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引领 “戊”必防治丨戊型肝炎预防和诊疗进展论坛暨《中华肝脏病杂志》2023年5期重点号组稿会圆满落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肝炎如何饮食护理 共识引领 “戊”必防治丨戊型肝炎预防和诊疗进展论坛暨《中华肝脏病杂志》2023年5期重点号组稿会圆满落幕

共识引领 “戊”必防治丨戊型肝炎预防和诊疗进展论坛暨《中华肝脏病杂志》2023年5期重点号组稿会圆满落幕

2023-12-24 01: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的急性病毒性肝炎。免疫抑制患者感染HEV后,可进展为慢性戊型肝炎,甚至肝硬化。目前HEV已成为全球成人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

2023年4月21日,为了助力实现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部针对广大临床医生关注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问题,组织开展了“戊型肝炎预防和诊疗进展”论坛暨2023年5期重点号组稿会。会议以线下、线上结合的形式召开。权威专家针对戊型肝炎的预防和诊疗进展等相关专题展开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让与会者获益匪浅。

大会特邀请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院士担任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南月敏教授致开幕辞。南教授表示,2022年《戊型肝炎防治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的发布填补了我国戊型肝炎防治指南的空白,共识在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预防、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均给出了新的理念并提出了指导性建议,使临床医生有了更清晰的诊疗参考意见。另外,在预防方面,由夏宁邵教授带领团队研发成功的、全球唯一证实有效的戊型肝炎疫苗,也让我们对加强戊型肝炎的防控充满信心。相信通过本次会议,我们对戊型肝炎疾病的特征及其整体防治的认知将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为戊型肝炎防治工作提供新的动力,使患者更大程度地获益。

庄辉院士主持大会开幕式

南月敏教授为大会开幕式致辞

开幕式后,戊型肝炎预防和诊疗进展论坛正式开始。庄辉院士、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夏宁邵教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王麟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尹鑫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周乙华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赵景民教授分别从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病原学、诊断、治疗、预防等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北京大学医学部李杰教授、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富珍研究员、北京市疾控中心免疫预防所吴疆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丁强教授、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王晓忠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谢雯教授、南月敏教授分别担任会议主持。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索罗丹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捷教授担任点评嘉宾。

(从左到右)李杰教授、王富珍研究员、吴疆教授、丁强教授、王晓忠教授、谢雯教授、南月敏教授、索罗丹教授、卢捷教授

庄辉院士

慢性戊型肝炎研究进展

论坛伊始,庄辉院士就从全局角度提纲挈领地介绍了慢性戊型肝炎的研究进展和诊治。庄院士指出,慢性戊型肝炎是指患者的血液或粪便中HEV RNA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主要由HEV基因3型和4型引起(图1)。病毒主要经摄入污染的动物肉类或内脏、水产品及污染的水、或血制品传播。患者临床表现多为无症状或轻度症状,肝外表现患者 (有肝病或无肝病) 也可能发生慢性HEV感染。目前,慢性戊型肝炎多发生于免疫抑制(器官移植、血液肿瘤、化疗或放疗)或免疫障碍(HIV感染等)患者,其中实体器官移植患者发生慢性HEV感染较血液肿瘤患者更常见。

图1. 至今已报告的慢性HEV感染基因型与亚型

关于治疗,共识推荐:慢性戊型肝炎可减少或调整免疫抑制剂治疗剂量 (以不发生排斥反应为准),或用利巴韦林600 mg/d单药治疗3个月;如利巴韦林停药后复发,可再用利巴韦林单药治疗6个月。

夏宁邵教授

戊型肝炎疫苗预防

共识推荐,HEV感染的高危人群 (畜牧养殖者、疫区旅行者、餐饮业人员、集体生活人群等) 以及感染后病情可能较重的人群(慢性肝病患者、育龄期妇女、老年人等)应接种HEV疫苗,并强调重组戊型肝炎疫苗能有效预防戊型肝炎,且预防效果持久。作为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埃希菌)研发的领军人,夏宁邵教授回顾了疫苗研究的艰辛历程(图2),并重点介绍了疫苗自2011年正式获批上市后长期的有效性及跨型保护的数据。研究显示,相比于天然感染,HEV疫苗能够诱发更多高效的中和抗体。HEV疫苗在孕妇、65岁以上老年人以及乙肝携带者等人群中均具有良好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图2. 戊型肝炎系列研究25年:1998年-2023年

王麟教授

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进展

戊型肝炎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但病情更重,危害更大。针对我国2005-2022年全国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报告发病数的流行病学报告显示,全国甲型肝炎报告发病数已显著下降,然而戊型肝炎的报告发病数总体来看反而升高(图3)。目前,得益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各地卫生条件的改善,由HEV-1引起的戊型肝炎暴发性疫情愈发罕见,逐渐过渡为以HEV-4引起的散发性疫情为主导的流行病学模式。王麟教授指出,戊型肝炎的防治工作依旧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更加明晰地了解其流行情况,为未来工作的开展提供助力。

图3. 2005-2022年全国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报告发病数

不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我国,戊型肝炎的流行情况仍需密切关注和监测,尤其是孕妇感染HEV可能出现暴发性肝炎、流产和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并可发生垂直传播。特别是HEV-1感染,可孕妇病死率高达20%。因此,预防性疫苗接种也需要进一步宣传和普及。由于戊型肝炎疫苗的保护效果较长,建议育龄妇女在怀孕前接种戊型肝炎疫苗,预防孕期感染HEV。

尹鑫教授

戊型肝炎病原学研究进展

自从1983年首次发现HEV以来,学者们对HEV的病毒学研究在基因水平得到完全的诠释。基因序列分析揭示,HEV基因具有很大的异性,但主要编码4种蛋白与HEV复制和致病性有关,其中ORF1蛋白是病毒复制必需元件;衣壳蛋白(ORF2C)介导病毒粒子组装;游离抗原(ORF2S)具有与衣壳蛋白类似抗原表位,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ORF3蛋白为病毒编码的最小蛋白,为磷酸化、棕榈酰化修饰蛋白,是抗病毒药物的重要研发靶点。

会上,尹鑫教授从病原学角度分享了戊型肝炎防控的重点。他指出,考虑到HEV宿主谱和病毒跨种传播机制(图6),应做到人病兽防、关口前移,从源头切断病毒传播,研发兽用戊型肝炎疫苗和诊断试剂,并加强高危人群监测及其疫苗免疫接种。

图4. 戊型肝炎病毒是重要的人畜共患性病原体

周乙华教授

戊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对于戊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共识推荐对出现原因不明ALT异常和(或)有肝炎临床症状的患者,应检测抗-HEV IgM和抗-HEV IgG;对免疫抑制患者,还应检测HEV RNA或抗原。对此,周乙华教授指出,尽管确诊戊型肝炎需要病原学指标,但不是机械地根据这些指标诊断。应根据有无肝炎表现和(或)肝功能异常,结合检测的时间点进行分析,必要时1-2周后重复检测。

周乙华教授强调,有急性肝炎症状和(或)肝功能异常者,应尽早同时检测抗-HEV IgM和IgG,避免检测单项抗-HEV IgM,单项检测不能用于诊断,因抗-HEV IgM易出现假阳性;有临床表现者,抗-HEV IgM和IgG均阳性,并排除甲型、乙型和丙型肝炎,可初步诊断,有条件者可检测HEV RNA和(或)HEV 抗原,任一阳性或双阳性,可确诊为戊型肝炎,但如果HEV RNA和(或)HEV 抗原阴性,不能排除为戊型肝炎,因约20%-30%戊型肝炎患者在发病时体内HEV已基本被清除。

赵景民教授

HEV感染的临床表型、病理特征及治疗进展

戊型肝炎病理学类型和病变程度呈多样化表现,包括急性普通型肝炎、急性淤胆型肝炎、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病理学改变。赵景民教授从实践病例和最新研究数据出发,介绍了各类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进展。他指出,急性HEV感染多呈自限性病毒性肝炎表现,其临床表型可呈多样性,不典型性及肝内外表现的复杂性。HEV感染相关的肝内外疾病表现有其相对临床特征,对慢性HEV感染或有肝外临床表现者,有必要强调行血清抗体检测的同时,加强血清、脑脊液等体液中HEV RNA检测。

在HEV抗病毒治疗领域,除利巴韦林、聚乙二醇干扰素α药物外,某些小分子化合物如索非布韦联合利巴韦林优于单用利巴韦林的抗病毒疗效,但也有不同报道,仍须进一步研究证实。

写在最后——消除病毒性肝炎,我们要加快脚步

正如《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彭智博士所说,打造“三位一体”的期刊方阵,全方位报道肝病领域基础、临床的重要成果及做好大众科普工作,依靠的是领域内每一位学者的孜孜不倦、深入探索,提高学术影响力,引领学科发展,服务广大群众,这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肝病领域每一位临床工作者每日践行之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