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杭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东坡在杭州做了什么贡献 苏东坡在杭州

苏东坡在杭州

2024-07-09 18: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在民众中享有极高的声望,这一方面是因为其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另一方面,还因为苏东坡是一个勤政为民的地方官,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本文记述的正是苏轼被贬谪杭州期间的政绩。

 

    元祐四年(1089年)七月,苏东坡抵达杭州,担任浙西路钤辖兼杭州太守,时年五十二岁。他弟弟子由已由户部侍郎升任吏部尚书,封翰林学士。

 

    苏东坡全心全意进行工作。短短一年半,他完成了供水系统、医院等公共健康和卫生方案,疏浚盐道,修整西湖,平抑粮价,不顾朝廷和邻近各省官吏的漠视,一个人热心赈灾。

 

    助人为乐

 

    太守官署在杭州市中心。但是,苏东坡宁愿在比较诗意的地方处理公务。他常在葛岭寿星院一栋十三间的幽静小屋内办公,不是在寒碧轩就是在雨奇轩看公文,雨奇轩就是因他的西湖诗而得名,其中有这么一句:山色空濛雨亦奇。在修竹环绕、面对清溪的环境中,他独自处理公务。不过,有时候他宁愿到离城十六公里或二十四公里的高山上去办公。

 

    苏东坡曾做过不少妙事。

 

    有一个商人因债务而受审。被告是一个年轻人,苏东坡要他说明原委。

 

    “我家卖扇为生,”被告说,“去年父亲死了,留下一些债务。今年春天又连连下雨,大家都不需要买扇子。不是我故意不还债。”

 

    苏东坡沉吟半晌,忽然想到一个主意,眼睛不觉一亮。“拿堆扇子来,我替你卖。”

 

    那人回家,拿了二十把白绢团扇。苏东坡用桌上的判笔写草书,画枯木竹石。一个钟头左右二十把全画完了。他拿给那个人说:“出去还债吧。”

 

    苏东坡画扇的消息已经传开了。那人一跨出府门,身边早围满百姓,大家争相以一千钱买一把扇子,几分钟就卖光了。

 

    有一次,一个读书人从乡下进京赶考,因有欺诈嫌疑而被捕,押到苏东坡面前。这个文人带着两包大行李,注明收件人是京师竹竿巷的苏侍郎(子由),底下署名苏东坡。显然是欺诈无疑。

 

    “卷内是什么?”苏东坡问他。

 

    “真对不起,”那个读书人说,“家乡的人送了我两百匹纱,供我作旅费。我知道这些东西一路要抽税,到京师也许只剩下一半了。我想天下最知名、最慷慨的学者就是你们苏氏兄弟,我决定冒用你们的名字。万一被抓你们会谅解我、饶过我。求你原谅,我绝不再犯。”

 

    苏东坡笑笑,叫小吏撕掉旧封签,亲自写了一张新的,列明同样的地址和寄件人。还写一张短笺给子由,递给颤抖的文人说:“前辈,这回就是抓到皇帝面前也没有关系。明年考中,别忘了我。”

 

    可怜的老书生感动万分,衷心道谢。他终于考中,回去时曾写信向大诗人谢恩。

 

    改善公共设施

 

    杭州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官舍太旧,军营漏雨,军备残破不堪,透过城门楼的屋顶可以看见天空。有好多是百年以上的建筑,是吴越王钱镠时代建立的。前几任太守曾自筑中和堂和有美堂等新居,对旧房子置之不理。苏东坡在杭州期间有一栋房子倒塌,压死两个人,还有一栋楼倒塌时压死一家四口。苏东坡特意向太后上书,要求拨款四万贯重修官舍、城门、楼塔、谷仓,一共二十七处。

 

    杭州人口五十万,却连一家公立医院都没有。此地位于钱塘江口,海陆游客荟集,很容易传染瘟疫。有几种药方经证明相当灵验,他都公之于众。苏东坡在密州任职时曾叫人用大字抄写常用的药方,以布告方式贴在城中广场,好让一般百姓都知道。

 

    苏东坡对于这种零碎、没有组织的救治病人的工作并不满意,他从公款里拨出两千缗,自己又捐了五十两黄金,在城中心众安桥建了一座公立医院。主管医院的道士由朝廷赠以紫袍和金钱。后来医院搬到西湖边,改名“安济坊”,在苏东坡离开后还继续为人们看病。

 

    但是,苏东坡最关心的是杭州居民的用水问题和穿过市区的运河淤泥。钱镠王时代沿海曾筑有长墙,不让潮水进入运河,以免居民用水被盐分污染。但是,长墙年久失修。城内有两条南北向的运河穿过市区,直接在闸口通入钱塘湾。湾水与河水相混,充满淤泥,河床每隔三五年就要疏浚一次。当时没有现代机械,河床挖出来的泥沙就堆在岸边百姓的家门口。运河长六七公里,疏浚工作不但使居民厌烦,费用也很高。

 

    苏东坡请教专家,视察运河水位,订出一个阻止淤泥、清理整个运河的计划。这是他在杭州的第一个工程,始于十月,也就是他到任三个月后开始,次年四月完成。

 

    供水问题和运河交通一样重要。此前已经试行过不少措施,想把西湖的山泉水引入城内。本来有六个水库(大井)分布在城中各区,但是输水管道常常损坏。输水管道损坏,市民只能喝带盐的水,不然就要花钱买湖水,每桶要一文钱。输水管道由大竹筒接成,不能耐久。苏东坡叫人全部换成陶制管子,上下以石板保护。他又把湖水引入北郊的两个新水库,供应军营用水。

 

    修整西湖

 

    杭州建市始于唐朝,当时一位大臣开发西湖,使城中居民有清水可用。以前,这儿只是一个小镇。苏东坡整建西湖之前,西湖不断缩小,湖面蔓草丛生。十八年前,这些草占去了十分之二三的湖面。这次回来,他发现草已覆满半个西湖,不仅意外,更觉悲哀。白居易时代每一寸湖水可以灌溉两百五十亩田,每二十四小时湖水就可灌溉八百亩。八世纪白居易所建的工事如今已全毁了。

 

    苏东坡建好杭州的运河系统和城内的六个水库,马上开始整建西湖。从工程方面来看,这是一件小事,只要清除水草就行了,轻而易举。只是前任太守都没有想到去做,小水库完成之前,苏东坡曾在元祐五年(1090年)四月上书给太后,略述疏浚西湖的种种理由。五月,他又上书给门下、尚书、中书各省。苏东坡列出五个不能坐视的理由。说也奇怪,第一点竟是佛家的说法,怕鱼儿遭殃。其他各点分别是清水供应、稻田灌溉、运河流水,最后提到造酒的好水源,这一点和朝廷岁收有关。他建议清理两万五千方丈(约等于二十七万五千平方米)的野草覆盖区,这项工程需要二十万天的人工,整个计划需要三万四千贯。他已经筹得一半经费,希望太后再拨给他一万七千贯。

 

    请求获准,苏东坡开始招募几千名工人和船夫,动工修湖。四个月就完工了。处理挖出来的水草和淤泥又成为一个大问题。苏东坡灵机一动,决定用来建长堤。湖岸边房舍密集,有不少富家别业立在岸边。从南岸步行到北岸的人必须顺着蜿蜒的湖边走三公里之遥。长堤是直线,无形中缩短了距离,又能变成美丽的漫步场所。

 

    如何使西湖不生恶草也是一个大问题。苏东坡把岸边的湖面开垦出来,让农夫种菱角,农夫自会定期负责除草工作。他上书中书省把这笔税收留作长堤和西湖的维护费用。

 

    也许有心,也许无意,苏东坡除了增加西湖的实际利益,还美化了西湖。但是这项工程日后却遭到政敌猛攻,说他“虐使捍江厢卒,为长堤于湖中,以事游观”。

 

    平抑粮价

 

    同时苏东坡还忙着另一个更急迫的问题,也就是饥荒的威胁。他到任那年收成不好,七月时米价每斗六十钱,十一月就涨到九十五钱。幸亏常平仓还有存粮,他又筹到二十万石。卖出十八万石米,终于稳住米价,元祐五年(1090年)一月,米价一斗降至七十五钱。那年春天多雨,看起来丰收颇有希望。农夫借钱施肥勤耕,一心希望夏天丰收。五月六月,暴风雨降临杭州一带。洪水冲向湖州,居民家中水深近一尺。农夫的希望破灭了,凡是稍有常识的人都可以看出,一旦存粮耗尽,他们就要面临饥荒的威胁。苏东坡派人调查苏州和常州的情况,得知整个地区一片汪洋,水库崩裂,不少稻田被积水淹没。农夫乘船抢救财物,他们抢救的湿米还可以炒干,稻茎用来喂牛。官府必须设法以济时艰,而且刻不容缓。

 

    苏东坡未雨绸缪。他素来相信常平仓制度远胜过饥荒之后的救济,他不断争取更多常平官米,以便对抗未来的饥荒。大雨连续不断,他更加奋力争取。从七月开始,半年内他上表七次给太后和朝廷,列出实际的情况,呼吁急速设法。头两道奏状叫作“浙西灾伤第一状、第二状”,后五道叫作“相度准备赈济状”,七道奏状构成激动情急的求救呼声。他不断呼救,朝中每一个人都恼火了。不少使臣在该地,他们一句话也不说,苏东坡在嚷些什么?雨量稍微多一点,有什么稀奇?

 

    除了苏东坡,大家都漠不关心。他读着朝廷的邸报不觉大怒,浙江和邻近各省的许多官吏都在春天奏报丰收有望,而无人提到最近的暴雨和洪水。苏东坡要求朝廷准他用修筑官舍的钱买米,因为饥荒最重要。

 

    苏东坡打算那年冬天开始卖官粮。不出所料,价格飞涨。冬天来了,他动手卖出官仓的存粮。但是元祐六年(1091年),他奉召离开杭州任所,回到京师担任翰林学士。

 

    苏东坡走了。饥荒来临,不少人饿死。没想到苏东坡回到京师,却被人指为“论浙西灾伤不实”。救民饥溺变成政客推翻他们所忌惮的人物的一个好话题。对朝廷来说,京师并没有饥荒,太湖地区还有一半人没死呢。那年,苏东坡回到京师附近的颍州,看见长江以北受灾的情形,灾民因饥饿而弃家,流离八百公里,来到他的辖区。但是元祐六年(1091年)收成不好,情况更严重。第二年遂演变成巨大的灾难。

 

    (《苏东坡传》林语堂/著 宋碧云/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