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做动作会耸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肌肉代偿危害 为什么你做动作会耸肩?

为什么你做动作会耸肩?

#为什么你做动作会耸肩?|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但很多人卧推完胸肌没感觉,手臂累得不行,这就是肱三头肌和前三角肌过多地承担负重压力,代偿了胸大肌的作用的表现。

另一种就是无关的肌肉进行了代偿,例如上面的耸肩大哥,本来高位下拉这个动作是没斜方肌上侧什么事的,还有杠铃弯举,总是会见到有人在前后摆动身体,将杠铃甩上去,也是使用非目标肌肉代偿的现象。

借力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一、稳定性不足

你在健身房一定听老司机说过,硬拉要保持腰背挺直啊、卧推要沉肩收紧肩胛骨、做弯举不要晃动身体。

这些建议其实目的都一样,让身体保持稳定。稳定性是一切训练的基础,如果稳定性不足,就容易产生伤痛。

训练时负重太重感觉使不上劲拉不动这个重量。耸肩就是一种代偿行为,因为耸肩能让上半身更稳定一些,所以很多人会觉得耸肩后比较容易使劲儿,能推起更大的重量。

但是,这种代偿行为通常会让动作无法在正确的姿势中完成,姿势不正确有两个坏处:1、无法有效刺激目标肌肉;2、容易受伤。

那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由于稳定性不足带来的肌肉代偿?

通过正确的方式维持身体稳定:

1、通过下压和后收肩胛骨,维持胸椎段的躯干和肩袖的稳定。对上半身大部分推拉类都非常有帮助,甚至深蹲这个看起来是练腿的动作,也需要肩胛的稳定;

2、通过学会腹式呼吸、收紧腹部核心肌群,维持腰椎段的躯干稳定。这对大负重的训练动作,特别是深蹲硬拉的安全性,非常的重要;

3、通过关节扭力,适当增加关节稳定性。例如深蹲中增加膝旋外的力量,卧推中增加肘旋内的力量(像是要掰弯杠铃的动作),都能让这些动作更稳定,更易于发力,特别是对于新手卧推容易摇晃的问题能很好解决。

4、适当使用腰带、护腕、护膝等护具增加稳定性。

通过正确的方式维持身体稳定了,你就能更容易“使上劲儿”,那就不需要借助耸肩这类错误的动作去做动作了。

二、负重过重

有些人在健身房,自尊心就是特别强。感觉自己少推了2kg,所有人都会觉得他是弱鸡。这种借力现象,明显就是因为目标肌肉无法承担使用的重量,但又要装逼将这个重量做上去,咋办?通过摇摆身体,借腰部施加的额外力量,将弯举完成呗。

但这样做,不但目标肌肉无法受到充分的刺激,而且身体还处于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状态,受伤风险是很大的。

这事又怎么解决?不要装逼!有多大的力量就举多重的铁,宁轻勿假,通过标准的动作感受目标肌肉的充分发力,才是最有效的练法。

三、无效的动作距离

例如侧平举,哑铃的高度平举到肩部水平线就可以放下了,有的人就喜欢继续往上举,感觉越高越好。

但是超过肩部水平线之后,三角肌就不怎么发力了啊,用的都是斜方肌上侧的力量。但你做侧平举的目的是练三角肌中束啊,所以这段距离就叫无效的距离。

还有就是例如弯举和绳索下压等动作,你的手肘是固定在同一个位置不动,还是大幅度前后移动?

这些无效的距离,主要的问题是,没什么用,容易练歪,还妨碍目标肌肉的训练效率。对很多人来说,都想将三角肌练大,但都不想让斜方肌太发达,因为斜方肌太发达显得溜肩,不好看。如果你每次侧平举都过肩,你可能会发现斜方肌长得比三角肌快很多。

这事的解决方法就是:严格保证训练动作标准。这个就需要你自己不断学习和纠错了。

四、无法有效控制目标肌肉

例如典型的卧推胸没感觉手臂先累,杠铃划船斜方肌最酸,这都是没有效控制目标肌肉(胸大肌、背阔肌等)主动发力的现象,其他协同肌自然就会大量借力代偿。

五、新手

对于一些新手,肌肉控制能力太弱,也很正常。看懂了上面的大道理,但就是控制不住你自己。

其实对于新手难以避免的借力情况,除了降低重量感受动作外,还有一些技巧可以避免借力的问题,例如:

靠墙贴墙做弯举能避免身体摆动;

坐姿的动作能比站姿的动作更稳定,例如优先选择坐姿推举;

双脚用力踏紧地面也能让身体更稳定,例如卧推时站稳双脚;

大部分动作都下意识挺直腰背,收紧腹肌,也能避免身体晃动。

靠墙贴墙做弯举能避免身体摆动;

坐姿的动作能比站姿的动作更稳定,例如优先选择坐姿推举;

双脚用力踏紧地面也能让身体更稳定,例如卧推时站稳双脚;

大部分动作都下意识挺直腰背,收紧腹肌,也能避免身体晃动。

图片丨赛普健身SF学员训练日常 部分素材源自网络

现在报名赛普私教暑期班

学习专业的健身知识!

预交500元,到校学费立减2500元!

更多阅读

全方位拉伸

——————————▼———————————

后台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相关教学视频

胸部 | 肩部| 背部| 腿部 | 腹部 | 肱二头肌 | 肱三头肌| 孕产

格斗丨拳击丨热身丨普拉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