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无论身在何处,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东坡在杭州做过什么官 苏轼:无论身在何处,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

苏轼:无论身在何处,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

2023-04-10 22: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科举考试:“放他出一头地也”

就这样,苏轼和苏辙都没有经过四川当地的州试,在张方平的推荐下,直接到京城汴京去参加礼部试。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二十一岁的苏轼和他十八岁的弟弟苏辙,随父亲到汴京参加进士考试。第二年考试时,试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

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副考官是梅尧臣。后来欧阳修复查卷子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惊为天人,本来想把他列为第一名,但是越看这篇文章,越感觉像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就把这篇文章列为第二名。后来才知道,这篇文章正是苏轼写的。

不过优秀的人到什么时候都是优秀的,虽然礼部初试的时候,苏轼那篇文章,被欧阳修误认为是曾巩的,以避嫌为由,列为第二名。等到了礼部复试,苏轼又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接着到了三月,参加仁宗殿试,苏轼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

考试结束,见到这位天才少年苏轼,主考官、同时也是当时文坛领袖的欧阳修连连感慨:

“取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欧阳修《与梅圣俞书》)

意思是说我最近读苏轼的文章,头上直冒汗,很痛快,我应该让贤,让这个年轻人出人头地了。

就在苏轼考取进士这年,母亲程氏病故,他随父亲回家服孝。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服孝期满,回到京城。通过制科考试,正式获得了做官的资格。

为官经历: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的官场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的一生,就是不断被贬,而且越贬离京城越遥远一生。他45岁被贬湖北黄州,在黄州待了6年;59岁被贬广东惠州,在惠州待了3年;62岁被贬海南岛上的儋州,又待了三年。整个宋朝,被贬到海南岛上的只有苏轼一个人,皇帝实在不想见到他了,让他离自己越远越好……

1.“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苏轼的第一个官职,是出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这期间,苏轼针对财乏、兵弱、官冗等政治弊端,写了《策略》、《策别》、《策断》等二十五篇文章,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改革主张。

苏轼凤翔任满,父亲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到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还朝,任殿中丞、直史馆、监官告院。

也是在这一年,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开始实行变法。成立了专门的变法机构,颁布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等法令,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正改变着北宋王朝。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为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而一直坚持自己意见的苏轼,也越来越不容于朝廷。

“东坡性不忍事,尝云,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朱牟《曲洧(weǐ)旧闻》)

苏轼给宋神宗上疏,要求取消变法,还指责说现在的朝廷风气不正,连谏官都不敢出来说真话。甚至还指责宋神宗,说他现在的很多做法跟古代圣明的皇帝比起来是背道而驰的,希望皇帝尽快改正。

可以看出苏轼很敢说话,后来司马光评价苏轼也说:“论敢说话,我是不如苏轼的。”

公元1071年,性格直爽的苏轼,因为不满意朝廷的政策,上疏自求外放。苏轼先是被调任杭州通判(通判,相当于今天的副市长),后有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知州,相当于今天的市长)

就在湖州任上,苏轼遇到了他人生中的重大转折事件,“乌台诗案”。

朝中一些人,嫉恨苏轼的盛名,一心想把苏轼扳倒,不过他们又挑不出什么毛病,便从苏轼的文字中寻找把柄,并罗列出“攻击新法”、“诽谤朝廷”等莫须有的罪名,要求宋神宗对苏轼处以死刑。

随后,苏轼被押解入京进了御史台。自汉代起,御史台里头遍植乌柏,一种深青色的松柏,所以御史台又被称为“乌台”,所以这个诗案叫做“乌台诗案”。

当时苏轼被下到狱中,审理案件的人员问他:“你们家祖上,五代以内,有没有免死铁券,有的话可以免死。”这是对待死囚才会这样问。

“下狱即问,五代有无誓书铁券,盖死囚则如此,他罪止问三代。”(朱彧《萍洲可谈》)

苏轼被押解到开封御史台,经过两个多月的刑讯逼供,苏轼遭遇了难以言喻的凌辱和折磨。最终,所谓的罪名成立,只等待皇帝的判决。

司马光、张方平等人纷纷上疏劝谏,为苏轼鸣不平。连神宗的祖母曹太后也帮苏轼说话。

在这段时间里,苏轼儿子苏迈,每天给狱中苏轼送饭。

父子约定,如果朝中比较稳定,苏轼没有什么危险,苏迈每天就给送蔬菜、牛羊肉之类的。如果苏轼有危险,就送鱼进来。

有一天,苏迈因为有事忙,就托一个人给父亲送饭,结果这个人不知道苏轼父子的约定,这天刚好送进来的是鱼,结果苏轼一看见鱼,心都哇凉哇凉的,感觉自己要小命不保了。

苏轼抓紧时间给弟弟苏辙写信: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跟结来生未了因。”(苏轼《狱中寄弟子由》)

写完信,苏轼让狱吏交苏辙,狱吏一看这是大事,不敢私自做主,就把信上交给了宋神宗。

宋神宗看完信很感动,对苏轼有了改观。

其实客观地说,神宗对苏轼的讨厌是有选择的,他讨厌苏轼话太多,总是抨击新法。但是对于苏轼的才华,神宗是相当钦佩的,曾经有人说苏轼的才华可以与李白媲美,神宗说李白比不上苏轼,李白有苏轼的才情,却没有苏轼的学问。

当时曹太后患病,而且病情很重,宋神宗是孝子,想要大赦天下。结果曹太后对宋神宗说,天下凶恶之徒就不要赦免了,他们罪有应得,只要放了苏轼一人足矣。

后来神宗把苏轼贬为黄州(今湖北武汉黄陂区境内)团练副使,不是简单的贬官,是以罪官的身份贬到黄州去的。只是挂一个名,没有任何行政职权。相当于作为一个罪人,被监管在黄州。

苏轼从开封出发,走了一个多月到达黄州。

苏轼曾经对朋友说:“黄州,真如井底”。他发现这个地方又小又闭塞,可是苏轼没有做井底之蛙,他在这里做了很多事情,他在这里读书、写作、做菜、开垦荒地、写出《赤壁赋》、交朋友……

被贬黄州,是苏轼重大转折点,他获得了另外一种人生。因为在这里,真正的“东坡居士”,才由此出现。

到了黄州之后,作为一个罪官的身份,在黄州穷困潦倒、贫苦无依,后来还是当时的一个书生叫马正卿,替他求情,才求得黄州城外东郊外一片荒地,然后苏轼开垦这片荒地,在上头建房子,因为是在大雪天建成的,给房子起名叫“雪堂”。就这样,苏轼渐渐解决了衣食住行的问题。

马正卿帮他求的这片荒地,在城郊东坡之上,再加上苏轼又欣赏白居易,白居易当年贬忠州(今重庆忠县)做刺史的时候,在忠州城东坡上栽树,还写下了《东坡种花两首》

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杏梅。(白居易《东坡种花两首》节选)

这么说吧,因为苏轼欣赏白居易,白居易写过《东坡种花两首》,自己开垦的这片荒地也在城郊东坡,所以苏东坡就自号“东坡居士”了。

还是在黄州任上,苏轼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比方说,黄州百姓生下来孩子养不起,把小孩放水盆里溺死。为改变这种情况,苏轼发起成立了一个组织“育儿会”,让当地的富户,每家每年交一万块钱的会费,苏轼自己首先捐了,用来买一些婴儿的保健品,必要的一些衣物,尽可能的挽救一些婴儿的生命。苏轼说自己在黄州做成这一件事就很值了。

2.被贬惠州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逝,宋哲宗继位,由于新皇帝年幼,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她重新启用司马光等旧党成员,尽废新法。司马光当上宰相后,第一时间提拔了苏轼,苏轼得以从黄州重回朝廷,并担任翰林学士的重要位置,三品大员。

可是朝廷内部风云变幻,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重新启用新党,大力排斥旧党人物。

不久,作为旧党成员的苏轼,又被外放杭州。苏轼一生两次来到杭州任职,第一次是36岁时担任杭州通判,第二次(就是这次)54岁出任杭州知州。他在杭州前后生活和工作了五年,对杭州有着很深的感情。

这次在杭州任职时,苏轼注意到西湖长久以来淤泥太多,不但对西湖进行了大规模疏浚工程,把淤泥清理了出来,还在西湖的西侧,把疏浚出来的淤泥在湖中建了一条长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在西湖的中间,修了三座小石塔。

还在长堤上种上垂柳,种上花草,变成西湖上一道新的风景线。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三潭映月”、“苏堤春晓”、“六桥烟柳”。

在苏轼的努力下,杭州更加繁荣,西湖更加美丽,苏轼特意给西湖写了首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不过苏轼这样的大文豪写诗,也是把双刃剑,有时候能让自己获得盛名,有时候也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比如苏轼写过这样一首诗:

“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苏轼《归宜兴留题竹西寺》)

当时朝廷里章惇上台做宰相,章惇说太皇太后刚去世,苏东坡却在诗里说“闻好语,亦欣然。”这是大不敬,就把苏东坡贬到岭南的惠州。

带着小儿子苏过和红颜知己王朝云一起去。走了半年多,走到了惠州。

在惠州,他住在嘉祐寺,旁边有座山,山上有个亭子叫松风亭,苏轼喜欢去爬山。

有一天爬山,觉得很疲惫,离山顶还有一段距离,可是忽然一想,为什么非要爬到山顶,沿途都是风景,非得到山顶才叫圆满吗?在不断的贬谪中,苏轼的人生境界又升华了。

3.被贬儋州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62岁的苏轼再次被贬,远贬海南儋(dān)州。

如果放眼整个宋朝,被贬到海南岛上的也只有苏轼一人,不能被贬得更远了,再远就掉海里了。可见皇帝真的不想见他,希望他离自己越远越好。

苏轼说:“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

苏轼认为这次被贬,绝无生还之希望。

与此同时,弟弟苏辙也被贬到雷州。两个人在藤州相遇,他送他弟弟到雷州,然后在海边作别,知道此一别便是生死之别。

苏东坡到了儋州。这里有个地方官叫张中,很钦佩苏东坡,让他住在官衙,结果章惇这些小人知道了之后,不仅把他赶出官衙,甚至张中都因此被贬官。苏东坡后来没有办法,只好动手搭建草屋,当地的百姓纷纷来帮忙。

不过,一场小风波过后,苏轼开始学着适应这里的生活。

苏东坡创造了一套养生方法,“早梳头,午作觉,晚泡脚,可得长生尔。”

与这里的黎族百姓打成一片。尽管苏轼与他们语言不通,因为当地人都是讲的方言。

苏轼在这里兴教育,教了很多学生。

当地有一个人叫“姜唐佐”,很有读书的天分,后来苏东坡遇赦北返的时候,临别前送了他一把扇子,题了一首诗的前两句:

“沧海何曾断地脉,朱崖从此破天荒。”

和姜唐佐约定,等将来他考中进士,苏轼就把这首诗补全。

后来,姜唐佐确实成为海南岛有史以来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人,可惜苏东坡已经去世两年,最后是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续成了全篇。

“沧海何曾断地脉,朱崖从此破天荒。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苏辙《补子瞻赠姜唐佐秀才》)

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东坡北返,到了江苏一带,瘴疠之毒开始发作了。但是每到一地,各地百姓是万人空巷,争睹东坡之容,他到扬州,走不动了以后,回头去常州,打算在常州住下来的时候,离开扬州走运河的时候,苏东坡已经开始疾病发作了。但是运河两岸,一堆人看。

苏东坡到了润州,镇江的金山寺,写下了一首诗:

“身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情感经历

1.王弗十六岁嫁到苏家,不仅是苏轼生活中的伴侣,还是心灵的知音,传颂千古的名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王弗的父亲叫王方,是一个乡贡进士,就是有资格考进士但是没考上。

不过王方有学识,他给女儿起的名字,“弗”通“祓”,是避害而求福的意思。

苏轼年轻时不想结婚,喜欢修道,在父母的督促下和王弗结婚,婚后两人感情还不错。结婚时苏轼19岁,王弗16岁,苏轼开朗,王弗安静。

王弗也很有学识,苏轼背书,王弗在旁边忙别的,等苏轼背书卡壳了,忘了下句,王弗张口就能背出来下句。

家里来了客人,苏轼跟客人侃侃而谈,王弗听着,晚上把感受告诉苏轼,这人靠不靠谱,帮助苏轼识别好人坏人。

下大雪,他家树底下有一块地,别的地方都有雪,就这个地方没有雪。还冒着热气,还隆起来一块,苏轼觉得古人在这埋了丹药,丹药属性很热,所以这个地方没有积雪。他想挖开,但是这个地方不是他家的地,不能随便来,王弗说如果婆婆在世的话不会让你这么干的。不是你的东西不要乱动。

王弗27岁去世,他们在一起只生活了11年,生了一个儿子。

2.续弦王闰之,心地善良,善于持家,陪同苏轼一起贬到黄州,一起开垦于东坡,一起搭建了雪堂。

在黄州时期,苏轼和朋友们在雪堂聚会,饮酒读诗聊天,两位客人陪着他沿着黄泥坂路回临皋亭。

苏轼说今晚的夜色太棒了,应该吟诗,只可惜没有酒,没有菜。朋友说菜有,我刚打了一条鱼,可是没有酒。苏轼说我回趟家拿酒,结果苏轼回到家找不到酒,这时王润之拿着一坛酒出来了,说知道你离不开酒,一直给预备着酒呢,以备不时之需。

拿着这坛酒,与朋友再游赤壁,苏轼才有机会写出了《后赤壁赋》。

在黄州时期,开垦荒地、养牛耕田,有一天牛生病了,苏轼没有办法。王润之一看,说这牛得的是豆斑疮,拿青蒿熬成一大锅粥,给它喝下去,保准好。

苏轼做翰林学士的时候,46岁的王闰之去世了。

3.冰雪聪明的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当苏轼被贬到岭南惠州的时候,朝云坚决要跟他同行,生死相随。所以有了那首《朝云》。

严格说来,王朝云不是苏轼的妻子,而是他的侍妾,不过名气最大,因为苏轼给她写的诗词最多。

王朝云擅于弹琴,12岁就被苏轼买来做了侍妾,从黄州到惠州,一直都是王朝云陪在苏轼身边。

朋友

据宋代贾似道《悦生随抄》记载,苏轼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轼交友广泛,不管贫穷还是富有,甚至连曾经政敌,苏轼都能跟他化敌为友。

1.赏识他的老师,张方平、欧阳修等,都是苏轼的好朋友

2.苏轼的学生“苏门六君子”,包括先来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和后到的陈师道和李廌(zhi)。是苏轼的学生,也是苏轼的朋友。

3.北宋的著名画家李公麟、文与可,也是苏轼的好友。

4.陈季常,和苏轼是同乡人,《宋史》里记载他“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是个“任侠之士”。陈季常请他到家里做客,苏东坡一进门,看到虽然陈家家徒四壁,但其家人都是一派怡然自得的样子,苏东坡非常欣赏陈季常这种淡泊潇洒的性情。

5.佛印,北宋金山寺僧人。名了元,字觉老,三岁能诵《论语》,五岁能诵诗三千首,被称为神童。与苏轼是好友,常有往来,两人流传下来的应酬文字很多。

6.苏轼还能够化敌为友,以德报怨。章惇和王安石这两个人,章淳做宰相期间,嫉妒苏轼的才华而进行诬陷,导致苏轼被贬儋州;王安石强力推行新法,与他政见不合的苏轼主动申请离开朝廷,在地方上辗转多年。就是这样两个人,苏轼最后都能跟他们化敌为友。只能说苏轼是一个心中充满爱意,没有恨的人。

文化成就:雅俗共赏,是天才也是全才

一.雅文化

1.文学上:苏轼一生写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总计10000首篇。苏轼活了66岁,取得了这么大数量的创作,并且很多是经典名篇,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奇迹。

(1)诗

苏轼与比他小八岁的弟子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诗歌,是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其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自然奔放,挥洒自如。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词

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苏轼纪念自己的第一任妻子王弗。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借出猎写下了作者的报国壮志,全篇笔力雄健,情绪高昂,是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期。词借怀古抒发自己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怀抱。其意境之高阔,气象之恢宏,更是前无古人,历来被认为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苏轼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在密州时写的。词中抒写作者出世和入世思想的冲突和他对于生活的无比热爱,想象奇妙,风格旷达,是历来中秋词中意境最高、流传最广的一首。

(3)文章

苏轼和他的老师欧阳修并称“欧苏”,被认为是宋代散文最高成就的代表。“欧文如潮,苏文如海”,欧阳修的文章像潮水一样,苏轼的文章像大海一样。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全文只有八十多字,写来似不经意,但寥寥数笔,就把幽静的月夜和他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现出来了。文中境界清幽如画,语言精确洗练。

2.书法:北宋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苏轼排第一。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大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3.绘画:跟表哥文与可学的画,被认为是北宋“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长画枯木、怪石、墨竹。

4.琴艺:苏轼对古琴情有独钟,家里收藏有多张著名的“雷琴”,“雷琴”是唐代雷氏家族制作的名琴,苏轼发现了“雷琴”独特音色则在于琴的声音来自于孔对面的木头稍微隆起的好像菜叶形状之处发出,由于声音的出口狭窄,留在琴内徘徊成韵,这就是“雷琴”的奥妙所在。苏轼专门撰写了《家藏雷琴》。

5.哲学:苏轼、苏辙兄弟不仅仅因为杰出的文学成就名垂青史,由他们开创的“蜀学”,与程颐、程颢兄弟的“洛学”,以及王安石的“新学”在整个宋代儒家学说形成“三足鼎立”。

蜀学学派的特点之一是吸收佛学学说,即所谓“其学又杂以禅”。苏辙曾著《孟子解》、《老子解》、《春秋集解》、《诗集传》。不过蜀学学派在宋学三个学派中始终是影响较小的学派。

二.俗文化

1.美食家

(1)在贬居湖北黄州期间,当地牛羊肉少,猪肉多,苏东坡因地制宜,研究出了东坡肉、东坡羹、东坡肘子。

还发明出了一种帽子叫“子瞻帽”,有一种说法是这是现在厨师帽的原型。

(2)苏轼喜欢吃河豚,河豚有剧毒的,清洗不干净会很危险。苏轼在常州时候,有一户人家请苏轼到家里吃河豚,苏轼吃完以后心满意足,然后说了句“也值一死。”即使中毒而死也值得了。

(3)苏轼在广东惠州期间,惠州这个地方穷,牛羊肉很少,都被有钱人抢着买走了,苏轼让手下人,把剩下的羊骨头买回来,先放在锅里煮,煮熟了拿出来在米酒里泡一泡,然后放到火上烤一烤,烤的差不多了,弄个牙签,从羊骨头缝里,把肉给剔出来。

他给苏辙写的信里面说,你们以前吃肉,都是一口下去,都找不着骨头,嘴里全是肉,你们永远不到我吃羊肉的快乐,但是让一种动物不太高兴,就是狗,这是在抢它生意。

2.狗奴

在儋州,苏轼在路上捡了一条流浪狗,给它起名叫“乌嘴”,收留它时已经奄奄一息。苏轼自己饿着肚子,剩下食物救活了“乌嘴”。

救活过来的“乌嘴”逐渐强壮,与苏东坡形影不离,“昼驯识宾客,夜悍为门户”,为其看家护院。

苏轼在儋州的四年都有“乌嘴”陪伴。公元1100年,朝廷赦免苏东坡。乌嘴仿佛听懂了一般“知我当北还,掉尾喜欲舞”,高兴得摇头摆尾要跳舞。苏轼带着“乌嘴”和一些书籍,一直辗转到了常州居住下来。

公元1101年,东坡卧病不起,东坡弥留之际,乌嘴陪伴在侧。长子苏迈上前俯首请示遗教,东坡片言未发便去了,享年64岁。

3.酿酒

苏东坡不仅会喝酒,而且很会酿酒,有人称他是“酿酒专家”。

他在黄州酿蜜,以少量蜂蜜掺了蒸面,发酵,以米和米饭为主料做成了米酒。

在定州,他酿过松酒,这种酒甜中带点苦味。

在广东惠州,他酿过桂酒,用的是生姜、肉桂做配料。这种酒,温中利肝,轻身健骨,养神发色,常服可延年益寿,苏东坡称这种酒是天神的甘露。

在海南,他酿了“真一酒”,此酒是上等好酒,用白面、糯米、清水三物酿成,呈玉色,酒性温和,饮之可解渴而不易醉。为此,他还专门写了《真一酒歌》和《真一酒诗》,说此酒是天造之药。而取名“真一”乃是因为此酒为作者自酿、自取,与诗中的人间真一东坡老相合。

4.制药“圣散子”

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遇到了饥荒和瘟疫。百姓苦不堪言。

苏轼在黄州期间,就跟眉山好友巢谷学来“圣散子方”的药方。

这次在杭州,这个药方派上了用场。据说这个药方用料便宜,“所用皆中下品药,略计每千钱即得千服”,苏轼令人在街头架起大锅,大量熬煮加了药剂的粥,派遣官吏带领医生“分坊治病”,救活民众无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