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黄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花岗岩地貌景区 你不知道的黄山

你不知道的黄山

2023-07-22 05: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黄山集八亿年地质史于一身,融峰林地貌、冰川遗迹于一体,兼有花岗岩造型石、花岗岩洞室、泉潭溪瀑等丰富而典型的地质景观。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稠密,多柱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1

花岗岩峰林地貌

花岗岩地貌是花岗岩岩体由节理、劈理、断裂、流水、冰冻及风化等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质地貌景观,主要以峰林为主,与其他景观交相辉映,共同展现着黄山之美,多以穹状、锥状、脊状、柱状、箱状等形态出现。

锥状峰

由垂直的和倾斜的多组节理发育的花岗岩所构成,峰体高大,海拔1700米以上,底部基座和上部峰锥相连一体。山体顶部呈浑圆状锥形,坡陡,雄伟峭拔,主要分布在第二次云谷粗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及第三次狮子峰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中,以莲花、天都、莲蕊、云门、云际等大峰为其代表。

穹状峰

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分布于第一次温泉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下,地势相对低缓,坡度在30°-50°之间,峰顶多呈圆形,是山外丘陵与中央峰林之间的过渡地带。如香炉、布水、夫子、磨盘诸峰、黄山尖和芙蓉岭等。在第四次贡阳山细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侵入的岩体中,由于其位于复式岩体的中央,形成穹状的高山中央台地。

柱状峰

由密集发育的垂直节理经风化、崩塌形成的花岗岩石柱、石笋等,主要分布在第三次侵入的狮子峰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岩体内,如“十八罗汉朝南海”、“蓬莱三岛”等。

脊状峰

由沿一定走向呈脊状展布的花岗岩峰脊所组成,并常与峰脊下平直的支沟相伴生,主要分布在第二次云谷粗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中。如圣泉、朱砂、眉毛、青鸾、紫石、清潭诸峰等,海拔1400-1500米。

箱状峰

主要分布于第三次狮子峰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中。发育的垂直和水平节理切割花岗岩山体,形成了被节理、裂隙围限的岩块,如牌坊峰、书箱峰等。

2

意趣无穷的造型石

黄山的造型石是由亿万年间地质活动的内、外营力作用所形成。由花岗岩的水平与垂直节理、差异分化、崩塌和流水等地质作用形成特殊的地质景观,大多分布在三级夷平面与四级夷平面之间的800-1500米海拔范围内。可分为石柱石芽型、风化剥蚀型、滚石型、崩塌型、崩塌堆积型等。

石柱石芽型

风化剥蚀型

滚石型

崩塌型

3

水体景观

我国的花岗岩地貌大多出现在雨水充沛的东部地区,山高水潺,因此在花岗岩峰林地貌发育或较为发育的山岳地区,一般都有瀑布出现。黄山是钱塘江和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水资源十分丰富,形成的著名瀑布有“人字瀑”、“百丈泉”和“九龙瀑”。

“自古名山多聚泉”,泉是黄山的重要旅游景观。地下水沿断裂、节理、裂隙由高向低、由浅部向深部径流,在适宜的地段排出地表,排泄方式有溢水或储藏水,形成具有医疗价值温泉和饮用价值的矿泉水。黄山温泉,水温常年保持在42℃左右,含有很多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为黄山“五绝”之一,不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宝贵的水资源。1979年,邓小平视察黄山时,为黄山温泉题名“天下名泉”。另外,在北大门松谷庵附近,还有一处温泉,即松谷温泉,水温在28℃左右。

邓小平为黄山温泉题词

黄山水体景观中有很多著名的溪,如逍遥溪、松谷溪、白云溪、九龙溪、桃花溪等。

谭也是黄山水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桃花潭、青龙谭、老龙谭、翡翠池等。

4

冰川遗迹

冰川被称为大自然的“雕塑家”,在新生代以来的地质历史上,全球发生过多次的寒冷事件,形成了全球性的冰期。黄山地质公园也留下了它的痕迹,这一现象在温带花岗岩地区是不多见的。经中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于1933-1936年间研究发现,黄山花岗岩地区也发育有第四纪更新世时期冰川遗迹,并发表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著名论文,引起国际地学界的广泛重视。

研究表明,在第四纪更新世时期,黄山曾先后三次出现冰期和冰川活动,冰川的刨蚀、侵蚀和搬运作用,留下了很多冰川遗迹,造就了多种冰蚀地貌。

冰斗

冰斗是冰川在雪线附近塑造的椭圆形基岩洼地,是雪蚀与冰川剥蚀的结果。冰期之初,在山坡上的天然洼地内开始形成永久性积雪,洼地边缘及底部的岩石因频繁的寒冻风化作用而破碎,同时冰川沿冰床发生旋转滑动,对冰床进行侵蚀,并将侵蚀下来的破碎岩块从凹地中搬走,凹地底部不断加深,使原来比较浅的凹地变成深邃的、三面陡峭、一面开口的围椅状地形,称冰斗。天都峰的南、北两侧各有一个冰斗。

冰斗

刃脊

在相邻2个冰斗或冰川谷的发育过程中,斗(谷)壁不断后退,结果使相邻2个冰斗或冰川谷之间的分水岭越来越窄,最后形成像鱼鳍、刀背一样的山脊,称为刃脊。如天都峰上的“鲫鱼背”。

角峰

两个以上冰斗所围成的山峰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发展而成的尖锐山峰称为角峰。如天都峰的角峰。

“U”型谷

在山地区域,当冰川占据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后,由于冰川对谷底和谷壁不断进行剥蚀和磨蚀,同时两岸山坡岩石经寒冻风化作用不断破碎,并崩落后退,原来的谷地被改造成横剖面呈抛物线形状。这种形状的谷地称“U”型谷(但不是所有的“U”型谷都是冰川成因)或冰槽谷。如青鸾峰与朱砂峰之间的沟谷为“U”型谷。

慈光阁“U”型谷

冰川擦痕

冰川在向下运移过程中,冰体中的块体相互或与基岩摩擦,在岩块表面留下刻划的痕迹,称为冰川擦痕。在慈光寺之上,立马桥下,海拔960米处的东谷壁下部陡峭的粗粒似斑状花岗岩岩壁上,保存了清晰的冰蚀面和七条平行排列的巨大冰川擦痕,长7-12米,宽0.4-0.5米,深5厘米左右,向谷口方向微微倾斜。

冰川流动过程中释放出的从基岩中切削并随冰川迁移的巨大岩块。发育在逍遥溪和云谷寺冰川峡谷中。

免责声明:图文资料整理自地质公园之家,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公众号予以处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