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期 人口就业均衡发展 教育卫生阔步向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州市外来人口比例是多少啊 第70期 人口就业均衡发展 教育卫生阔步向前

第70期 人口就业均衡发展 教育卫生阔步向前

2024-05-14 19: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苏州紧紧围绕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做“富强美高”新江苏排头兵目标,果断决策,统筹谋划,实现了人口可持续均衡发展,教育卫生事业水平全面提升。

一、人口总量稳步增长,就业结构持续优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苏州坚定不移地走人口与经济社会统筹发展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来苏就业定居,而庞大的人口总量反过来也为苏州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在人口与经济交织互动的影响下,苏州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持续优化,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夯实了良好的人口资源基础。

1.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增长速度跌宕起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苏州人口由1949年末338.60万人增长至2018年末的1072.17万人,增加了733.57万人,年均增长1.68%。苏州人口增长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复苏增长期。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三年的经济恢复,居民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人口总量也随之缓慢增加。普查数据显示,1982年,苏州常住人口为414.13万人,比1949年增加了188.93万人,年均增长1.35%。

第二阶段,调控增长期。20世纪80年代,苏州开始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明显下降。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市常住人口为564.36万人,比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增加了36.83万人,年均增长0.85%,年均增速下降显著。

第三阶段,快速增长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交通运输愈加便利,人口流动开始加快,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来苏,苏州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200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684.91万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增加了120.55万人,年均增长1.95%。2010年末常住人口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046.85万人,2001~2010年十年间,年均增长4.33%。

第四阶段,平稳增长期。2011年以来,受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育龄妇女人数减少、婚育观念转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苏州人口总量进入平稳增长阶段。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1072.17万人。2011~2018年8年间仅增加10.57万人,年均增长0.30%。

2.就业队伍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调整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州经济持续复苏,劳动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就业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至1990年末,苏州就业人口达到346.74万人,比1952年翻了1.18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受国有企业改革的冲击,下岗潮开始出现,苏州就业人口持续减少,直至上世纪末,就业人口才止减回增。2000年末,苏州就业人口为313.89万人,十年间就业人口减少了32.85万人。进入21世纪后,在政府积极就业创业政策的扶持和刺激下,苏州就业人口规模逐渐恢复并持续扩大。至2010年末,苏州就业人口规模首次突破600万人,达到687.50万人。2010年后,由于受经济转型升级和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的影响,就业人口规模开始保持稳定,总体呈现缓慢增长态势。2018年末,苏州就业人口总量为692.30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4.80万人,年均仅增长0.07%。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苏州就业人口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就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优化。解放初期,苏州三次产业中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服务业规模相对庞大。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1952年末,全市三次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为80.93:8.53:10.54。1957~1975年间,苏州经济建设受到“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影响,忽视了流通服务及社会事业建设,导致第三产业呈现出明显的落后状态,吸纳就业能力也随之减弱。1975年末,苏州第一、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分别下降至75.48%、8.40%,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上升至16.11%。

改革开放以后,苏州把调整三次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投资不断加大,第二、三产业均得到了长足发展。1995年末,全市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比达到第一个历史高峰,为55.16%。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也提高至24.78%。

随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受下岗潮的影响,大量企业工人离开工厂转向贸易、服务等行业,苏州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出现了短暂的下降,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则继续保持上升趋势。1996~2001年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下降了5.7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提高了5.25个百分点。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工业结构持续改善,制造业迅速成长,苏州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重新得到加强。2010年末全市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比达到62.24%,比2001年末提高了12.86个百分点。2010年以来,由于受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深入,产业结构升级持续加快的影响,苏州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则有所减弱。2018年末,苏州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为38.25%,比2010年末提高了4.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则比2010年末下降了3.62个百分点,下降至58.62%。

二、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苏州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苏州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苏州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1.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州高等教育水平相对落后。1949年,全市仅有2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847人,仅占当时苏州人口的0.03%,即每万人中有3名在校大学生。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不断恢复,苏州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稳步发展。1962年,苏州高等教育学校增加至4所,在校生增至5772人,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受“文革”影响而徘徊不前的苏州高等教育重新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1978年,苏州4所普通高等学校拥有在校生6502人,平均每万人中有13名在校大学生,比1949年翻了两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高等教育事业在不断地调整和改革中继续发展。2018年末,全市已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6所,在校生23.56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220名在校大学生。1978~2018年,全市高校累计毕业生多达79.09万人。自1996年江苏省高校扩招起,苏州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 2004年,在全省率先普及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14%,之后一直保持在高位,2018年增长至69.10%。

2.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其根本目标在于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水平。新中国成立后,苏州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不断投入人力和财力普及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苏州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学前教育优质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苏州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不断深入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将学前教育发展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加快新建城镇和农村居民区配套幼儿园建设,通过举办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扩大学前教育普惠覆盖面,保证学前教育学位逐年增长。同时,苏州不断引导普惠性幼儿园有计划开展省、市优质幼儿园创建,不断提高省市优质幼儿园占比,苏州学前教育由普及化发展转向优质化发展。截至2018年,苏州共有821所幼儿园,在园幼儿数35.27万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9.6%。其中,省、市两级优质幼儿园分别为441所、121所。幼儿入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例达81.5%。

义务教育稳步发展。自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后,苏州大力发展义务教育。1992年,苏州率先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苏州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公共教育资源向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保障不同群体儿童均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公共教育服务。2006年,苏州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确保了更多儿童接受最基础教育的权利。截至2018年,苏州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继续保持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也保持在高位,分别为91.31%、98.65%。

高中教育质量提升。1949年,苏州拥有17所普通高中,在校高中生0.27万人,占当时苏州人口的0.08%。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不断加大高中教育事业建设,持续改善高中办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推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1998年,苏州在全省率先普及了高中段教育。截至2018年,苏州普通高中学校数为73所,在校高中生为9.81万人,占苏州人口的0.91%,高中段毛入学率达到100%。70年来,苏州高中教育事业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3.职业教育持续扎实推进

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苏州在不断强化高等教育建设的同时,也紧紧围绕“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开放贯通”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具有苏州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苏州的中等职业教育崛起于改革开放之后,1979年苏州着手于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年努力,至1988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不含技工学校,下同)共2.90万人,比1978年增长9.54倍,与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的比例由1978年的1:33.57提高到1:1.44,从根本上改变了苏州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截至2018年,苏州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5所,其中,中等技术学校20所,职业高中4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5.89万人,专任教师5246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8.51%。

4.教育公共服务不断增强

资源供给优化增长。苏州始终坚持教育资源增长与优化布局并举的原则,实施教育供给提质增量工程。2018年,纳入苏州市政府实事项目的新建改扩建36所中小学、幼儿园,已全面开工建设,其中24所学校已经竣工,竣工率为66.67%。2018年秋季开学,苏州共有69所中小学幼儿园投入使用,新增学位6.8万个。

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新中国成立后,苏州不断加大教师招聘力度,积极探索备案制、年金制教师招聘管理办法。截至2018年,苏州各类学校共拥有教职工数10.6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9.25万人,专任教师数是1949年14.72倍,年均增加3.97%。同时,苏州也不断提高师资队伍专业水平,积极实施姑苏教育人才计划,加大名优教师引进和培养力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2018年,苏州共引进2位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和10名特级教师,全市新增38名特级教师,在职特级教师总数超过300名,新增22位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全市正高级教师突破120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均达到90%以上,分别为99.44%、99.34%、96.97%、95.50%。

三、医疗体系不断完善,卫生事业发展迅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苏州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服务理念,不断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全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妇幼健康服务管理全面加强,服务能力和服务内涵不断提升,全市城乡居民健康状况得以改善,健康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1.医疗资源稳步增加,资源配置更趋均衡

解放初期,苏州医疗卫生事业十分落后,当时全市仅27家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医院12所;诊所、卫生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7所,共拥有778张病床位,3100名卫生技术人员,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不足1人。经过70年的建设与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了从科研、教育到预防、治疗比较完整的医疗卫生体系和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点。2018年,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3380所,是1949年的125.2倍。其中医院302所,为1949年的25.2倍;诊所、卫生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2537所,为1949年的362.4倍。全市共拥有医疗床位数6.89万张,比1949年增长87.6倍,卫生技术人员8.52万人,比1949年增长26.5倍。目前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6.43张,卫生技术人员7.95人,分别比1949年提高了27倍和7.7倍。

2.医疗体制逐步健全,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州不断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努力创建具有苏州特色的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实施健康苏州战略。

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健全。至2015年末,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提升为疾病早起识别和市民健康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强化健康教育、健康管理、高危筛查和规范诊疗能力,2018年,苏州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占比达到51.20%,全市建成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省示范乡镇卫生院31家、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家。

医疗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州的医疗保险制度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保医疗与公费医疗体系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险医疗体系转变。2012年,苏州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城乡并轨,至此,苏州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大制度构成。2018年,苏州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09.17万人,覆盖率为98.6%。

医疗服务效能有所提升。“十三五”以来,苏州还依托信息化技术,建设并发布了“医疗资源一张图”,实现医疗资源信息统一管理,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就医选择。通过建设“健康苏州掌上行”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医疗资源查询、预约挂号、排队叫号、掌上支付、检验检查报告查询、扫码取药等一站式医疗服务入口。

3.保健工作不断强化,妇幼健康水平提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苏州不断强化妇幼保健工作,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相继实施了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母婴阳光工程、婴幼儿促进工程等多项政府实事。目前,已形成了以“预防宣教为基础、筛查诊断为手段、干预康复为支撑”的优生促进服务体系,完善了以孕前保健、优生遗传筛查诊断、高危儿管理以及儿童早期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服务链。特别是2016年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全市紧紧围绕生育全过程的医疗保健需求,从优化服务资源配置着手,不断拓展服务供给,努力提升服务效能,全面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形成婚前、孕前、孕产、产后规范有序的生育全程医疗保健服务链。2018年末,苏州婚前医学检查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均达到90%以上,分别为92.54%、91.15%。同时,苏州还围绕母婴安全主线,强化高龄高危孕产妇管理和母婴危急重症救治,探索建立上下联动、多学科协同、综合干预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模式和机制,全面增强预防保健和救治能力,母婴安全水平稳步提升。2018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8.94/10万,婴儿死亡率为2.33‰。

4.预期寿命持续提高,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苏州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也逐步提高,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由1954年的11.87‰下降至2018年的6.03‰。1986年,苏州人均期望寿命为73.38岁,且男性和女性的期望寿命均突破70岁,分别达到70.63岁和76.94岁。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2018年世界卫生统计》,此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总体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2岁。同期,苏州的人均期望寿命为82.90岁,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仅低于报告中日本(84.2岁)、瑞士(83.3岁)、西班牙(83.1岁)三个发达国家的水平。截至2018年,苏州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3.54岁,年均增长0.41岁,其中,男性为81.23岁,女性为85.87岁,继续保持了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水平。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