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真到美,胡歌最想做的节目也太敢拍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胡歌拍过的杂志 由真到美,胡歌最想做的节目也太敢拍了

由真到美,胡歌最想做的节目也太敢拍了

2024-07-02 01: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有时候最能打动人心、让观众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多么复杂曲折的故事,而是原汁原味、未经雕琢的生活,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生活。

从敬畏到共生,

人与野生动物如何共存

在《一路前行》节目最新一期,胡歌一行来到青海玉树昂赛乡,在当地牧民仁青央忠家里,他看到墙上一幅照片,便随口问起了照片背后的故事,这是一张雪豹的特写。

胡歌向当地牧民问起雪豹特写照片背后的故事。(图/《一路前行》)

雪豹是高原的顶级物种,毛色灰白,夹杂黑色斑点,和岩石的颜色接近,它们生活在高山裸岩、草原和灌丛中,极少被人看见。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仁青央忠距离它已经不远,她见过这只雪豹,事实上她们对彼此的踪迹已经无比熟悉了,四目相对的时候,她按下了快门。

和不同的野生动物偶遇,这是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一张照片和几句平实的对话便折射了牧民生活,以及一个关键的主题——共生,在牧民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人与野生动物共生的可能性。

人与野生动物共生,是当地牧民的常态。(图/《一路前行》)

就在不久前,东尕云塔在家门口不远处,录下了棕熊啃食一只山羊的视频画面,当时他并不感到害怕,东尕云塔知道,每年冬季棕熊和野狼会在牧民定居点寻觅食物,三江源区内,与野生动物共同生存的数千年来,人们已逐渐总结各种动物的习性。

之所以能够做到共生,还在于人的作用和努力,为了更好地实现人与野生动物的共生,在当地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里,随处可见普及防范棕熊等野生动物的知识,并设立警示牌,引导当地牧民远离野生动物栖息地放牧或活动。同时,还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预防喷剂、高频噪音器等设备和防范棕熊的经验。

胡歌和陈龙看到棕熊在啃食一只山羊的视频画面。(图/《一路前行》)

在这档节目里,“共生”这个庞大深刻的话题并没有经由繁琐的讨论或知识输出来进行呈现,而是放在了牧民们最平常不过的真实生活里。

此外,细节是表达生活最常见也是最具感染力的一种方式。常常有这样的情境:当你看过一个节目很长时间以后,具体内容是什么很可能早已记不清了,但是片中精彩生动的细节却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让你永远记忆犹新。

在《一路前行》第三期里,有一幕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当天牧民东尕云塔和女儿仁青央忠,带着胡歌等人体验了采晒牛粪、挤牛奶等日常活动,在胡歌铲完牛粪之后,当他看到牧民是徒手将牛粪捧起铺晒在草地上时,便和陈龙一起加入其中。在那一刻,观看的人几乎忘记了这是明星胡歌,而只看见了一个普通人胡歌。

胡歌跟随牧民徒手将牛粪捧起铺晒在草地上,陈龙一起加入其中。(图/《一路前行》)

还有一个细节是,当牧民东尕云塔被问及牛被雪豹吃了会否心疼时,他坦言不会,因为雪豹是自然生态链中的一环,它们的存在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虽然雪豹吃掉了他的牛,但对于整个生态环境来说,这只是大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牧民的接纳和豁达,正是对于共生最好的阐释。

这一态度也让#为什么牧民的牛被雪豹吃了不心疼#很快就上了热搜,网友们的讨论甚至超出了环保和公益的话题,而想到了人生,比如“我们也应该学会接受生活中的失去,因为这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成长的过程”。

当牧民东尕云塔被问及牛被雪豹吃了会否心疼时,他坦言不会。(图/《一路前行》)

正因为这些细节在节目中表现出触动心灵的巨大魅力,使生活原本所具有的力量更加集中、更加浓烈。观众们通过节目中的一个小小细节,能够洞察、理解、认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增强了真实性和生动性。

“生态保护”

这个话题离每个人都不远

事实上,如今的观众除了在一众节目中获得娱乐外,还希望有更多的收获。大部分观众不会拒绝思想,只会拒绝过去思想传播的外壳——“说教者”的面孔。所以,好的纪实片不当“说教者”。而是尽可能以平等、朴素、诚恳的思辨替代说教,用事实说话。

《一路前行》团队。(图/微博@东方卫视一路前行)

比如有一幕,在几人一起干活的菜园里,胡歌和牧民东尕云塔就未来牧民生活的传承、人和环境的关系有过一场简短的对话,胡歌说他能想到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可能会有对动植物感兴趣的外来的人,来到这里,守护这里;第二个方向是这里的人都去了别的地方,然后将这片土地还给动物,成为一个原生态的自然。

他问东尕云塔如何看待这两种结果,东尕云塔认为,应该选择将环境保护好,养好家畜,给游客提供牛奶、酥油,不然人感受不到牧民生活的魂,草地也不会长成这样,那些没有人居住的地方,看不到那么高的草,在这个环境中,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胡歌和牧民东尕云塔谈论人和环境的关系。(图/《一路前行》)

类似的探讨也曾出现在第二期,发生在胡歌和刘涛之间,当时两人就“要不要带走在野外用过的厕纸?”进行了一番争论。节目播出不久,这段被称为“内娱史上最炸裂的6分32秒谈话”冲上热搜。胡歌认为应该带走,甚至还带着刘涛亲身实践了这一想法的“可行性”;刘涛则是站在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出发,认为做公益是一个循序渐进、慢慢引导的过程,而不是加大难度,或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我们可以寻找到一个更优解。

刘涛认为做公益是一个循序渐进、慢慢引导的过程。(图/《一路前行》)

两位名人的“手纸辩论”迅速走红网络,也让更多人加入了这一话题的讨论。在这场讨论中,网友并非要选出一个最终方案,但这次辩论却直面了一个问题——野外的垃圾究竟要怎么处理?而在此之前,我们也许很少关注,甚至不曾想过如果自己身处野外,该如何安放厕纸这件事?或者认为“生态保护”这个话题离我们很遥远?这场辩论因为名人的加持火爆“出圈”,也让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这些讨论的热度证实了,好的纪实片不能满足于只在屏幕上描摹生活的表象,要善于从生活的表象中有所思考和提炼,思辨是一档纪实节目文化内涵和生命力的体现。只有这样,才能给观众们启迪。

哪怕只有一个人看到,

也是有意义的

《一路前行》的编导们在形式的创新上有不少的努力。可以看到,传统真人秀里的“任务”模式并没有出现在这档节目中,取而代之的是“行动”。二者的区别在哪里?任务是被动的、跟随的;而行动是主动的、自发的、具有内驱力的。在这档节目里,没有“专家”,没有“明星”,有的只是一名名“环保”的普通行动者。

节目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环保”的行动者。(图/微博@东方卫视一路前行)

如果说形式是身体,精神则是灵魂。形式和精神一起构成纪实片的审美价值体现。能让一档节目真正打动人的,不是形式,而是其精神内核。《一路前行》节目的精神内核经由两部分来呈现:一是题材本身,二是创作者所提炼的主题和立意,从题材本身来说,《一路前行》聚焦的是环保公益,这一路,本就是从善出发,由善而美。此外,作品的精神内核要求创作者用初心去讲述人和事物,对于创作者而言,也就是做这件事的初衷。

起初,胡歌、刘涛和陈龙三人找到SMG东方卫视与纪录片中心,但是制作团队并未操之过急,而是认真关切这个初心的源头:“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这是我们想每个人先沟通沟通,胡歌、刘涛、陈龙想做一档电视节目,为什么会做这件事情?”而在了解过程之中,总导演秦博对三人说,“感谢坦诚相待”,让他得以真实确认。

胡歌、刘涛和陈龙。(图/微博@东方卫视一路前行)

他们开始做大量调研,两个月的时间,整理了上百个选题;充分调动SMG资源,整合全国公益事业上的代表人物。秦博团队把一个程序的“内部讨论会”做成了一个特别的“专业座谈会”:连续三天,邀请了包括公益保护学者、公益协会成员、公益纪录片导演等等整整一个公益生态中的全谱系人,以演讲的形式刺激大家真实认知,真正意义上完成了策划会需要的头脑风暴。这个安排,亦是在践行节目的立意——了解才会关心,关心才会行动,行动就有希望——中的第一句话,在出发前、在行动前,先去了解、先去关心。

他们最希望的是,借助于这些镜头媒介,让每一名普通的观众,也能够先从了解开始。这是节目真正的立意,这些节目中的参与者们,是一个通道、一扇窗户、一颗种子,它们正试图通向更广大的世界,那个世界就是真实生活中的每个人,《一路前行》想要链接的不是观众对于这档节目本身的注意力,而是经由节目,让更多人对公益有所关注和了解。

《一路前行》节目的环保公益行动被新闻报道。(图/微博@东方卫视一路前行)

一旦有所意识,也许就是行动的开始。这颗环保的种子,也许就会生根发芽。而一路前行的同行者们也可能越来越多,从一个人到两个人,从两个人到三个人,从三个人到四个人,从四个人到一群人,从一群人到所有人。而哪怕只有一个人看到,这件事也是有意义的。

于是,为了能让观众更了解,节目组用了整整一期的篇幅讲述做这件事的初衷,这在其他的节目中相当少见,足以看出这一群创作者们对于节目立意的重视。这也成就了《一路前行》的精神内核。

这一精神内核无疑是美的。德国电影理论家克劳斯·克莱梅尔曾说:“纪录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美学的质量。”一部好的纪实片,仅有真实还不够,创作者们必须从这些真实中提炼出美,在《一路前行》里,如果说呈现公益之“真”是基础,那么传递公益之“美”则是最终的归属。

作者:轻燃

校对:杨潮

排版:鹿子芮

封面:《一路前行》

原标题:《由真到美,胡歌最想做的节目也太敢拍了》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