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色彩:动物界那些花里胡哨的小心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色彩搭配图案动物 生命的色彩:动物界那些花里胡哨的小心机

生命的色彩:动物界那些花里胡哨的小心机

2024-07-10 16: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除了水母之类的透明生物之外,几乎所有生物都会呈现特定的体色。

什么样的生物呈现什么样的颜色,必然符合自然选择的要求,否则就会无声无息地被自然选择所淘汰,甚至都不会收到一张死亡通知书。

总地来说,不同动物的不同体色,所有花里胡哨的色彩都有特定的功能。

就像海上航行的货船使用的灯光语言,色彩也是一种语言——要么用来警告别人,最好不要随便靠近;要么用来炫耀,以便在求偶过程中大放异彩;要么用来保护自己,隐藏起来不让天敌发现。

大体来说,动物的体色具有以下几大功能:警戒作用、展示与炫耀、保护作用和身份识别。

你要是不想死,最好别惹我:警戒作用

体色的第一大功能是警戒作用。

所谓警戒色,就是使用极度鲜艳醒目的颜色,比如红色、橙色或者黄色等明亮的色彩,好像警告敌人:你可以看见我,我就在这里,但是我并不害怕,因为我身上有毒。

你要是胆敢吃掉我,我们就同归于尽。你要是不想死,最好别惹我。当然我也不会惹你,因为我也不想死。

这就是警戒色的全部含义。

一般来说,只有被捕食者才会使用这套语言。

为了警戒天敌,身披警戒色的动物往往同时具备三大特点:

一是花纹醒目,色彩绚丽,容易让敌人看见并且记住。

二是身体有毒,足以让敌人畏惧。

三是体格弱小,打架不是别人的对手,因此需要特殊的自我保护措施。

符合这三大要素的动物大多是一些昆虫、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等小型动物。

美洲热带丛林中的毒箭蛙是典型的代表,它们形体虽小,体表却可以分泌剧毒的黏液,所以需要用鲜艳的色彩警告天敌切勿误食,否则后果自负。

而且箭蛙的毒性强弱与其体表颜色的鲜艳程度有关,毒性越强,色彩越艳丽。

捕食者必须对有剧毒的箭蛙保持警惕,并牢牢记住它们的体色,尽量避而远之,饥不择食的鲁莽杀手早已埋在丛林深处无人祭奠。

有些青蛙并没有毒,皮肤却同样鲜艳亮丽,简直就是四处乱跳的好看的肉团,它们其实是在模仿有毒的青蛙欺骗天敌。

那就像是一个危险的游戏,手里拿着一支仿真假枪威胁对手,固然能把对手吓得半死,可一旦被对手识破,很快就会面临被灭掉的危险。

不过捕食者也面临着两难选择,它们不知道好看的青蛙到底有没有毒。

如果没毒,吃了固然好;但万一有毒呢,那可就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了。

而且捕食者没有试错的机会,它们不可能将每种青蛙都尝试一遍,然后选出无毒的品种作为主食。

这时最安全的策略是对所有危险的颜色都避而远之,这就是无毒的青蛙可以通过鲜艳的体色蒙混过关的主要原因。

看我多帅,我能和你生下最棒的后代:展示与炫耀

体色的第二大功能是展示与炫耀。

有些动物本身并没有毒性,却仍然进化出了一身华丽的体色,比如天堂鸟和孔雀。

它们的色彩并不是为了警告别人,因为它们并没什么让对手畏惧的绝招。

为了活命,它们只能在杀手来临之前就远走高飞。

只要身体灵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倒也不必担心体色造成的危险。

此时它们的体色就具有了警戒之外的另一层作用,就是展示与炫耀。

视觉交流是动物的主要交流方式之一,它们主要通过体色来判断对方的身份,比如体格强弱、地位高低等。

既然如此,许多动物就会借机利用体色炫耀自己的实力,以此增加被雌性选中的机会。

为什么体色可以展示实力呢?

健康的体色其实来之不易,就像光鲜亮丽的名牌服装,同样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来获取。

体色取决于色素,而许多动物都需要通过食物来摄取色素,或者摄取相应的原材料,所以体色首先能体现动物的觅食能力。

此外,体色还能表明身体健康状况,比如黑色素和类胡萝卜素在体内还能起到抗氧化作用,有助于提升免疫系统的活力。

事实上,色素的免疫功能和展示功能是一对矛盾,动物必须权衡利弊,用于维持免疫功能的色素越多,用于展示体色的色素就越少,反之亦然,只有足够丰富的色素才能保证足够鲜艳的体色,同时保证足够健康,所以体色可以全面展示身体状况,在生物学中,这叫作广告效应。

正因为如此,许多动物都会通过体色宣示实力,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当属雄孔雀,它们华丽的大尾巴既不能保暖,又不能帮助飞翔,只有一个作用,那就是通报自己的身体实力。通报对象既有雄性,也有雌性。

对雄性的通报内容是:你看我的羽毛多么华美亮丽,说明我的身体比你强壮,你最好还是不要和我竞争了,免得自取其辱。

而对雌性通报的内容则是:你看我的羽毛多么亮丽,在所有雄性中我最帅,和我交配绝对没错,肯定能生下最优质的后代。

由此可见,体色在动物繁殖过程中的作用绝对不可小觑。

既然如此,动物要想获得交配的机会,首要的任务是打扮自己。直到人类,这个原则都没有改变。

然而事情还没有结束,打扮得再好,无人欣赏也不行,无论人类还是其他动物,都同样如此。所以打扮之后,还必须让对方发现,并通过色彩信号告知对方自己正处于发情期。

因此,动物学家把色彩信号称为性信号。比如猴子鲜红的屁股就是典型的性信号,可以向其他个体表明自己不但身体强壮,而且正在发情,是个合格的交配对象。

很多鱼类也是利用体色达到宣示目的的行家。雌鱼和雄鱼具有不同的体色,不但标明自己的性别,而且标明对于交配的热切态度。

如大海中的隆头鱼,雄性呈橙黄色,眼后有五六条蓝色条纹。而雌性通体红色,没有条纹。

还有些鱼类到了繁殖季节,体色会变得更加鲜艳,尤其以雄鱼表现突出,而当生殖季节一过,其鲜艳的体色也会逐渐褪去。

这种为了交配而展现的色彩,动物学家称为婚姻色。婚姻色其实是对交配能力的突击展示,也是色彩炫耀功能的另类表现形式。

你看不见我,你看不见我:保护作用

如果说警戒色与炫耀色都比较张扬的话,那么体色的第三大功能就显得相对低调了,因为它主要是为了起到保护作用,与其对应的是保护色。

所谓保护色,就是动物使自己与环境混为一体的颜色。

保护色与警戒色的机制相反,警戒色是为了让敌人发现自己,但敌人只能看看,不敢下口。

保护色则是为了避免被敌人看见,因此敌人无从下口。保护色与婚姻色也不同,婚姻色是为了让雌性欣赏,保护色则连雌性也要屏蔽,否则很难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比如珊瑚礁中的海鱼往往色彩艳丽,花纹多样,它们游走在美丽的珊瑚丛中,就像一块块彩色的碎片,很难被捕食者发现,这就是典型的保护色效果。

有些体型较大的动物,比如黑白花奶牛和熊猫,就通过较大的花纹把自己的身体分成不同的板块,从而起到隐藏整个身体轮廓的作用。形体越大,板块越大,保护的效果也就越好。这在动物学中叫作变形机制。

肉多味美的草食动物大多需要通过变形机制来保护自己,比如山羊便是如此。在自然环境下,很少会有纯色的山羊,山羊通常会披上一些较大的花纹让自己变形。而大象则不需要变形,因为没有什么动物敢轻易对大象动手,所以我们不会看到长有花纹的大象。

同样,许多昆虫也会使用变形机制,比如有的蝴蝶会把花纹延伸到翅膀边缘,使身体看起来像是一块块碎片,而非一个整体,这对整体形象起到了有效的破坏作用,可以迷惑捕食者,从而提高生存率。

许多人都知道拟态现象。所谓拟态,就是把自己装扮成其他东西,不仅颜色像其他事物,形体也像。

比如尺蠖,它对自己就进行了从形态到颜色的全面伪装,使自己看起来就像是一节短树枝。

非洲詹姆斯敦丛林中有一种“花鸟”也是这方面的专家,它们可以像花朵一样立在树梢,头冠就像花蕊,而张开的翅膀则像花瓣,不但色彩鲜艳,而且形态逼真,除了可以有效躲避老鹰的捕杀之外,还能欺骗采蜜的昆虫。

那些昆虫以为自己发现了一朵饱含花蜜的鲜花,不料迎接它们的却是一个饱含杀机的陷阱。

当动物单独动用色彩的模仿效果来保护自己时,体色就成为另一种保护机制,那就是伪装色,目的是把自己伪装成其他目标。伪装色可以看作是保护色的一种。

伪装色与保护色的区别在于,伪装色必然具有保护效果,但保护色未必可以起到伪装作用。比如狮子棕黄色的毛发,在枯草丛中就具有明显的保护效果,但狮子并没有故意伪装成枯草。

蜥蜴则不然,它们可以伪装成树皮,紧紧贴在树干上,很难被捕食者发现,那才是典型的伪装色。总地来说,伪装色与保护色都是为了自我保护而进化出来的色彩。

当不同的动物采用不同的体色方案时,体色又会产生一个衍生功能,那就是身份识别功能。

毕竟动物的体色比人类的衣服还要稳定,完全可以作为身份识别信号。动物们可以远远地通过对方的体色而识别出对方的身份,是敌是友,一目了然。

体色的身份识别功能具有多重应用:首先可以实现种与种之间的识别,比如羚羊远远看见狮子就会拔腿跑开;其次还可以实现种内个体的识别,一只羚羊看到另一只羚羊,就大可不必如此紧张。

总地来说,不同动物的不同体色,所有花里胡哨的色彩都有特定的功能。

就像海上航行的货船使用的灯光语言,体色也是一种语言,既反映了基因的特征,也是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以上内容选自《生命的色彩:我们为什么没有绿色的头发》

-------------------------------------------------------------

《生命的色彩:我们为什么没有绿色的头发》

作者:史钧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月

定价:45元

这个世界的魅力无处不在,我们需要对这个世界保留较多的探索之心。每一次的探索都是对人类乃至动物界的一种探索过程。

史钧的这本《生命的色彩》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本构建宏大体系的、与国际接轨的科普书。它不会为了迎合小读者而故作幼稚,也不会为了扮作科学权威而满口术语。这本书达到了科学与趣味之间的巧妙平衡。由于没有翻译的再次加工,不用担心翻译过程损失了原汁原味的描述,更能充分而深入地表达作者的观点。作者还会突出介绍国内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比如孙革发现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化石,证明第一朵花开在中国。研究成果曾发表在《科学》杂志,研究历程曲折而艰辛,读起来依旧激动人心。

如果你也喜欢生物一定不要错过这本生命与色彩的百科全书。

END

「 往期文章 」

一个读书小号的年终总结

原标题:《生命的色彩:动物界那些花里胡哨的小心机》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