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系统”区段理论与实验教学大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肘关节结构特点和功能 “运动系统”区段理论与实验教学大纲

“运动系统”区段理论与实验教学大纲

2024-04-04 23: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运动系统”区段教学大纲

中文名称:运动系统

英文名称:Locomotor system

学    时:49=11/28/10(总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PBL学时)  

适用对象:侯宗濂医学实验班

相关学科: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柏树令,应大君.系统人体解剖学 [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ISBN:9787117068567

2.RICHARD LD.GRAY’S Anatomy for Students [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3.姚泰.生理学 [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ISBN:7-117-06859/R·6860

4.ARTHUR CG,JOHN EH.Text 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M].11th edition.Philadelphia: Elsevier Inc.2005,ISBN:0-7216-0240-1

一、区段性质、目的任务

性质:医学基础课。

目的任务:通过理论讲课、标本观察和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以形态与功能相关、局部与整体统一,以及进化发展的观点来理解人体的构造;掌握人体骨、关节、骨骼肌的形态结构,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机制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理解骨骼肌收缩的形态学基础和与收缩功能之间的关系。通过本区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形态及机能学基础。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医学术语,掌握适量的常用医学英语词汇,为阅读外文专业书刊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人体运动系统中骨、关节、骨骼肌的正常形态结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掌握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横纹肌收缩的分子机制,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偶联。

三、教学内容要求:

第一章  骨学(人体解剖学)

第一节 骨学总论

1.骨的分类和构造。*

2.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3.骨的表面形态。

4.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的一般配布。

5.骨的生长发育和可塑性。

第二节 中轴骨骼

1.躯干骨的组成及其功能。*

2.椎骨的一般形态;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第七颈椎、胸、腰椎棘突及骶骨的形态特点。*

3.脊柱的组成、分部和功能。*

4.胸骨的形态结构与分部。*

5.肋骨的一般形态及分部。*  第一肋骨和末二肋骨的形态特征。

6.颅的位置、组成、分部和功能;脑颅与面颅诸骨的名称和位置。*

7.颅底内面三个颅窝的境界及重要结构(包括重要孔、裂)。*

8.颅盖外面与内面观形态结构;颅底外面观形态结构。

9.颞窝、颞下窝和翼腭窝的位置和通连。

10.新生儿颅的特征及其生后变化。

11.眶的构成、形态及其孔裂。*

12.骨性鼻腔的形态、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部位。*

13.中轴骨骼主要骨性标志的位置和意义。

第三节 附肢骨骼

1.四肢骨的组成。*

2.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位置与形态。*

3.腕骨的名称、大致形态及其位置排列。

4.掌骨和指骨的基本形态、位置排列。

5.髋骨、股骨、胫骨、腓骨和髌骨的位置与形态。*

6.跗骨的名称、排列及其基本形态。

7.跖骨和趾骨的基本形态、位置与排列。

8.附肢骨骼主要骨性标志的位置和意义。

第二章  关节学(人体解剖学)

第一节 关节学总论

1.骨连结的分类及功能意义。

2.纤维连结、软骨连结和骨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以及它们的功能。*

4.滑膜关节的分类及运动。*

5.关节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的一般配布。

6.关节稳固性与运动灵活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中轴骨连结

1.椎间盘、前、后纵韧带、黄韧带的位置、结构特点与功能意义。*

2.横突间韧带、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的位置。

3.椎骨关节突关节的基本结构及其在脊柱各部的特征。

4.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的构成和运动。

5.脊柱的连结、整体观和运动。*

6.肋与脊柱、胸骨的连结。

7.骨性胸廓的构成、形态和运动。*

8.骨性胸廓的年龄变化和性别差异。

9.各颅骨之间直接连结的概况。

10.颞下颌关节的构成、特点和运动。*

第三节 附肢骨连结

1.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桡腕关节和踝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2.桡尺骨连结形式。*

3.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骨间关节的构成和运动。

4.胸锁关节及拇指腕掌关节的结构和运动特点。

5.骨盆的构成、分部和形态。*

6.骶髂关节的构成和结构特点。

7.耻骨联合的构成;髋骨与脊柱间连结的韧带;闭孔膜及闭膜管的概念。

8.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的构成和运动。

9.足弓的构成及其功能意义。*

第三章  肌学(人体解剖学)

第一节 肌学总论

1.骨骼肌的形态和构造。*

2.骨骼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肌的命名原则。

3.肌的辅助装置(筋膜、滑膜囊、腱鞘和籽骨)的结构特点与分布。

4.肌的血管和神经。

第二节 头肌

1.头肌的分部。

2.面肌的组成、分布特点和功能。

3.咀嚼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4.咬肌、颞肌起止点。*

5.头面部的肌性标志。

第三节 颈肌

1.颈肌的分层、分群及组成。

2.胸锁乳突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3.舌骨上、下肌群的名称、位置及功能。

4.斜角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5.椎前肌的位置和功能。

第四节 躯干肌

1.躯干肌的分部和分层概况。

2.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肋间内、外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3.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4.膈的位置、形态、结构特点和功能。*

5.腹前外侧群肌的形态结构和起止概况。

6.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位置和作用。*

7.腹后群肌的组成、位置和作用。

8.腹白线,腹直肌鞘,腹股沟三角和腹股沟管的结构特点和临床意义。

9.腹壁各部位的层次。

10.躯干部的主要肌性标志。

第五节 上肢肌

1.上肢肌的分部、分群、位置和名称。

2.三角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3.其他上肢带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4.前臂前群肌的位置、起止概况与作用。*

5.前臂后群肌的名称、位置与作用。

6.手肌的分群、位置与作用。

7.腋窝、三边孔、四边孔、肘窝和腕管的位置与组成境界。

8.上肢的主要肌性标志的位置。

第六节 下肢肌

1.下肢肌的分部、分群、分层和排列概况。

2.臀大肌、髂腰肌、股四头肌、缝匠肌、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3.长收肌、大收肌、半腱肌、半膜肌、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踇长伸肌、腓骨长、短肌的位置和作用。*

4.小腿后群深层各肌的位置与作用。

5.足背和足底肌的分群、位置与作用。

6.股三角、收肌管和腘窝的位置、境界和内容。

7.下肢的主要肌性标志的位置。

第四章  骨、关节的影像学基础(人体解剖学)

1.四肢、脊柱各部的横断层解剖及正常X线、CT表现。

2.骨、关节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第五章  周围神经系统(人体解剖学)

第一节 神经系统总论

1.神经系统的区分。*

2. 神经系统的构成。

3. 神经纤维的概念。

4. 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第二节 脊神经

1.脊神经的组成、区分、纤维成份和分支、分布概况。*

2.颈丛的组成、位置、分支概况,皮支的浅出部位及分布概况。*

3.膈神经的组成、行径和分布。*

4.臂丛的组成和位置;臂丛主要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起始、行径和分布。*

5.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损伤后运动及感觉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

6.肩胛上神经、肩胛下神经、肩胛背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的分布概况。

7.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的行径、分布概况。

8.胸、腹壁皮神经分布的特点。

9.腰丛的组成和位置。*

10.股神经、闭孔神经的行径及分布。*

11.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的行径及分布概况。

12.骶丛的组成和位置。*

13.坐骨神经的起始、行径及分支,胫神经的行径、分支、分布及所支配的肌群。腓总神经的行径、位置及临床意义;腓浅、腓深神经的皮支分布区及所支配的肌群。*

14.胫神经、腓总神经损伤后运动及感觉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

15.阴部神经的行径、主要分支和分布。*

16.臀上、下神经、股后皮神经的位置和分布。

第三节 脑神经

1.脑神经的名称、顺序、纤维成分和性质分部。*

2.脑神经进、出颅和连脑的位置。

3.嗅神经的性质、功能与分布。

4.视神经的性质、行径和功能。*

5.前庭蜗神经的性质、行径和功能。*

6.动眼神经的纤维成份、行径、支配的眼球外肌及副交感纤维的分布与功能。*

7.滑车神经、展神经的纤维成分、行径及分布。*

8.三叉神经的纤维成份、三叉神经节的位置、性质;三叉神经三大主支在头面部皮肤的分布;眼神经的主要分支(额神经、鼻睫神经、泪腺神经)及其主要分布;上颌神经主干的行径及其主要分布;下颌神经主干及主要分支(耳颞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肌支和颊神经)的行径及其运动和感觉纤维的分布;三叉神经损伤或受刺激后的主要表现。*

9.面神经的纤维成份、行径、主要分支(岩大神经、鼓索、表情肌支)的分布。*

10.舌咽神经的纤维成份、行径、主要分支(舌支、咽支、颈动脉窦支、鼓室神经)的分布概况;舌咽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11.迷走神经的纤维成份、主干行径及各主要分支的分布概况;喉上神经的位置和分布;左、右喉返神经的行径与分布;迷走神经前、后干在腹腔的分支与分布概况。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左、右喉返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12.副神经行径,分布和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13.舌下神经的行径,分布和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14.副交感神经节(睫状神经节、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和耳神经节)的位置和功能。

第六章  肌细胞的收缩(生理学)

1.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2.骨骼肌收缩的机制。*

3.兴奋-收缩偶联。*

4.肌肉的收缩效能。

5.平滑肌收缩的机制。

四、学时分配表:

(一)理论课

功能模块

学  科

内    容

学  时

运动系统形态结构

人体解剖学

1

运动系统总论和骨学总论

1

人体解剖学

2

关节学总论

1

人体解剖学

3

肌学总论

1

人体解剖学

4

骨、关节疾病和影像学基础

2

周围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

5

周围神经系统

4

运动系统生理

生理学

6

肌细胞的收缩

2

合计

11

(二)实验课

学  科

实  验  名  称

学  时

人体解剖学

骨学

8

人体解剖学

关节学

4

人体解剖学

肌学

4

人体解剖学

周围神经系统

8

生理学

骨骼肌的收缩

4

合计

28

(三)PBL Case

名  称

主  要  内  容

学 时 分 配

求胜心切的棒球手

关节运动及损伤相关基础知识

5

都是铅笔惹的祸

腰椎间盘病变相关基础知识

5

合计

10

“运动系统”区段实验教学大纲

中文名称:运动系统

英文名称:Locomotor system

学    时:28

适用对象:侯宗濂医学实验班

相关学科: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实验内容总表

编号

名  称

学时

学  科

实 验 中 心

1

躯干骨及附肢骨

4

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实验中心

 

2

颅骨

4

3

关节学

4

4

肌学

4

5

脊神经

4

6

脑神经

4

7

骨骼肌的收缩

4

生理学

机能学实验中心

总  学  时

28

实验1  躯干骨及附肢骨(人体解剖学)

1 .实验目的

掌握人体骨骼的组成及其形态结构;熟悉人体常见的骨性标志及其意义;了解人体骨骼的常见变异和畸形。

2. 实验内容

  A. 椎骨、肋骨、胸骨的形态结构。*

  B. 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位置与形态。*

  C. 髋骨的位置、组成和形态。*

  D. 股骨、胫骨、腓骨和髌骨的位置与形态。*

  E. 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F. 第七颈椎棘突、骶管裂孔、颈静脉切迹、胸骨角、肋弓和剑突的位置及意义。

G. 腕骨的名称、大致形态及其位置关系,跗骨的排列及其基本形态。

H. 四肢骨常见的骨性标志及意义。

I. 第一肋骨的形态;锁骨的位置和形态。

J. 掌骨和指骨的基本形态、位置和排列。

K. 跖骨和趾骨的基本形态、位置与排列。

3. 实验材料

人体骨架1幅、完整的男和女性骨性骨盆标本,附肢骨和躯干骨游离骨骼标本;骨骼彩色挂图。

4. 实验课设计

教师讲课30分钟;教师示教50分钟;学生观察100分钟;讨论小结20分钟。

5. 实验课回报形式  

实验作业-小结主要骨性标志及其临床意义。

实验2  颅骨(人体解剖学)

1. 实验目的

掌握人体骨骼的组成及其形态结构;熟悉人体常见的骨性标志及其意义;了解人体骨骼的常见变异和畸形。

2. 实验内容

A. 颅骨的名称和位置。*

B. 颅底内面观、眶以及骨性鼻腔的形态。*

C. 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部位。*

D. 额骨、枕骨、颞骨、蝶骨、筛骨、上颌骨和下颌骨的形态结构。

E. 枕外隆突、乳突、颧弓、外耳门、下颌角、下颌骨髁突的位置。

F. 颅的整体观。

G. 颞窝、颞下窝和翼腭窝的位置和通连。

H. 新生儿颅的特征及其生后变化。

3. 实验准备材料

人体骨架1幅;颅骨标本;彩色挂图。    

4. 实验课设计

教师讲课30分钟;教师示教50分钟;学生观察100分钟;小结20分钟。

5. 实验课回报形式  

实验作业

实验3  关节学(人体解剖学)

1. 实验目的  

掌握人体主要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及其运动形式;熟悉骨连结的基本形式及构造;了解骨连结的分类及功能意义。

2. 实验内容

A.椎骨的连结形式,脊柱的整体观和运动。*

B.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意义。*

C.骨性胸廓的构成、形态和运动。*

D.颞下颌关节的构成、特点和运动。*

E.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构成、结构和运动。*

F.骨盆的构成、分部和形态。*

G.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的构成和运动。

H.桡尺骨连结;胸锁关节及拇指腕掌关节的结构和运动特点。

I.弓的构成及其功能。

J.颅骨之间直接连结的概况。

K.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骨间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骨间关节、胫腓连结、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的构成和运动。

3. 实验材料

骨连结的标本。

4. 实验课设计

教师讲课30分钟;教师示教50分钟;学生观察标本100分钟;小结20分钟。

5. 实验课回报形式  

实验作业。

 

实验4  肌学(人体解剖学)

1. 实验目的

掌握骨骼肌的构造及其形态结构;熟悉骨骼肌的附着点与作用的关系;了解骨骼肌的命名原则和配布规律。

2. 实验内容

A. 胸锁乳突肌、背阔肌、竖脊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B. 臀大肌、髂腰肌、股四头肌、缝匠肌、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D. 咀嚼肌、斜角肌、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肋间内、外肌的位置和作用。*

E. 膈的位置、外形、结构特点(中心腱、三个裂孔、薄弱区)和功能。*

F. 全身主要肌性标志。

H. 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位置和基本作用。

I. 前臂前群肌肉的位置、起止概况与作用。

J. 大腿内收肌群和小腿肌肉位置和作用。

K. 腹股沟三角、腹直肌鞘的构成、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腹股沟管的位置、形态构造、内容及临床意义;腹壁各部位的层次。

L. 全身各部肌的配布和分群规律。

M. 腋窝、三边孔、四边孔、肱骨肌管、肘窝和腕管的组成与境界。

N. 股三角、收肌管和腘窝的位置、境界和内容。

O. 背部筋膜的位置和配布。

P. 腹后群肌的组成、位置和作用;腹横筋膜的位置。

3. 实验材料

人体骨骼肌标本;局部咀嚼肌标本、肩肌标本、髋肌标本、手肌和足肌标本、膈肌标本。  

4. 实验课设计

教师讲课20分钟;教师示教60分钟;学生观察100分钟;小结20分钟。

5. 实验课回报形式  

实验作业,小结七大关节的运动肌。

实验5  脊神经(人体解剖学)

1. 实验目的

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区分,脊神经的人体解剖学结构及损伤后的临床表现表现。

2. 实验内容

A. 脊神经的构成、区分、纤维成份和分支分布概况。*

B. 颈丛、臂丛、腰丛及骶丛的组成、位置和主要分支、分布。*

C. 膈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胸长神经、胸背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坐骨神经的起始、行径及分支、分布。*

D. 颈丛肌支的分布。

E. 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的行径、分布及其皮支分布的特点。

F. 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闭孔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的行径及分布概。

G. 肩胛上神经、肩胛下神经、肩胛背神经、臀上神经、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的分布概况。

H. 阴部神经的行径、主要分支和分布区。

I. 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损伤后运动及感觉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

3. 实验材料

脊神经标本;显示颈丛皮支,臂丛、腰丛、骶丛及其分支、胸神经位置的标本。

4. 实验课设计

教师讲课50分钟;教师示教50分钟;学生观察80分钟;小结20分钟。

5. 实验课回报形式

实验作业。

实验6  脑神经(人体解剖学)

1. 实验目的

掌握脑神经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了解脑神经损伤后的表现。

2. 实验内容

A.脑神经的名称、顺序、性质和分部。*

B.嗅神经、视神经、前庭蜗神经(蜗部、前庭部)的性质、行径和功能。*

C.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的纤维成分、行径及分布。*

D.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纤维成份、性质及各主要分支的分布概况。*

E.脑神经进、出颅和连脑的位置。

F.喉上神经的位置和分布;左、右喉返神经的行径与分布。

G.迷走神经前、后干在腹腔的分支与分布概况。

H.睫状神经节、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及耳神经节的位置和性质。

I.三叉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左、右喉返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损伤后的主要临床表现。

3. 实验准备材料

颅正中矢状切标本;眶;三叉神经节及其分支标本;面神经标本;舌咽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标本;迷走神经及其分支标本。

4. 实验课设计

教师讲课50分钟;教师示教50分钟;学生观察80分钟;小结20分钟。

5. 实验课回报形式  

实验作业,小结头颈部脑神经的分布概况及其功能。

实验七  骨骼肌收缩的总和、形式(生理学)

1. 实验目的

掌握骨骼肌运动单位数量的总和;单收缩、复合收缩与强直收缩的产生机制。

2. 实验内容

A.制备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B.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张力的影响。*

C.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影响。*

3. 实验材料

蟾蜍;任氏液;计算机;肌动器;支架;张力换能器;刺激与记录导线;BL-420多通道生物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蛙类手术器械一套。

4. 实验课设计

教师讲课30分钟;学生操作120分钟;结果观察30分钟;讨论或小结20分钟;课后完成实验报告。

5. 实验课回报形式  

实验报告。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