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语三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艾莎的鞋子是什么样子 物语三千

物语三千

2024-07-10 05: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关东民间有一条谜语:老头老头你别笑,破个闷儿你不知道?什么解下它不走,绳子一绑它就跑?

这条谜语的谜底就是靰鞡。靰鞡(wula)是东北民间用牛皮做成的一种鞋子。靰鞡本是满语,是指北方满族先民发明并制造出的鞋子叫“靰鞡”。因这两个字不好写而常常写成“乌拉”。而用来垫这种鞋的一种关东小草,民间称“靰鞡草”。

传说早年完达山荒无人烟的时候,有兄弟二人冒着漫天风雪往老林深处挖野参,正是十冬腊月,二人在老林里走迷了路,眼看粮食吃完了,身上的衣服也开了花。

到了夜里,风卷着鹅毛大雪,天太冷了,两入在林子里互相依偎着,弟弟先睡着了,哥哥却怎么也睡不着,他想除非把两人的衣服给一个人穿,还能救一个人的命,否则两人都得冻死。他脱下自己的开花棉袄,盖在弟弟身上,把剩下的一把小米留在他身边。

又见弟弟的鞋袜都破得挂不住脚了,就把自己的头发用镰刀割下来,塞在弟弟的破靰鞡里。这样,这个好心的哥哥自己冻死在老林子里……第二天早晨弟弟醒来,感到身上暖烘烘的,脚下也不像刀刮一样难受了。他抬眼一看,哥哥不见了,再一看,自己身上盖着哥哥的棉袄,脚上缠的是头发,他跳了起来,一边喊着哥哥,一边四下寻找。

找到一棵大松树下,看见哥哥光着头,赤着身子,冻死在雪地里。弟弟抱着哥哥的僵尸痛哭不止,最后扒开冻土块,埋葬了哥哥,又把哥哥的那绺头发埋在坟头。弟弟悲痛地走出了老林……第二年春天,弟弟来给哥哥上坟,哥哥坟头上的头发不见了,却在原地方长出了像头发一样细茸茸的嫩草,只见那草随风摆动着,一个劲地往上长。

弟弟想莫非是哥哥怕我上山冷,叫我割下这草,拿回去暖脚?于是他拿起了镰头,割下这些又长又细的草,便下山了。以后,漫山遍野都长出了这种高高的细茸茸的草,穷苦农民们都仿照他的作法,用这种草取暖,并把这草叫靰鞡草。

靰鞡是中国民间古老的鞋子之一,同时也是东北亚冰雪文化的物产之一。关东一带十分寒冷,冬季的平均气温一般在摄氏零下35℃—42℃在右,高寒地带无霜期仅有120天左右,所以靰鞡鞋是这里人们的主要防寒用具之一。传说靰鞡又是“皇封”的鞋。

传说有一年,乾隆皇帝东巡来到关东地区,一看这里的百姓脚上用一块动物皮裹着。乾隆帝问:“这是什么?”百姓答:“鞋。”乾隆是位聪慧有学识的帝王,他说:“此鞋独到奇特,又倍受边民喜爱。既然没有名字,干脆就叫它乌拉鞋吧!”这下,这种鞋可就出了名。因“乌拉”是地名,而这种鞋又是皮革所制,所以就以“靰鞡"二字来代替。

这年,皇上又带着贝勒大臣和八旗兵,到吉林乌喇山里打围。有一天,打到天傍晚,已打了些獐狍野鹿,皇上挺高兴。这时候天黑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这些人只好在山神庙里住下。这山神庙只有一座正殿,皇上和大臣们睡在正殿里。当兵的在院里拢上几堆火,在草甸子里割些靰鞡草,铺在地上过夜。

半夜,皇上冻醒了。他脚上穿着一双毡“踏踏玛”靴,因为白天打猎出汗,这时靴已不保暖,脚冻得像猫咬似的。为暖脚,皇上就在大殿里来回走并跺脚。正跺脚呢,就听院里“砰!砰!”有人捶东西。皇上走到院子里一看,满院子当兵的睡在靰鞡草上,一个个睡得都挺香。皇上想:“怪!我穿毡靴子还冻脚呢,这些当兵的就穿一双牛皮靰鞡,怎么不冻脚呢?”皇上寻声到墙角一看,喂马的戈什哈正坐在地上捶靰鞡草呢。

只见他捶完后,揉巴揉巴草续进靰鞡里穿上就睡下了。皇上明白了:“啊!这靰鞡草是宝贝呀!”于是在当兵的身子底下拽出两把草也捶上了,捶完续在毡靴里,只觉着暖烘烘的。第二天天亮后,皇上问贝勒大臣:“关东几宗宝?”大臣说:“人参、貂皮、鹿茸角。”皇上说:“不对,关东三宗宝:人参、貂皮、靰鞡草。”这样,靰鞡草也就成了皇封的宝贝。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东北民间称靰鞡是皇封的这种说法很普遍。卖鞋时就这样吆喝:“买吧!买吧!皇上封的鞋,穿上暖和!”

说这种古老的靰鞡鞋是关东的独特产物一点也不过分。当年在关东对靰鞡的制作十分讲究,一张牛皮只能出4一5双靰鞡,而一到四五排靰鞡之间最好的是二排靰鞡。头排取皮在尾巴根那儿,称为“糟门”皮;二排取皮在牛屁股和脊骨处,是最好的位置,所以二排靰鞡价格最贵,往往比头排和三四排贵三四倍,鞋也特别耐穿耐磨;三排是腰骨处,皮制打横,制作不出优质靰鞡了。只有二排靰鞡叫“十字花骨",是优等货。

当年,鞋铺的学徒一进铺,先要拜传说中的靰鞡鞋铺祖师爷孙膑,然后开徒。学徒早上起来先收拾铺子,然后再学刮皮子。刮皮子用“大铲",先把皮里子上的肥肉刮去、拉平,然后是下剪取皮。做靰鞡要练手指和手腕儿上的劲儿。靰鞡不分左右脚,但手活一定要靠,用单线别褶,别一针透一个。上脸别褶都是讲究的工艺。皮子熟完叫“白皮桌"。做靰鞡的皮子要用谷草熏。

东北的谷草,经霜梗硬、叶厚,点燃后烟大。用谷草熏后的牛皮干温适度,抹拉得体,上针不抽不走。拿完褶、上完脸,还要在后跟上钉两个扁钉,为的是抓地稳。

关东靰鞡分大褶靰鞡和小褶靰鞡两种。大褶靰鞡产于乌拉街一带,一般是8个褶。小褶靰鞡产于辽宁海城的牛庄,一般是10个褶左右。关东人喜爱靰鞡,就好像喜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民间俗话说,出门在外脚不冷,人身就不易得病。关东地区冰天雪地,人们在与严寒的抗争中自然选择了靰鞡,所以我们说靰鞡是关东人的最亲密的伙伴。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