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胃炎到胃癌,需要多久?提醒:出现4个症状,建议做一次胃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胃炎的早期症状和前兆 从胃炎到胃癌,需要多久?提醒:出现4个症状,建议做一次胃镜

从胃炎到胃癌,需要多久?提醒:出现4个症状,建议做一次胃镜

2023-08-14 20: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前几年,由于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小美经常忘记吃饭导致胃痛和反酸。去年体检时,她被诊断出患有慢性胃炎,但她并未重视这个常见的疾病。然而,最近小美突然消瘦了很多,胃痛持续了两周多,伴有恶心呕吐和呕血症状。家人立即带她去医院检查,结果确诊为胃癌,需要尽快手术。

面对这个诊断结果,小美感到十分害怕。她想知道为什么一个简单的胃炎会发展成胃癌。从健康的胃到慢性胃炎,再到不可逆转的胃癌,这其中经历了什么过程?

从胃炎到胃癌仅仅4步,时间数年到数十年不等

胃黏膜是胃内的一层薄膜,主要分泌胃酸、胃黏液和胃蛋白酶原,起到消化、吸收、杀菌和保护胃部的作用。一旦胃黏膜受损,各种胃病就会接踵而至。

从胃炎到胃癌通常需要经历四个步骤: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早期胃癌。这个过程通常是漫长的,从数年到数十年不等。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胃黏膜表层发生慢性炎症,胃镜检查时可以观察到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出血。当炎症波及整个胃黏膜,并伴有胃腺体萎缩时,就发展成了萎缩性胃炎。

随着萎缩性胃炎的加重,正常的胃黏膜受到慢性炎症的损害,部分胃黏膜上皮细胞会转变成肠型腺上皮细胞,这种胃黏膜的不正常变异被称为肠上皮化生。当肠上皮化生发生时,胃黏膜细胞的保护黏液分泌功能会丧失。

由于肠上皮化生的变异是不受控制的,很容易出现分化不良的情况。这时,胃黏膜上皮和腺体细胞会发生异型增生。异型增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从轻度发展到中度,也可以保持不变或逆转。当发展到重度异型增生时,可能就会进一步发展成早期胃癌。

总的来说,胃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源于胃黏膜的受损。如果早期不予以重视和修复,就会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胃癌有哪些症状表现?

每年约有48万人在我国被诊断出患有胃癌,令人担忧的是,其中仅有20%的病例是在早期被发现的。大多数患者往往在进展期才察觉到疾病的存在,导致整体的五年生存率不足50%。因此,尽早发现胃癌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胃癌可能的早期症状,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1、反酸和烧心:当胃酸逆流到食管时,会腐蚀食管黏膜,引发反酸症状。烧心的感觉通常出现在胸骨下方,就像有一团火在燃烧。

2、疼痛性质改变:患有胃病的人可能会经常出现腹痛的症状,但疼痛的频率和感觉通常是有规律性的。如果你发现最近的疼痛规律发生了改变,或者痛感不同于以往,应该引起警惕。

3、体重下降:当体内存在癌细胞时,它们会与正常细胞竞争营养,导致体重在短时间内下降。如果在短期内没有进行减重措施的情况下,体重下降超过10%,就应该警惕是否是癌症的征兆。

4、黑便:在没有摄入会导致粪便变黑的食物时,出现异常的黑便可能是胃病发生癌变的征兆,需要引起警惕。

胃癌发生的确有一定的"青睐人群",包括45岁以上的年龄群体、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家族中有胃癌病史者、个人有胃炎、胃溃疡或胃息肉病史以及长期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等。

如何提早发现胃癌呢?

要有效降低胃癌的风险,重视胃镜检查是至关重要的。胃镜检查被认为是最经济、可靠的胃癌筛查方式之一。

通过胃镜检查,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胃粘膜的变化,发现炎症、溃疡、息肉、肿瘤等异常情况。此外,胃镜检查还可以检查口腔、咽喉、食道和十二指肠的健康状况。许多人担心胃镜检查会非常不舒服,但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只会引起轻度的不适感。而且一次胃镜检查的费用仅为几百元,与癌症筛查相比,其性价比非常高。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邻国日本和韩国也是胃癌高发国家。日本的拉面和韩国的泡菜都是含盐量很高的食物。然而,这两个国家的早期胃癌诊治率非常高,死亡率相对较低。这主要归功于胃镜检查在这些国家的普及程度以及国民对早期筛查的强烈意识。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胃镜检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患胃癌的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