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聚达美邺彩妆 聚·析

聚·析

2023-03-06 08: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白皙肌肤代表美丽,这样的观念在中国盛行多年。无独有偶,什么都喜欢跟我们争的邻居印度,在“美白”这件事上也同样不甘落后。

印度人对于美白的追求,可以说到了狂热的地步。印度最大的婚恋网站shaadi.com说,白皙的肤色是印度人择偶的重要因素。

去年曾出现过一个极端的例子,一名年仅22岁的印度女孩索马拉•碧碧(Somera Bibi)被婆家活活烧死,原因是她的皮肤很黑,婆家希望另找一个白一些的新娘。而此前,婆家已经找碧碧的父母三番五次索要嫁妆,作为接受一个黑皮肤新娘的补偿。

在印度,肤色不仅与婚姻紧密相联,甚至还会影响事业。2014年9月,妮娜·达瓦鲁丽(Nina Davuluri)成为历史上首任印度裔美国小姐。印度网友对此评论,妮娜皮肤这么黑,如果生活在印度,别说选美了,她会成为一个没自尊、没朋友的人。

△妮娜·达瓦鲁丽

明星为了美白更是绞尽脑汁。宝莱坞八卦网站bollywoodshaadis.com报道称,包括卡卓尔(Kajol Devgan)在内至少8位印度顶级明星做过皮肤漂白。

(讲真,中国人虽然也钟爱白皙肌肤,但还没有到如此偏执的地步。)

长久以来,亚洲地区似乎在肤色上存在一种共识:偏爱白色皮肤。这点无论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儒教文化圈国家,还是自成一派的印度等南亚国家,都相当有默契。

但当我们把白皙肌肤引以为荣时,西方白种人却迷恋上了“美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们对日光浴的喜爱。

每年夏天,我们都不乏看到这样的新闻图片,在欧美的度假海滩上,成群穿着比基尼的美女躺着晒太阳,把肌肤晒成小麦色乃至古铜色才罢休。如此场景,在中国菇凉们的眼里,简直无异于“自残”。

根据2015年英国美妆巨头巨能连锁药业(Superdrug)公布的美黑产品销量调查,25-34岁的英国女性每年要消耗100万支美黑产品,且每人每年平均购买三支。

(美黑产品这种东西,在中国估计一支也卖不出去。)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距呢?其实还是社会对于肤色的观念问题。当肤色被加上某些定义,或者成为一种符号时,就不再单纯是个人喜好的事情了。

1982年,肤色主义一词诞生,由美国作家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提出,指对白肤色的偏好,以及对黯淡肤色的歧视。

有人认为,肤色划分,实际上隐秘地折射了以西方白种人视角出发的文化殖民主义。笔者对社会学不甚了解,也不敢轻易否定这种观点是否实际存在。但是,这种说法能解释中国人对美白肌肤的热衷吗?

“白富美”虽然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词,但实际上我们偏爱白皮肤的传统已经传承了上千年,远远早于近现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

不论是《楚辞》、《战国策》里的“粉白黛黑”,还是《洛神赋》里的“芳泽无加,铅华弗御”,都用洁白无瑕的肌肤来描绘美丽女子的仪容。而中国最早的“美白”技术可以追溯到夏朝,《古今注》中写道 :“三代(夏商周时期)以铅为粉”,可见千年以前,中国女子就已经有对“美白”的追求。

而处于儒教文化圈中的古代日本,在平安时期,受到唐朝的化妆风气影响,日本贵族女子也开始用米粉、铅白和轻粉(水银白粉)制成的白粉敷脸,这种妆容完全遮掩了原本的肤色,达到一种惨白的效果。

印度在近现代被英国殖民了上百年,但“以白为美”的思想,至少在十五世纪就已经出现了。除了古代侵略印度的外来统治者肤色都偏白之外,种姓制度也对肤色进行了划分,最尊贵的婆罗门阶层是白皙的,至此随着阶层的变低,肤色也是由浅至深。这对印度人的影响根深蒂固,难以消除。

即使是现在崇尚“美黑”的西方社会,以前也是以苍白肤色为美的。比如,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英国,由女王带头掀起了全社会对“白”的推崇。还有十八世纪的欧洲,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象牙一般的苍白肌肤受到大肆赞扬,贵族女子争相效仿,趋之若鹜。

如此种种,与其说是文化殖民主义,倒不如说是人们对上流阶层锲而不舍的追求更为妥当。

△玛丽·安托瓦内特

在工业革命之前,全球各国经济都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阶层的肤色普遍是黄褐色的,因为他们要在露天的环境中艰苦工作,经受风吹日晒。上流阶层是不需要在田间劳作的,有条件保持原本的肤色,加之日常精心保养,“美白”自然就变成了象征着上流阶层的符号之一。

但到了工业时代,乃至现代,手工劳作被机械化生产所代替,日夜被束缚在车间里工作、极少晒太阳的工厂劳动者们肤色苍白,而上层社会的人有钱也有时间去海边度假,晒出一身代表“健康生活”的小麦色、古铜色肌肤。因此,时至今日,深色肌肤在西方反而重新成为上流社会的标志。正是因为有这种追求,具有“美黑”功效的化妆品也应运而生,层出不穷。

然而,亚洲地区的肤色观念没有西方转变得开放而灵活,不论是中国、日本,还是印度,“以白为美”的思想仍然占据主流。各个化妆品品牌也卯足了劲儿在美白产品上分一杯羹,围绕“白”的产品名字也是花样百出,什么“臻白”、“钻白”、“皙白”、“焕白”等等。像联合利华在印度推出的美白产品,直接就叫“白可爱”(Fair & Lovely),还有叫“白英俊”(Fair & Handsome)的。

(你还能再简单粗暴点吗?)

虽然,现代社会,人们在外貌打扮上已经有相当高的自由度。比如,你想全身涂满美黑产品在中国海滩上做个日光浴,也没人会对你投来异样的眼光。但对于肤色的倾向和追求上,难免会受到主流社会观念的影响。

在亚洲地区,对白皙肌肤的偏爱仍然会占据一段时间的主流审美观。但也有人努力想改变这种现状。

2013年,由印度女演员兰迪塔·达斯(Nandita Das)领导的女性权益机构Women of Worth喊出“深色也很美”的口号。去年,东南亚地区的大学女孩们发起了一个名为“不白皙也可爱” (# unfair and lovely # ) 的活动。

△“不白皙也可爱”活动参与者晒出的照片

很难说,这在日后是否会成为一种趋势,但它也象征着另外一种对肤色的追求。社会对肤色观念的变化,是化妆品企业需要保持密切关注的动向。毕竟,有需求才有市场,而占据市场对企业来说,才是真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