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运动学》教学大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脊柱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方式 《人体运动学》教学大纲

《人体运动学》教学大纲

2024-07-16 05: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人体运动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BJ2006001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3学分,总学时51,理论39,实验(见习)12

 

一、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人体运动学课程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该课程主要指人体的功能解剖学、生物力学和部分运动生物力学。功能解剖学主要是研究运动器官的结构如何适应其生理功能的学科,生物力学则研究生物体机械运动的规律以及力与生物体的运动、生理、病理之间的关系的学科,运动生物力学则是研究运动中人体和器械运动力学规律的学科。它是我国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康复治疗学、康复医学专业以及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或必修课程

 

二、课程目标

1.建立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人体运动学的基本知识:运动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骨骼肌肉尤其是关节的功能解剖,包括关节组成、类型,关节周围肌肉韧带分布特点;各大关节的运动学特征;运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和评定。熟悉运动功能的评定和运动处方的制定;了解与运动相关的神经控制,姿势调节等知识。为继续学习运动疗法学、作业疗法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处方原理等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能力目标。

在授课时培养学生逐步提高学生在康复治疗操作中的运动康复的能力、运用运动学术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指导运动实践、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建立态度目标。

对学习对运动的本质以及相关知识的掌握,充分理解运动在维持人体健康和疾病康复中的作用,一方面从自身树立一个科学运动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应用所学指导他人科学的锻炼和积极的康复。

 

 

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第一章 总论

【目的要求】

1. 掌握:人体运动的分类;肢体的转动运动;力矩、力偶、力的平移定理、稳定角、平衡角、稳定系数的概念;恢复力矩、倾倒力矩的概念;保持人体平衡的条件;应力和应变;弹性模量;黏弹性材料的三大特点;人体解剖参考面;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杠杆原理和关节活动顺序性原理

2. 熟悉:制动与卧床对集体的影响;心理活动对人体生理运动的影响;相关力学知识;人体的基本运动形式;能量代谢的测量方法;一些运动功能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和基本概念;步态分析的生物力学参数和步态测试方法

3. 了解:人体运动的分类以及其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体内的压力平衡;杠杆原理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能量代谢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内容】

(一)人体运动学基础与概念

     1.人体运动的基本形式、规律及其生理意义

     2.制动与卧床对机体的影响

     3.心理活动对人体生理运动的影响

运动学基础

     1.运动学基本概念

     2.运动学描写的基本知识 

动力学基础

     1.经典力学基础

     2.转动力学

静力学平衡

     1.系统与结构平

     2.重心的定义及确定方法

     3.压力平衡

生物力学基础

     1.材料力学的相关概念

     2.运动生物力学

人体运动的能量代谢

     1.能量代谢测量

     2.运动能量代谢与人体健康

人体运动的效果评价

     1.关节活动范围的评价

     2.肌力的评价

     3.平衡功能评价

     4.步态分析

     5. 心肺功能评价

 

第二章 骨关节系统运动学

    第一节  骨的运动学

【目的要求】

1. 掌握:长骨骨干密质骨的结构及骨的成分;骨的应力、应变、骨的载荷

和变形;骨的功能适应性原则

2.熟悉:骨的代谢;骨的血液供应、淋巴与神经;骨的生物力学特征

3.了解:骨的功能;载荷与骨折的关系及骨折的生物力学原理

【教学内容】

骨的运动学基础

     1.骨的结构、骨的代谢

     2.骨的血管、淋巴与神经

     3.骨的功能 

骨的运动适应性

     1.骨的生物力学特性   

     2.骨的功能适应性

 

    第二节  肌肉的运动学

【目的要求】

1. 掌握:肌原纤维组成、结构和功能特征;肌的功能、运动单位、肌力和

肌耐力的概念;向心运动、离心运动的概念;原动肌和拮抗肌的概念;肌在平衡与协调中的作用;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和多关节肌“被动不足”、牵拉-缩短周期的概念、超量恢复。

    2.熟悉:肌的类型,不同肌的组织化学、功能特性和收缩特点;肌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爆发力的概念、肌耐力的概念;协同动作的概念、姿势协同动作的三种运动模式;多关节肌、单关节肌;牵拉-缩短周期的性质和特点,牵拉-缩短周期中力量和爆发力弹性势能增强的机制;肌运动适应的基本要素、肌的急性适应和慢性适应表现、肌在牵拉—缩短周期运动中的训练适应机制。

3.了解:不同运动项目肌纤维的组成特点;运动单位肌纤维的排列方式;肌张力的概念和肌张力异常的原因;固定肌及中和肌的概念;肌训练的结构基础、肌应力-应变特性、牵拉-缩短周期运动的机械效率;慢性适应对肌底物水平的影响、力量训练引起的肌纤维增大表现、组织过度应变的表现或特征及其与肌劳损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肌肉的运动学基础

     1.肌肉的组成、类型及特性

     2.肌肉的功能及功能状态指标

     3.肌肉训练的结构基础 

(二)肌肉的运动适应性    

     1.急性适应  

     2.慢性适应

 

第三节 关节运动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肩关节的运动类型、范围及运动特征、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功能及主要肌肉的神经支配。

2.熟悉肩关节的组成及功能解剖。

3.了解肩关节的韧带和盂肱节律。

【教学内容】

(一)骨骼学

1.胸骨

2.锁骨

3.肩胛骨

4.肱骨近端

(二)关节学

1.胸锁关节(关节的特征、周围软组织和关节运动学)

2.肩锁关节(关节的特征、周围软组织和关节运动学)

3.肩胛胸壁关节(关节的特征、周围软组织和关节运动学)

4.盂肱关节(关节的特征、周围软组织与其他支持结构、静态稳定和关节运动学)

5.肩关节外展的综合运动学特征:肩肱节律、肩锁与胸锁关节的联动

(三)肩关节周围肌肉与关节的相互作用(主要支配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引发各关节运动的肌群:上抬与下沉肌群、前伸与后缩肌群、上旋与下旋肌群、内旋与外旋肌群以及肩袖在上抬手臂中的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肱桡关节、肱尺关节的运动特征、肘关节的肌肉及神经支配。

2.熟悉:肘关节组成和运动方向、肘关节的内外侧副韧带。

3.了解:三角纤维软骨盘,前臂骨间膜。

【教学内容】

骨骼学 肱骨中远端的解剖结构 尺骨的解剖结构 桡骨的解剖结构 关节学 肘关节(肱尺关节和肱桡关节的特点、周围软组织和肘关节运动学) 骨间膜的结构与功能 前臂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上下尺桡关节的特点、周围软组织和关节运动学) 肘部肌肉与关节的相互作用(主要支配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肘神经和肘屈肌的功能、旋前肌群与旋后肌群的功能)

 

腕关节

【目的要求】

1. 掌握腕关节的功能解剖基础,包括:腕骨、关节组成及活动、肌与肌腱、韧带以及所涉及到的生物力学特征。

2. 熟悉“腕窟窿”、“鼻烟窝”、腕管的结构,熟悉狭窄性腱鞘炎、腕管综合征的病理特征。

3. 熟悉腕部运动学,腕的稳定性组成,腕和手运动的相互影响,腕部动力学。

【教学内容】

解剖学基础 骨(“大小头状沟、舟月三角豆”、尺骨头、桡骨茎突) 韧带(掌侧韧带、背侧韧带、内在骨间韧带、屈肌支持带) “腕窟窿”    关节 桡腕关节 腕骨间关节 腕掌关节 肌肉和神经支配 屈腕关节、伸腕关节、内收腕关节、外展腕关节的肌肉及神经支配 狭窄性腱鞘炎、腕管综合征、“鼻烟窝”综合征 运动学特征 腕关节的运动方向及范围 腕掌关节的运动(拇指腕掌关节) 腕关节的稳定性 腕与手的相互影响

 

手指关节

【目的要求】

1.掌握手指关节的功能解剖基础,包括:骨、关节组成及活动、肌与肌腱、韧带以及所涉及到的生物力学特征。

2.熟悉指屈肌腱鞘滑车系统、手部神经支配、手部各关节的活动范围、手的稳定性和控制及适于抓握功能的模式。

【教学内容】

解剖学基础 骨(掌骨、指骨) 指屈肌腱鞘滑车系统 关节 掌指关节 指骨间关节 肌肉和神经支配 浅层结构、深层结构 外在肌和固有肌的组成及作用 手部的神经分布 运动学特征 手指关节的运动方向及范围 手指关节的稳定性和控制 适于抓握的模式 精细握与有力握的特征

 

脊柱运动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脊柱功能单位的概念、脊柱的功能,椎间盘的功能,腰椎柱的概念、腰椎生物力学特点。

2.熟悉脊柱节段运动,脊柱韧带功能,脊柱稳定系统组成和脊柱的不稳定性的主要表现,上颈椎的结构和运动特点,姿势对腰椎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3.了解脊柱的结构和生物力学特征;了解颈椎、颈部韧带和颈部肌肉的运动功能作用;了解胸椎骨性结构和胸廓的运动特点。

【教学内容】

概述 脊柱结构特征与生理功能(4个生理弯曲,脊柱的四大功能:保护功能、承载功能、运动功能、全身运动协调功能) 脊柱功能单位 脊柱节段运动 脊柱韧带(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横突间韧带、黄韧带等) 脊柱的肌肉(整体性稳定肌、局部性稳定肌) 颈椎 解剖学基础 运动学特征 颈部运动障碍 胸椎 解剖学基础 运动学特征 腰椎 解剖学基础 运动学特征 腰椎生物力学 姿势与腰椎运动 体位对腰椎运动功能的影响 姿势与椎间盘力学 姿势与椎间盘的营养 姿势与脊神经根 姿势与肌肉活动 侧屈姿势 姿势评定

 

髋与骨盆

【目的要求】

1. 掌握髋关节的运动方向、范围及运动特征、髋关节周围肌肉的功能及不同体位下髋肌的作用。

2. 熟悉髋关节的组成及功能解剖、髋关节的轴。

3. 了解髋关节的骨与韧带。

【教学内容】

解剖学基础 骨(髋臼、股骨头、大转子、小转子) 韧带(髂股韧带、耻骨韧带、坐骨韧带、股骨头韧带) 髋关节的滑膜和滑膜囊 髋关节的关节囊 关节 骶髂关节 耻骨联合 尾骨联结 髋关节(髋关节的运动轴、股骨解剖轴和机械轴、限制髋关节运动幅度的因素) 肌肉和神经支配

    后群肌、前群肌、外侧肌群、内侧肌群及髋肌作用及神经支配

运动学特征 骶髂关节的运动 髋关节的运动(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环转、附加运动、行走时髋关节的运动范围) 骨盆的平衡(骨盆的倾斜度及临床评估)

 

【目的要求】

1.掌握:胫股关节、髌股关节的运动特征、膝关节的肌、膝的对线和畸形。

2.熟悉:膝关节组成和运动方向、膝关节的半月板、膝关节的韧带。

3.了解:骨的特征、膝关节囊和滑囊。

【教学内容】

解剖学基础 骨(髌骨、股骨内、外侧踝、胫骨内、外侧踝) 韧带(髌韧带、腓侧副韧带、胫侧副韧带、腘斜韧带、膝交叉韧带) 膝关节的半月板 关节囊和滑囊 关节 胫股关节的组成 髌股关节的组成 肌肉和神经支配

伸膝肌、屈膝肌、旋肌膝部双关节肌的运动组合

运动学特征 膝关节的轴(力学轴、解剖轴) 膝关节的运动方向及范围(屈伸运动、旋转运动、内收外展运动、前后平移) 胫股关节的运动 髌股关节的运动 膝的对线和畸形

 

【目的要求】

掌握:踝关节的组成结构、运动方式、运动范围及其运动轴特征。 熟悉:肘关节的主要韧带、运动肌群及重要肌腱和筋膜;踝关节的稳定性机制及踝关节的负荷。 了解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

【教学内容】

解剖学基础 骨与韧带 肌肉、肌腱与神经支配 踝关节的运动学特征 踝关节的运动 换关节的负荷与平衡 踝关节的稳定性机制 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

 

足和足弓

【目的要求】

1. 掌握踝关节、足部关节的组成结构;掌握踝足部主要关节的运动方式、运动范围及其运动轴特征;掌握足弓的组成、分类与功能。

2. 熟悉踝、足关节的主要韧带、运动肌肌群及重要肌腱和筋膜;熟悉踝关节的稳定性机制及踝关节的负荷。

3.了解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

【教学内容】

解剖学基础 骨与韧带 足部关节 足部肌肉和神经支配 运动学特征 距跟关节的运动 跗横关节的运动 跖趾关节的运动 足弓 足弓的分类 足弓的维持 足弓的功能

 

第三章 运动与心肺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

(1)运动降压的作用与特点。

(2)慢性冠心病的运动处方,运动反应与适应。

2.熟悉:运动频率与血压的关系;运动降低血脂预防冠心病的作用。

3.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运动训练方法。

【教学内容】

运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呼吸系统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有氧、无氧运动 耐力运动处方 心肺功能评定学基础 运动试验 肺通气功能评定 最大摄氧量评定 乳酸阈评定 心肺功能异常与运动 高血压与运动 冠心病与运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运动

 

第四章 运动控制与步态

【目的要求】

掌握:运动控制的概念及行走运动控制中步态的时空关系;行走过程中的关节运动学及肌运动学 熟悉:与运动相关的神经系统结构与反射 了解:运动控制的调节

【教学内容】

(一)与运动相关的神经系统结构与反射

1.大脑皮质的主要运动区的支配特点

2.运动传导通路(椎体系及椎体外系)

3.反射

(1)脊髓水平的反射

(2)脑桥、延脑水平的反射

(3)中脑水平的反射

(4)大脑水平的反射

(二)运动控制的调节

运动控制的调节 影响运动控制的因素

(三)运动控制与步态

1.姿势控制

2.上肢控制

3.行走运动控制

步态分析的时空参数 身体重心的转移与控制 关节运动学 肌运动学 步态控制机制 步态异常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领域较多,涵盖了多学科知识,不仅涉及到基础医学知识如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还涉及到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力量、耐力、柔韧等)、运动功能障碍及代偿运动、运动人体科学和临床康复医学等相关理论知识。重点在于掌握运动系统的解剖、生理、生化和生物力学的相关知识,以及心肺功能在运动中的变化。难点在于将过往所学的生理生化解剖知识与运动环节相结合。从而能够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来知道我们的运动康复实践。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目前主要的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课堂多媒体讲授为主,辅助以部分教学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动手能力。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学理念不断更新,逐渐过渡到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普通一员,融人到学生学习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课堂教学环境,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教师应成为深刻理解学生的观点、想法和情感特征的知音,与学生共同探索新知;形成“师生互动、情知互动”的教学模式。

六、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章节

内容

学时分配

第一章 

总论

1、人体运动学基础与概念

2、运动学基础

3、动力学基础

4、静力学平衡

5、生物力学基础

6、人体运动的能量代谢

7、人体运动的效果评价

 

 

6学时

 

第二章 

骨骼肌肉

系统运动学

1、骨的运动学

2、肌肉运动学

3、关节运动学

3学时

3学时

16学时

第三章

运动与心肺功能

1、运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2、心肺功能评定基础

3、心肺功能异常与运动

3学时

2学时

2学时

第四章

运动控制与步态

1、与运动相关的神经系统结构与反射

2、运动控制的调节

3、运动控制

2学时

1学时

1学时

实验课学时分配

内容

学时分配

1、    运动处方的制定与运用

4学时

2、    关节功能评定

4学时

3、    心肺功能评定

4学时

七、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及评价方法

1.考核方式:闭卷

2.考试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包括课堂提问)、实验报告20%、考试成绩60%

3、评价方式:通过课堂提问初步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网络建立学习交流群,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学习情况。并通过实验课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逐步建立试题库,期终考核学习情况。

八、教材与参考资料(居中,宋体加粗小四号字)

1.教材:《人体运动学》 主编:黄晓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参考资料:

(1)、书籍:《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实用运动医学》、《人体运动学》习题集

            ( 2)、期刊:《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