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放射痛”就是腰椎间盘突出吗?这种常见疾病需要了解一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腰椎间盘突出阳性和阴性的区别在哪里 “下肢放射痛”就是腰椎间盘突出吗?这种常见疾病需要了解一下

“下肢放射痛”就是腰椎间盘突出吗?这种常见疾病需要了解一下

2023-05-01 19: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骨科张亮医生 骨海捞珍 收录于话题#骨科 2 个内容 #腰痛 2 个内容 #坐骨神经痛 1 个内容

“腰椎间盘突出症”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种腰部疼痛的常见疾病,并且这种疾病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体征就是“下肢放射痛”,什么意思呢?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通常会说:张医生啊,我左边屁股连到脚后跟,有一根筋吊着痛。对的,这种感觉就是“下肢放射痛”。

但是,出现了“下肢放射痛”,就是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吗?其实不然,临床上还有另外一种疾病也会引起“下肢放射痛”,它就是“梨状肌综合征”

今天,张医生就带大家来科普一下有关“梨状肌综合征”的一些小知识

首先什么是“梨状肌”?

你们可能听说过“苹果肌”,但是梨状肌在哪里呢?

梨状肌是一块形似梨,十分微小但很重要的肌肉。它起自骶骨前,连接到股骨大转子的顶部,主要功能是帮助你完成外旋外展髋关节,以及维持骨盆稳定。

什么是“梨状肌综合征“?

“梨状肌综合征”和一根全身最长的主管下肢活动感觉的神经---“坐骨神经”息息相关,坐骨神经从梨状肌下孔一个狭窄的通道穿出,当梨状肌受到损伤,发生充血、水肿、痉挛、粘连和挛缩时,梨状肌间隙会变得狭窄,挤压其间穿出的神经和血管,因此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统称为梨状肌综合征。由此引发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大家熟知的坐骨神经痛。

梨状肌综合征有哪些表现?

主要表现为患侧臀部疼痛,疼痛沿坐骨神经放射(从臀部经过大腿后方,向小腿和足部放射)。

疼痛剧烈是会出现疼痛性跛行,甚至行走困难。

盘腿坐、弯腰、举重都会导致疼痛加重。

梨状肌触诊可有触痛,并触及肿胀、僵硬的肌腹。

腰臀部的上抬和弯曲加剧疼痛。

怎么会得“梨状肌综合征”呢?

当你有以下生活习惯或从事相关职业,就有较大几率发生梨状肌综合征:

久坐不动且爱跷二郎腿,这是最常见的原因,电脑族、司机、麻将沉迷者都应该引起警惕。

没有整体训练,却只爱跑步的“跑跑族”,还有教师、收银员等人群。他们经常长时间站立或过度使用梨状肌。

“亚洲蹲”的长期保持者,长时间深蹲将使梨状肌处于紧张缺血状态。

需要负重训练并跨越障碍物的运动员,易损伤梨状肌导致梨状肌综合征。

受凉,这是常被忽视的原因,低温导致臀肌筋膜炎并引发梨状肌综合征。

梨状肌综合征和腰椎间盘突出如何区分?

临床体格检查有两个方法可以鉴别:

1.直腿抬高试验

患者仰卧位,检查者将患侧腿抬起来,如果抬起60度以内疼痛显著,但60度之后疼痛相反会减轻,说明是梨状肌综合征。

而腰间盘突出的直腿抬高试验,随着抬起角度增加,疼痛也会增加。

2.梨状肌的紧张试验

腰间盘做这个试验是阴性,梨状肌综合征做这个试验是阳性。

患者俯卧位,两下肢伸直。检查者先用一手握住患侧部,将膝关节屈曲90°,另一手按住对侧骶髂部以固定骨盆,然后将小腿用力向外侧推压,使髋关节内旋以致梨状肌紧张。若出现臀部疼痛并向下肢放射者,即为阳性,说明坐骨神经在梨状肌处受损,多由于梨状肌损伤、痉挛压迫坐骨神经所致。为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是梨状肌综合征常用检查方法。

“梨状肌综合征”如何治疗?

治疗原则可分为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绝大部分的患者都可采用非手术治疗获得良好效果,只有当非手术治疗无效,而诊断又很明确时才采取手术疗法。

(1)非手术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在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或尽量减少活动,以利于病灶部水肿、炎症的吸收,并注意下肢、臀部的保暖,避免过劳及风寒湿的不良刺激,并进行理疗、梨状肌封闭等,在缓解期应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腰臀部肌肉的功能锻炼。

(2)手术治疗:由髂后上棘外5cm 处开始向下方做一斜形切口,到股骨大粗隆后,沿大粗隆下行,到臀皱下转向内。切开臀筋膜,将臀大肌翻开,即能显露神经,沿手指将坐骨神经深入其盆腔出口孔,予以扩大。

“梨状肌综合征”如何康复锻炼?

除了通过在医院的治疗,自己也可以做一些康复锻炼

下图是一些锻炼的方法,首先从每组 10 次开始,然后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每天的组数和重复次数。

看完以上内容,相信朋友们应该对“梨状肌综合征”这个疾病有了初步了解。如果出现了下肢放射痛,除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外,还需要考虑是不是得了这个病。

我是骨科张亮医生,关注我,跟我一起谈“骨”论“筋”!

原标题:《“下肢放射痛”就是腰椎间盘突出吗?这种常见疾病您需要了解一下》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