 王骥德《曲律》卷二《论平仄》第五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上声的表述,这里觉得《曲律》的说法似乎更符合现代汉语普通话,虽然比康熙更早。这里取的是“上声促而未舒”的意思。周词中暑、语、雨、举、旅、否和浦都是上声。依照现在的发声,相当收敛未舒(‘否’字按照押韵应该念 麌韻,上声 (fǔ):音甫,不过现在随意,都可以)。反之,范词中地、翠、外、思、睡和泪都诗去声外放不收(思字按照押韵应该念 思 寘韻,去声 (sī):音四,同理不念)。梅词写人写情的时候多用去声,少、照、道都为去声,写景时杳、晓、了、老都为上声。

       作为四声表情的理论依据,我们来对比分析一下《鬓云松令·般涉送傅国华奉使三韩》,其使用了和周词《燎沉香》一样的韵部,但多为去声:

鬓云松,眉叶聚。一阕离歌,不为行人驻。

檀板停时君看取。数尺鲛绡,果是梨花雨。

 

鹭飞遥,天尺五。凤阁鸾坡,看即飞腾去。

今夜长亭临别处。断梗飞云,尽是伤情绪。

       可见这词在离别词情感抒发上明显比周词《燎沉香》外放的多。聚、驻、去、处、绪都是去声,后段多前段少,情感上也是后段至词末越强,更像范词的情感强度。然而,当我们搬出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会发现它情感上似乎更胜更强。这恰恰说明韵部的使用在表情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而作为韵部的理论依据,我们分析张先的《苏幕遮·柳飞绵》,同梅词的韵部,更含蓄的情感表达,多一些上声。

柳飞绵,花实少。镂板音清,浅发江南调。

斜日两竿留碧草。马足重重,又近青门道。

 

去尘浓,人散了。回首旗亭,渐渐红裳小。

莫讶安仁头白早。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

       也是离别词,与上面的《鬓云松令》抒情写法迥然不同。没有明显的情感强度的提高。全词的词眼落在一个“了”字,更多的像是离别的无奈而不是上面两文的伤感,所以说含蓄。尘去散了,天涯芳草,终归苍老。

 

步韵和词比较

要说例词三家谁家最好,我投周邦彦一票。全宋词里几乎看不到写夏景比他高妙的了。而且句与句的编排构思巧妙,环环相扣,都是细节。同时代有两篇和词,我们放在一起比较便可以感觉到他语言上的精致。

 

杨泽民

日烘晴,风却暑。帘幕中间,紫燕呢喃语。

嫩竹新荷初沐雨。曲槛幽轩,四面明窗举。

 

夏初临,春又去。不愿封侯,祗怕为羁旅。

溪上故人无恙否。欲唱菱歌,发棹归南浦。

 

方千里

扇留风,冰却暑。夏木阴阴,相对黄鹂语。

薄晚轻阴还阁雨,远岸烟深,仿佛菱歌举。

 

燕归来,花落去。几度逢迎,几度伤羁旅。

油壁西陵人识否,好约追凉,小舣蒹葭浦。

  

    对比方千里和杨泽民,我觉得方词要好于杨词。“薄晚轻阴还阁雨,远岸烟深,仿佛菱歌举。”此句还有意境在,这句与后文的“小舣蒹葭浦”也有照应,结构也好,句与句联系也好,都要优于杨词。杨词观感上散、乱,堆叠了过多的东西,有没有统一的步调,以至于没有感觉主心骨,零零散散一滩。确实两者比起周词都还是差的远了。

     读起来总是感觉比周词差了一截,但具体谈又觉得较难说明。我还是以个人观点粗浅的谈谈原因,结构统筹,练声练字的关系吧。“溽”字一个字点出夏天闷热湿润的特点。“呼晴”即使写天气转晴,又营造了欢娱的气氛。压根没写到昨夜的雨如何,但读起来就觉得早起湿润润的,又和前面的“溽”字勾连。“侵晓”点明时间,“窥檐”暗示地点。而写荷花句则与前文一一对应。“初阳”照应“侵晓”,“乾宿雨”照应“呼晴”。此所以谓周词精雕细琢,字字如金。结构上的妙处前文多有讨论,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说起来和词本身就十分难写,难在需要按谱填。而步韵和词又限制了句末的变化,又要避免别人的成句,实在是难上加难。所以我觉得能写的与方千里类似就已经挺好的了。如果苛求像原词周邦彦那样的话,未免也太苛刻了。周邦彦:不用写了,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其他词律

忆余杭 

历代词作

【作者】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者】张先

柳飞绵,花实少。镂板音清,浅发江南调。

斜日两竿留碧草。马足重重,又近青门道。

去尘浓,人散了。回首旗亭,渐渐红裳小。

莫讶安仁头白早。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

【作者】梅饶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作者】苏轼

暑笼晴,风解愠。雨后馀清,暗袭衣裾润。

一局选仙逃暑困。笑指尊前、谁向青霄近。

整金盆,轮玉笋。凤驾鸾车,谁敢争先进。

重五休言升最紧。纵有碧油,到了输堂印。

【作者】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作者】无名氏

鬓云松,眉叶聚。一阕离歌,不为行人驻。

檀板停时君看取。数尺鲛绡,果是梨花雨。

鹭飞遥,天尺五。凤阁鸾坡,看即飞腾去。

今夜长亭临别处。断梗飞云,尽是伤情绪。

【作者】无名氏

陇云沈,新月小。杨柳梢头,能有春多少。

试著罗裳寒尚峭。帘卷青楼,占得东风早。

翠屏深,香篆袅。流水落花,不管刘郎到。

三叠阳关声渐杳。断雨残云,只怕巫山晓。

【作者】清·朱彝尊

朔云垂,霜雁过。上苑秋深,一带寒烟锁。

数尽归期犹未果。无事长安,空把征衫涴。

折黄花,倾白堕。又是骊歌,送客旗亭左。

我泪别君君别我。莫洒临岐,留作相思可。

【作者】清·纳兰性德

枕函香,花径漏。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

时节薄寒人病酒,铲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

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