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至暗时刻”结束了吗?|新京报专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至暗之时讲的什么 瑞信“至暗时刻”结束了吗?|新京报专栏

瑞信“至暗时刻”结束了吗?|新京报专栏

2023-03-24 17: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市场不相信瑞信的眼泪,因为大家都见识过瑞信的“狂飙”。

▲2023年2月13日在瑞士卢塞恩拍摄的瑞士第二大银行瑞士信贷银行(瑞信银行)大楼。图/新华社

文 | 万喆

对金融市场或银行业而言,刚刚过去的,又是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周末。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3月20日报道,深陷危机的瑞士信贷银行(瑞信)终于和国内另一银行巨头瑞银集团达成历史性的收购协议。

但,我为什么说“又”呢?

刚刚似乎“落幕”的美国硅谷银行危机,就是在一个周末——被美联储、美国财政部及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一同手忙脚乱帮助“止血”。当然,主要是帮给市场而非银行,硅谷银行已经倒闭了。

再顺着历史往前看,2008年3月16日,也是一个周末,美国摩根大通公司宣布,将以每股2美元的出价收购对手贝尔斯登公司,总价大约2.36亿美元。这一价格较贝尔斯登此前两天每股30美元的收盘价缩水93%。

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定于3个月后关门停业,却只是第一家葬送于次贷市场的著名投行。

随着次贷风暴席卷全球,2008年9月15日,在美国财政部、美国银行以及英国巴克莱银行相继放弃收购谈判后,负债高达6130亿美元的华尔街顶级投行雷曼兄弟,在一片哗然中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就在那个周末,美国银行决定收购美林。

然而,一切并没有好转。全球金融危机加速恶化。

当我们普遍把雷曼兄弟当作2008年金融危机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时,也许我们还需要往前再追溯一下,那些让很多人不眠又安眠的周末。

历史证明,“又”安眠只是暂时的。这一次,“又”会是怎样?

市场情绪仍在不断恶化

市场不相信瑞信的眼泪。

这家在2007年时站上过近千亿瑞士法郎市值高峰的优秀范本,在次贷危机中是受影响最小的银行之一。

然而,上周瑞信股价大跌,市值跌至70多亿美元,和瑞幸咖啡几乎齐平。不要说,三年前,瑞信还以金融作假为由,起诉瑞幸追回贷款。

此一时彼一时。这还没到瑞信的“至暗时刻”。

“至暗”的意思是,尽管投资人沙特央行出来“辟谣”,说不追加投资只是因为触及合规线,对瑞信并无不满;尽管瑞士央行几乎第一时间表示,要给出500亿瑞士法郎纾解瑞信的流动性危机;尽管大洋彼岸的美联储也在不断“平息”所谓的金融市场风险,但市场情绪似乎仍在不断恶化。

瑞信股价在历史低位上继续下跌,其信贷违约掉期(CDS)价格也回升至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水平,5年期CDS周三上涨102%。

▲2023年3月16日,在瑞士日内瓦拍摄的瑞士第二大银行瑞士信贷银行大楼。图/新华社

伴随着瑞信股价下跌的,还有其他银行股和欧美股市,以及石油等大宗商品。至少有四家大型银行,包括法国兴业银行和德意志银行,已经对其涉及瑞士信贷或其证券的交易做出了限制。

曾经,百年历史,千亿市值,万亿资产。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据悉,到了“老对头”瑞银出来要收购时,只比出一个手指头,那是在说“10亿”,让人情何以堪。

当地时间3月19日周日,瑞银宣布将收购瑞信,透露这是一宗全股票收购交易,每持有22.48股瑞信股份的股东将获得1股瑞银股份,相当于每股0.76瑞士法郎(瑞郎),总对价30亿瑞郎(约合32.5亿美元)。

曾经,百年历史,千亿市值,万亿资产。尔曹身与名俱灭。

“狂飙”瑞信内部风控混乱

市场不相信瑞信的眼泪。因为大家都见识过瑞信的“狂飙”。

近年来,瑞信深陷洗钱、投资暴雷等负面消息漩涡,2021年,Archegos Capital爆仓,瑞信损失55亿美元;同年,Greensill Capital倒闭,瑞信损失也达十几亿美元。

但是,这些都离大众所理解的“狂飙”尚有距离。

2019年,一则金融街的社会新闻头条登上了各地的“热搜”:瑞信非法监视前员工。事实上,这条新闻的内容和标题一样狗血。

瑞信当时的CEO Thiam与瑞信财富CEO Khan是两大金融才俊,Khan位置较低,但也是业务骨干,在Thiam来之前就已经取得赫赫战功。Thiam则空降瑞信,并作出成绩。

无巧不成书,两人是邻居。据说是因为豪宅装修和比拼之类的芝麻事儿,最终在Thiam家的重要人物大派对上发生了两强直接互撕的尴尬历史瞬间。

人生至此,老大留下,老二走人。Khan怒发冲冠后转身去了瑞银,做同样的业务,拉同样的客户,风生水起,甚至还不断和前同事们把酒言欢眉目传情,弄得瑞信传言不已跳槽不少。

瑞信见状,认为这种“薅瑞信羊毛”的事儿不能忍受,于是聘请了私家侦探公司监视Khan。

不料,有一天被Khan当街发现并揪打报警,最后酿成一桩全世界人人皆知的大丑闻。事发后,非法监视被证明存在,股价大跌,但让瑞士信贷的首席运营官背了锅,说他是为老板出头,瞒着老板做的非法行动。

经过一番和稀泥,Thiam辞了职。而Khan在瑞银干得很有声色。

这种真正的“狂飙”,显示出瑞信的内部风控可能相当混乱。因此也就不奇怪,此后的接连败招。

▲2023年3月16日,在瑞士日内瓦,一名女子站在瑞士第二大银行瑞士信贷银行内。图/新华社

机构的道德风险酿造市场苦果

去年10月,一名澳大利亚记者报道有大型投行濒临破产。市场把焦点纷纷对准瑞信,担心它会是下一个雷曼。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瑞信就在挣扎自救的途中,贱卖固定资产、额外大额融资、缩减投行业务、关闭大部分大宗经纪业务……

2022年最后三个月,由于客户担忧加剧,瑞信有超过1000亿美元的资产外流。美国几家大银行,包括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集团也持续降低对于瑞信的直接风险敞口。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这是一个疯狂的故事。而我们会发现,疯狂会降低故事的悲伤性。

当然,人们的问题始终是,我还会不会说“又”呢?

在瑞士央行的主持、欧洲央行和美联储的见证下,瑞银收购瑞信得到了市场绝大多数人的祝福。

瑞士央行(SNB)称,这一救助将“确保金融稳定,并保护瑞士的经济”,其将提供大量流动性援助,除了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SNB现有的工具获得流动性,瑞信和瑞银还可以根据瑞士联邦委员会的紧急条例,获得破产时具有特权债权人地位的流动性援助贷款,总额高达1000亿瑞郎(约合1080亿美元)。

而且,瑞士政府将通过规避股东投票表决的法律要求,加快收购流程的速度。此外,也会有人不怎么高兴。

这将是欧洲规模2750亿美元的AT1市场最大一次价值减记事件。损失规模远超过2017年西班牙银行Banco Popular SA债券上的13.5亿欧元减记。当时,该银行被桑坦德银行收购。

的确,此时,我们会认为,无论做出怎样的努力都是理所应当的。从2008年金融危机得出的结论是,起未死之人心,便可挽狂澜于既倒。

在疯狂努力支撑瑞士信贷之际,从欧洲到美国都在疯狂喊话让人们相信全球银行体系是安全的。从瑞银收购瑞信形成新万亿巨头来看,多方努力,似乎应该有个完美故事。

但似未能缓解人们的担忧。

上周,美国的大型银行为规模较小的第一共和银行提供了300亿美元流动性。而美国的银行向美联储寻求了1530亿美元的紧急流动性。这是个创纪录的数字,高于2008年金融危机最严重时。

是的,金融危机没有发生,这是很好的。只是,这些救助政策如此迅速高效,是不是在为新的道德风险开出“天窗”?

当市场疯狂带来悲伤故事时,我们总会发现,疯狂的不是普通人,是机构。正是机构的道德风险酿造了悲伤的市场苦果。尽管他们总以为自己能够逃得过。

一切都与2008年不似,一切又都是那么相似。“这次不一样”,似乎是每一次危机真实到来前的完美故事。在美联储史上最大放水之后的最陡峭加息过程中,危机没有到来,但危机可能并未过去。

撰稿 / 万喆(经济学者)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刘越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