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旧小区改造角度切入:分析如何传承与创新“文化”因素,彰显城市本真特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芜湖当地特色文化 从老旧小区改造角度切入:分析如何传承与创新“文化”因素,彰显城市本真特色

从老旧小区改造角度切入:分析如何传承与创新“文化”因素,彰显城市本真特色

2023-12-09 22: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但是,对于文化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具有争议且解释多样的的问题。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封面

当你去翻看国际权威的百科全书、教科书、词典等等文献时,你至少可以查出来260多种定义。以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专家A.L.Kroeber和Clyde Kluckhohn的《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为例,仅该书就收集归纳了166种文化定义,其中162种为英文定义。因此如果再加上各国的自有解释,这种定义数量就远远超过260余种。

1.2文化定义的共性

图:网络

翻查国内文献,亦会发现各方对文化的解释同中有异。就《辞海》而言,其对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只要是人类创造的,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可以叫文化。

而现代哲学家江天骥先生则指出:“文化是由一个社会或社区的成员在实践中共同使用的语言的共有意义构成的。”概括说来,可以简单表述为:“文化是某一个社会成员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的共同意义”。但是这种文化定义,却有可能将其所说的“文化哲学”与“语言哲学”混同。

但也有一种哲学说法认为,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即是按照人类的需要改变自然,使自然适合人类的生存发展,留下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痕迹。

图:unsplash (zhang-kaiyv)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说法具有多个共性。其中较明显的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概念,即认为先有人,才有文化。另一个是“人群主体”概念,即认为文化不是以个人为主体,而是人群在特有的内外部环境中慢慢形成的。

延伸到本文所想谈论的老旧小区改造时,文化概念避无可避。因为对于这些存在了20多年,甚至更长久时间的老旧小区来说,它所具有的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人文性、艺术性等特征,深深地刻在自然形成的社区文化风貌、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以及和谐有序的人际交往中。

二、老旧小区的认知 2.1什么是老旧小区

图:中国政府网

根据2020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城镇老旧小区是指城市或县城(城关镇)建成年代较早、失养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含单栋住宅楼)。”

图:浙江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同年浙江印发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后文简称《实施意见》)也同样指出,浙江范围内的改造对象为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

2.2老旧小区的改造模式

一般来说,老旧小区改造模式包括维护整治、整体改造、拆除重建三类。其中对于那些具有传统风格、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通常采取维护整治的方式;对于那些结构仍然牢固,只是已不满足现代高质量生活标准(如存在外观陈旧落后、基础配套设施不全等问题)的建筑,通常采取整体改造的方式;对于那些年代更为久远、地理位置较好,但已不适合居住的建筑,采用拆除重建比升级改造更具有社会经济价值,通常采取拆迁重建的方式。

图:浙江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根据地域实际情况,浙江在《实施意见》中给予了特别划分,即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分为综合整治和拆改结合两种类型,其中综合整治型分为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同时鼓励开展未来社区建设,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高级改造形态,实现城镇老旧小区“一次改到位”。

2.3老旧小区的特征

不同地域的老旧小区,在人口构成、基础设施水平、空间类型、文化底蕴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

老旧小区老龄化率(左)及人口密度(右),图:参考文献9

以杭州市老城区为例,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一般人口密度大、老龄化严重、人员复杂,公共服务设施缺口大、“零小散”问题突出,但生活服务设施较多。

同时这些小区虽然空间紧张,但是类型多样,可根据建设年代、空间形态、组织形式细分为历史街区型、院子型、商品房型等典型类型。

图:浙江新闻网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小区不仅是市井生活文化最浓厚的地方,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还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譬如上城区的宋韵文化),见证了整个杭城城市文明的发展历史。

因此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思考“怎样融入文化因素”来达到留住城市记忆和烟火气的目的,已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

三、两个文化融入问题 3.1文化保护与民生诉求的矛盾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历史街区型改造的情况较为复杂,往往需要面临“保护历史文化和改善民生诉求”同时存在的矛盾问题。

自1982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先后公布了一大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各地对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内涵得到了深入认识与研究,使得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历史建筑确定工作随之得到加强,并使保护对象、保护范围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扩展。

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越来越高。因此在历史街区型改造的过程中,各方由于认知差异、生活需求、利益博弈等多方面原因,尤其是政府代表的“公共利益”与居民代表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博弈,造成了“保护历史文化和改善民生诉求”之间的矛盾问题。

老国务院宿舍一角,图:网络

以北京国务院宿舍为例,它从历史文化价值上来看,是计划经济时代遗存不多的新中国住宅小区典范,体现了当时的住宅建造技艺、审美和式样,见证了新中国的建设历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但从民生角度上看,其中的居民诉求主要集中在房屋和小区的改造、拆迁安置两个方面。

老旧小区改造是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重要行动,也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举措。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和改善民生诉求”之间不存在不可协调的矛盾。对于国务院宿舍这样的建筑,不但不能以保护之名而忽视居民生活需求,更不能以不适用为由“一拆了之”,而应该是运用综合性思维,从实际角度出发,加强老旧小区改造的统筹协调,处理好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

3.2形式过少、人文不足问题

当下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仍然或多或少存在着“批量化”改造、表现形式千篇一律、内部缺乏点睛之笔、人文气息不浓厚、文化特色挖掘不足、传承利用不够等问题。这从老旧小区的文化痕迹、文化载体角度来说,是对其继承与创新的不足。

3.2.1文化痕迹的时空特征

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特征的城市,它所包含的老旧小区往往具有不同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特征。

帽儿胡同一角,图:北京晚报

一方面,即使是同一个小区,它在不同时期改造中会留下不同时代的文化痕迹。这些不同时间段的文化痕迹,往往会使老旧小区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尤其是景观小品、植物等要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同一空间景观发生改变。

百万庄社区,图:中国新闻周刊

烟袋斜街,左图:网络,右图:酷站(创客传达)

另一方面,同一城市的不同地域所具有文化痕迹也不同。譬如呼家楼街道的元代文化、什刹海街道的胡同文化、烟袋斜街的商井文化、百万庄社区的“单位制”时代文化等等都展现出北京不同社区的不同文化内涵。

所以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应该把握好地域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继承好不同时期的文化痕迹,营造好具有时代性和创造性的人文环境,打造出不同的区域特色,以此来避免老旧小区改造的千篇一律。

3.2.2 文化载体的传统与现代

优秀的老旧小区文化载体应当是能够尊重历史,融入区域环境,适应当地气候特征,安全、适用,且富有故事性、文化性的。但是也应当明白,一个社区的居住环境体现的是当前时代下的传统与现代融合,其中文化载体也必然有传统与现代两种元素。

图:网络

从传统角度来说,传统元素是文化传承的基础,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但是传统元素具有发展性,它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即便是表达的同一思想或实用价值的文化载体,在不同时期所用的材料也会不同。

从现代角度来说,现代社区需要更多、更方便的生活空间,运用自动饮水器、电动车充电桩等现代设备符合现代生活需求。这些展现现代生活文化的载体也可以算是当前的一种社区文化现象。

因此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应当深入挖掘地域的居住文化和居民的精神特征,使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载体得到传承和保护;同时还应当设计具有创造性,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文化载体,以便更好地融入当前的时代特色和人文精神,增加社区内部的人文气息与“点睛”之处。

四、老旧小区改造融入文化的意义 4.1顺应城市更新趋势

现代城市的更新趋势大体是由“外延式的推倒重建”转向“注重社区邻里环境的内涵式综合整治”,即由单纯的改善物质环境转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因素结合的综合性更新。

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一角,图:网络

以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的历史街区改造为例,它从2006年到2016年,经历了“大拆大建”模式、“减量规划”模式、“微改造”模式三个阶段,正好反映了近十年我国城市更新理念的发展变化。而“减量规划”模式阶段的缘起,正是因为2009年12月荔湾区政府公布《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规划方案》,使得第二次改造方案再次受到质疑。

因此在当前这个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时代的阶段,重视城市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并将其融入老旧小区改造过程,是提升物质和精神需求、顺应城市更新趋势的必然要求。

注:“大拆大建”模式中,出现两次方案变更起始点。其一为2007年恩宁路被纳入《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历史保护街区”,经媒体报道引发热议,原有方案被推翻。其二为2009年荔湾区政府公布《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规划方案》后,改造方案再次受到质疑。 4.2解决城市发展趋同

一座城市的独有风格,不仅表现在现代硬件的特有应用,也表现在历史文化的软件打造,尤其是“如何保留时代建筑和年代印记,保持历史街区脉络和老城格局”,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方式。

梅花碑社区直吉祥巷小区效果图

老旧小区多处于城市中心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者。以杭州梅花碑社区改造为例,它处于杭州老城区,目标以梅花园遗址公园为中心,打造简约风雅、和谐包容的未来社区,从建筑、美食、演艺、诗词、文创等维度重现“风雅处处是平常”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美学,呈现出“杭州韵味、上城文化”。

因此在改造中融入当地文化因素,打造出各具风格的社区或街区,是突出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格,解决发展趋同,实现“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重要手段。

4.3重塑精神家园

从生活维度来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在对良好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居住条件等的迫切需要。具体到居住条件上,其中一种就是老旧小区居民对改善居住条件的诉求。

改善居住条件,不仅应包括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供给社区服务的物质需求,还应包含各类精神需求。因为社区是一个具有共同文化的群体组织,如果缺少了共同文化,那么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就会减弱。但共同文化的维持却依赖于周边环境的长久熏陶,所以拥有一个良好的社区居住环境和文化氛围将更有利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武汉恩施街一角,图: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

武汉恩施街一角,图: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

以武汉恩施街改造为例,这条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市政道路,沿线居住者多为武钢、一冶等国企职工,承载着“十里钢城”的时代记忆。在改造过程中,该街融入了大量的老武钢元素,如用武钢的老旧钢材做休闲椅、街道景观,将小区大门设计成武钢门楼,在小区内融入武钢文化墙、工业元素花坛等。这种“老工业区生态化”路线,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还原了最本味的工业记忆和时代元素,满足了周边居民对老武钢文化的共同情怀。

因此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融入共同文化因素,不仅能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升文化生活品质,更能重塑社区精神家园。

五、结语

图:网络

老旧小区是一座城市外在表现的重要组成,它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就是人们对它不断塑造的过程。当每个老旧小区的特色文化编织成网,就能彰显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反映一座城市对生活的态度。而这才是一座城市最本真的文化。

注: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效果图仅做对比分析参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参考文献: [1]郑广永.由狭义、广义文化观到新文化观——兼论文化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J].学习与探索,2003,(1):29-33. [2]江天骥:《文化的评价问题》,载《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年第3期. [3]李德顺.文化是什么?[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1(4):11-18. [4]郭莲.文化的定义与综述[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6(1):115-118. [5]张承宏,穆冠霖.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现状及难点与对策分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0(06):77-79. [6]徐峰.社会资本参与上海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研究[J].建筑经济.2018,39(4):90-95. [7]冯闻洁.文化因素融入老旧小区改造分析[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22):64-65. [8]卓媛媛. 北京老旧社区人文景观环境建设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7. [9]卢银桃,王珊,刘欣. 老旧小区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以杭州市为例[C]//.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住房与社区规划).,2021:95-105. [10]张微.广州永庆坊城市更新模式及其启示[J].探求,2019(05):52-58. [11]汪美君,戚欣.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历史文化保护问题浅析——以北京市西便门“国务院宿舍”为例[J].小城镇建设,2021,39(04):88-93. [12]王吉威,宗香.浅析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研究[J].建设科技,2020(24):19-22. [13]王曈,张雨洋,姜滢,张冲.历史地段城市更新的城市设计转型实践——以济南百年商埠区槐荫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为例[C]//.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2015:1191-1199. [14]赵婧.老旧小区改造:让古城留下“市井文化”记忆[N].各界导报.2021-07-30(001). [15]冷靖华,李运柳,王波.青山129个老旧小区改造注入武钢元素[N].长江日报.2020-08-15(002).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