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系统性学习摄影后期调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色彩基础及色彩调整图片 如何系统性学习摄影后期调色?

如何系统性学习摄影后期调色?

2023-03-22 00: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看不完可以先收藏。

本篇回答你可以学到:

关于调色认识的误区,怎么看参数都学不会到底是为什么?

人眼和图像的数字鸿沟——从CIE色彩空间到我们熟知的调色工具

在三维世界中认识和玩转颜色

运用视觉效应和审美经验——调色的大概类型

调色的心理学效应

摄于法罗群岛,希望看完这篇导论能更方便的帮助你去学习调色。

导语:

看了一些其他的回答,都不是很服气,总觉得现在的摄影教学门槛很低,但我相信摄影平民化的另一边,也有很多人想要真正深入理解颜色的相关理论并且运用在自己的作品当中。摄影当中除了内容,调色也是个人风格的重要展现方面之一。

自从数字摄影以来,关于颜色的认知,摄影成像的颜色和调色,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这个回答和以往一样,我会用自己的摄影作品,行业里的知识和论文,以及一些调色工具的界面,来介绍这套方法论包括什么。当然,要真正调出风格化的图像和视频,肯定不止这一篇帖子,也是足够好几本书的话题。

欢迎关注@陈曦Stanley,看到更多作品的同时也可以获取更多摄影知识。

关于调色认识的误区,怎么看参数都学不会到底是为什么?

第一个误区,就是调色=摄影后期,其实调色只是后期处理的其中一个环节。

如同妹子修图会磨皮大眼一样。完整的照片后期流程大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每个步骤都会影响我们对最终照片色调的感觉,而调色严格来说只是其中一步,为了更好的理解调色,这里需要重点关注一级校色和二级校色的概念:

a.基础瑕疵修复:比如镜头光学畸变的矫正,由于四角失光形成的暗角等等。

b.素材预处理:比如HDR高动态范围合成、全景拼合,降噪等等。特别是多图合成类(千万别看到合成就说这图是P的,因为数字成像和人类视觉认知的不一致,摄影理论上来说没有真实一说),你每一次按下手机的快门也会有这个步骤,这也是手机处理图像的初始步骤之一。

c.其他瑕疵修复 :比如去除画面的赃污。抹去画面的杂物。去除镜头光学缺陷带来的图像瑕疵,人物皮肤的初级处理,一些形变相关的初级处理。

d.一级校色把场景还原相对准确的颜色。这个概念在影视工业当中非常重要。要知道在影视行业,可能一段影片的片段来自于不同的拍摄设备,不同的取景,不同的美术,妆容和灯光。要让这个片段后续在视觉上呈现统一的效果,必须先还原相对真实的颜色,才好进行之后风格化的操作。我们想要调一个组图,让其呈现统一的色调倾向,也是相同的道理。在一级校色当中,我们主要是做全局性的调整:照片整体的亮度/曝光,全局的对比度,图像的白平衡,RGB三通道的比例。要注意,在数字成像的描述当中,亮度和颜色往往是分开讨论的。但是我们的视觉系统会觉得同样是红色,亮一点的红色和暗一点的红色是不同的颜色。另外,对于raw图像和raw/log格式的视频来说,这个过程是必要的,raw/log格式表示素材没有经过机器的初始加工,所以一级校色的所有参数需要用户自己定义。但是对于相机直出的jpeg,手机拍摄的照片来说,这些步骤已经由产品调试的工程师(和艺术家)们做完了。如果不是出现一些偏差,大部分时候我们不需要在进行很多一级校色的工作。另外,我们在后期软件当中添加LUT(颜色查找表)的时候,一般也会根据素材类型,先对素材添加设备相关的一级校色LUT,再在后续流程当中添加风格化的LUT(用过达芬奇的小伙伴应该能在LUT列表很快get对应的概念)。

e.图像增强:包括去雾,颜色强化,锐化,各种局部的对比度/影调的调整和强化(主要是亮度相关,这里不展开细说)。这一步已经开始算是风格化的调整,对于黑白图像来说,这一步定义了照片的大部分风格。

f.二级校色风格化的调色,指的是我们在某一个色彩空间当中,对色彩进行全局的强化,弱化(比如饱和度,自然饱和度调整),对某些色彩进行映射和偏转等等。大家熟知并且烂大街的青橙调色,莫兰迪色等等,大部分对色调的感知都来自于这一步。但要清楚的事,我们对于图像的感受,对于色调的感觉是直观,快速,具象的,上述的abcde几个步骤,以及画面的内容,都对人们对某种色调的认知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我现在说莫兰迪色,是不是很多人就想象出宫廷剧的素雅场景,我说青橙调色,大家脑海中就浮现加州的阳光下青色的天人们橙色的皮肤。

在这里我对那些给参数的摄影类教程表示不屑,那些教程理论上来说一点用都没有。看完上部分你应该明白,调色是后期的一部分,但我们对调色的感知来自于图片后期处理的全流程,以及场景本身(妆造,场景,美术,光线)。

摄于伦敦,场景本身的特性是调色风格的先决要素,我们可以大范围改变颜色,但更要熟悉后期当中的调色能发挥的作用。

2. 人眼和图像的数字鸿沟——从CIE色彩空间到我们熟知的调色工具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被用来描述那些网民和无法接触网络的人们所形成的巨大认知差异。放到调色上来说,调色之所以晦涩,就是因为机器看待颜色和图像的方式和人眼不相同。调色的困难,也是因为这道视觉认知的数字鸿沟。

1931年,国际照明委员会(CIE)为了实现光和颜色在数字时代的标准化,能够让我们利用数字化手段准确重现人们看到的色彩,创立了CIE 1931色彩空间。

理解色彩模型和色彩空间是我们熟练调色和认知计算机视觉当中颜色的第一步。CIE 1931是我们熟知的DCI-P3, sRGB,Adobe RGB等色彩空间的基石一般的存在,用数字来描绘我们能看到的颜色范围和设备的拍摄,显示能力,用坐标来描述值,并且可转换为RGB。而其他的色彩模型(注意色彩空间和色彩模型的区分,色彩空间是在某种色彩模型的基础上限定的一个区域)比如HSB,HSV,Lab,相机工程当中的YUV,打印中的CYMK等等,在定义上和CIE 1931有所不同,但是理念可以共通,并且很多其实就是在CIE 1931的基础上经过线性代数运算获得。当前从数字成像到利用软件调整图像,都离不开色彩空间。色彩空间是机器描述色彩和运算色彩的方式,并不是用来描述我们对于色彩的感受的。因此以下部分,我们就会尝试把我们对颜色的认知和这些计算机的概念挂钩,以便更好的调色。

从知觉上来说,我们的眼睛当中有三种锥形感光细胞,分别可以对可见光当中的短,中,长波长做出反应(三种感光细胞对波长的反应如图,分别对应S,M,L 曲线)。

从上面的曲线当中我们可以知道,可能会有两种不同波长的光刺激细胞到同一水平。因为这个多对一的特性,在我们感知的色彩中存在同色异谱现象。通俗来说就是,口红和苹果的红色理论上不一样,但我们感知可能相同。这个现象的存在让我们可以方便的复现光,要在现在你面对的屏幕上面还原木头的颜色,不一定要真的在屏幕里照亮木头,而是可以通过屏幕不同颜色的像素混合,刺激我们的感受达到同样的效果:我在屏幕里看到了木头的颜色。CIE 1931模型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发挥了作用:数字化的描述和重现我们感知到的颜色:通过三个刺激值,分别去刺激三种锥形细胞,让刺激的结果十分接近我们对某个波长的光的感知。三种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存在一个响应曲线,因为细胞本身的响应特性,我们可以近似理解为这个三刺激值很接近R,G,B的概念。

要注意的是,在这里我们要剔除掉亮度的影响,之所以看到上面的马蹄形CIE 1931图片是一个平面而不是空间,就是因为上图描绘的是去除了亮度影响后的色度(英文chromaticity,是个很重要的概念),然后我们把三维色彩空间中的轨迹形成的平面投影到二维上。就好像你把显示器调成不同亮度的时候,CIE 1931图上的每种颜色还是按照相同的R,G,B值进行显示。至此,我们把生理上的三刺激值翻译成了我们每天在电脑调色版和显示设备上看到的RGB值。RGB值加起来总是为1的,描述的是在某个亮度环境下,为了复现某个波长的光,我们需要用何种的比例混合释放RGB三种信号。

我们可以从上面这部分引导出几个结论

a.外沿的所有颜色(准确应该说色度,剔除亮度)对应某种波长的光形成的颜色。

b.内圈的颜色对应的不是光谱上的颜色,但是可以由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得。

c.三原色光可以在外圈轨迹上找到对应的点,形成的三角形(就是我们熟悉的各种大小的色彩空间sRGB,P3等等)内部的颜色都可以用三原色光进行混合。但是如果要的是这个三角形以外的颜色,就需要用到三原色光以外的光去混合(说光是因为外周坐标对应某个波长)。

现在再让我们看看最常用的RGB曲线。是不是就是在某个限定的色彩空间的三角形里面(sRGB,AdobeRGB等),去对三角形里面的某一些色彩进行偏转。同时要记住RGB是色度的概念,所以拖拽某一个点的时候,其实是改变了某一个亮度下的三原光的某个色度值,来刺激我们的锥形细胞产生相应颜色的感觉。

看到这里的同学先点个赞,我知道肯定有很多人会留言说:啊,摄影师调色师不需要懂这些概念啊,只要艺术上学好,调色毕竟是种感觉。是的没错,调色需要艺术感悟,并且很重要。但只讲艺术,对于艺术大师们来说是这样,大师们的前沿理解和创作最后被规律化的演变成科技,古往今来的拍照技术和影像科技都是如此,所谓技术的顶点也是艺术。如果有大师看到这里小弟先拜过。

上述的色彩基础概论对于我们学习所有调色软件的原理,概念,看懂工具调整的方向和趋势从而去营造我们想要的风格,都非常有帮助。没耐心学的话,预设可能更适合你。

摄于爱沙尼亚。秋天的缤纷颜色。

3.在三维世界中认识和玩转颜色

因为上述数字鸿沟的存在,人们一直在寻找准确的色彩模型来直观描述我们感受到的颜色。从最新的色貌模型CIE CAM02(多维度的表述颜色,希望能解决传统色彩模型实际运用当中与感知的矛盾),到我们熟知的HSV,HSB(和我们的感受容易挂钩),Lab(与工程和传感器上的yuv模型较为挂钩)等等。

设置三个量是因为我们作为三维生物好理解。这里引入一个调色的工具叫做3D Lut Creator,进阶的一些摄影师设计师可能接触过。Photoshop在调色和选色功能上实际上做的比较粗糙,直观好用但不够专业(对应的功能算法效果我认为也不是最好)。对于视频的朋友们来说,达芬奇的调色做的也比Premiere的Lumetri要进阶不少。

3D Lut Creator可以和Photoshop协同无缝工作。当中最重要的工作色彩模型是HSPe,其实类似于HSB和HSV。就是这位俄罗斯大牛Oleg Sharonov觉得其他色彩模型用起来太low,所以自己创立了一个。和HSB和HSV相同都把颜色分为色相,饱和度和亮度。就是这个亮度的定义有所不同。

插播一下,关于颜色饱和度和亮度之间的关系和理解,我在另外一篇回答当中有详细介绍过:

在HSPe色彩模型当中。我们把颜色的画成一个色相环。色相环的角度代表色相,即H。距离圆心的距离为饱和度,即S,越远离圆心的颜色越饱和。至于亮度,我们把它当作Z轴,越高的地方亮度越高。这样,整个色彩空间就变成了一个圆柱体。

3D Lut Creator当中提供多个面板,每个面板首位相连形成调色的工作流。这个工作流和我们手机和相机拍照的工程化的成像工作流有非常多的类似之处。这里当然介绍不完每个面板和功能。但是可以选取一些重要的概念让大家理解调色。

其中a/b面板相当于在这个圆柱体横向切一刀。我们在这个网格当中拉动颜色,颜色就可以往一个方向映射,点和点可以设置存在联动关系。那么某一个色系的颜色就会均匀的进行偏转了。

下面看看c/l面板。如果我们在这个圆柱体过横截圆心纵向的切一刀,并且以此直径垂直的方向再切一刀。就形成两个垂直的纵切面。这就形成了某一色系的亮度面板。啊,蓝天调暗一点?那就把蓝色相关的锚点往下拽。是不是直观又方便?

要知道我们输出的是一个查找表,这就是Lut或者颜色预设的本义,Lut查找表把某些颜色的数值映射到另一些数值上。从色彩空间上,这样的数值映射扭曲了这张照片的色彩空间,造成一些地方坍缩,空间缩小,如下图(比如我们统一调小一类颜色的饱和度)。或者一些的空间消失之后错位到本来空间的其他位置(比如我们把所有蓝绿色调的颜色都映射到红橙色调上)。

摄于上海。理解了色彩空间以后,调暗蓝色系,调亮暖色调,是不是更加突出你的摄影重点了。

4. 运用视觉效应和审美经验——调色的大概类型

这是一个包括经验主义环节。不同的美学书籍和从业人员可以总结出不同的调色分类。分类可能是我们对抗这个世界茫茫知识海洋一种比较无力的方式。在这里还会介绍一些视觉现象,以及这些视觉现象在调色当中的应用

a.简化色彩类

我们熟知的青橙色调或者是通过去掉传感器像素阵列的某一个颜色的像素而实现的technicolor的风格实际上都是在给颜色做减法。简化颜色实际上就是突出重点和风格。特别是照片当中只留下某种色系的时候。

摄于以色列,橱窗后的彩虹。只突出照片当中的黄色调。摄于日本,类似青橙色调或者是technicolor的调色,我个人调色从来不使用任何Lut预设(除了一级校色的设备相关Lut)。

简化颜色有很多种方法,常用的是弱化某些色系的饱和度以突出另一色系:大家常常在网络上见到的黑金色的城市夜景就是这种效果,更加确切的说是无彩和有彩的对比,一些手机上的拍摄AI功能也可以算这个类别(把人物区域算出来保留颜色,背景变成黑白)。

城市里的钠灯大多都是城市夜景除了各种霓虹灯和LED灯的主要光源。钠灯大多呈现暖黄色。所以如果我们在城市夜景当中凸显这样的暖黄色调。就可以在实现色调的同时展现城市夜景的主要脉络。实现实现视觉。

摄于阿拉斯加,突出画面当中的绿色系。就算是画面中性色和偏冷的部分也加入了绿色调。摄于阿拉斯加,密林里的小屋。弱化其他颜色,突出画面当中的绿色系。

b. 强化颜色类

运用一对或者对应的两组补色,强化他们。补色理论在这里就不赘述了。熟悉色相环以后我们会知道,色相环直径上头尾两端的颜色,一种颜色是另一种颜色的补色。我们的视觉总是会寻找生理平衡点。看看每年的流行色就知道,统计历史规律,某种色系的颜色火了几年以后,补色相关的色系肯定也会火。这里要注意的是补色也可以是一组颜色。在Photoshop的Adobe Color Themes当中。我们可以管理和很直观的去安排和看到我们想要调整的颜色。

冷暖对比就是补色理论调色的代表,各位应该屡见不鲜了。

摄于苏黎世。摄于纽约,典型的冷暖对比,但是控制好面积,让暖成为点睛之笔。

另外,强化颜色也不一定要去创造对比。特别是本身就很多彩的环境。我们可以运用增强颜色的手段强化画面当中本不明显的色彩,比如通过去雾,强化细节对比,提亮,增加饱和度等方式。去强化环境当中本来不突出的色彩。

摄于挪威,强化朝霞的颜色。摄于冰岛,强化山体的颜色。

c.运用视觉效应

亨特效应:在上面贴出链接的饱和度相关的回答已经详细阐述过。我们的眼睛在高亮的环境感知到的颜色比在暗环境当中感知的更加显眼。因此把你的视觉重点要表达的颜色放在高亮的部分,其他都放在暗环境当中处理,但不一定要低饱和。

摄于老挝,骑行的终点。摄于日本。夜景环境更是实践这种调色的方式的天然场所。

史蒂芬斯效应:人眼在亮环境当中观察会觉得物体之间的对比度更高。所以我们在大太阳或者强光底下拍摄,天生就是一些高对比的场景。

摄于摩洛哥,强光下形成的高对比。摄于尼泊尔。强光下的鲜艳色强对比。

5.调色的心理学效应

之所以我们感知到的颜色很复杂,是因为我们对色彩的感知不单单是视觉的生理过程。也受到心理学的影响,我们的年龄,职业,文化,经历,都对我们颜色的认知,记忆和喜好产生影响。

餐厅的布置大多数为暖色系。从来不会有蓝色的食物。不同文化对肤色深浅有着不同的第一印象。前几年流行的色彩和这几年流行的色彩大概率互为补色,等等。色彩心理学是一个单独的学科。运用好色彩去引领情感,和拍摄的主旨进行一个呼应和提示。这不光是电影里表达的常用手法(电影更好表现是因为电影拍摄大多数都是超大型的可控环境),也是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创作和作品当中去考虑。

这里我提出一个我自己认为的颜色心理学理论,暂且称之为颜色锚定效应。表达的是我们很多时候不会对一种调色方式或者一张调色以后的图像产生很强烈的“处理过”的感觉。很多时候是因为调色之后的图像某个重要颜色依然保有他的真实属性。比如大部分电影调色里的肤色,尤其是肤色的低亮部分仍然展现血色。比如青橙调色里的肤色,还是呈现皮肤大概有的橙红色。比如很多老电影暖黄色调的阳光的暖黄色。保留这些锚定颜色的真实性能让我们的调色更加的大巧不公。

只有调色的图像和视频几乎是没什么意义的,再次强调内容是首位,调色只是锦上添花。

这篇导论先讲到这里,如果一直写下去要几万字去了。还有特别多颜色相关,摄影相关的知识和作品未来会和大家分享。如果感兴趣的朋友除了关注也可以搜索购买我的摄影书:《天地之美——风光摄影的认知和技法》

文献引用:

Blog:

Beginners guide to colorimetry

https://medium.com/hipster-color-science/a-beginners-guide-to-colorimetry-401f1830b65a

Color Appearance Model from UC Irvine

https://www.ics.uci.edu/~majumder/vispercep/mehdi.pdf

3D Lut Creator Manual

https://3dlutcreator.ru/manual/3dlut_manual_english.pdf

Elliot A J, Maier M A. Color psychology: Effects of perceiving color on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in humans[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14, 65: 95-120.

Moroney N, Fairchild M D, Hunt R W G, et al. The CIECAM02 color appearance model[C]//Color and Imaging Conference. Society for Ima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 2002(1): 23-27.

Whitfield T W, Whiltshire T J. Color psychology: a critical review[J]. Genetic, social, 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 1990.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