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选什么专业前景好,就业不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职高选啥专业好就业 大学选什么专业前景好,就业不愁?

大学选什么专业前景好,就业不愁?

2023-05-03 15: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陈思炜编辑:小知(公众号“知己职彼”编辑)已委托“维权骑士”(http://rightknights.com)为本账号的回答和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近期,一则由中国网发布的新闻中提到——在最新发布的《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2020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和《就业蓝皮书:2020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原文链接:《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中“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等成2020年本科绿牌专业;而绘画、音乐表演、法学、应用心理学等成为了红牌专业。

对此,不少家长和学员留言询问“该如何合理参考该报告并选择大学专业?该如何看待绿牌红牌专业和大学专业选择以及今后就业之间的关系?”,为此陈思炜老师在完成解答之余还在知乎上对相关提问做了回答。我们认为本篇回答对广大高中生、大学本科在校生乃至部分已毕业但有意愿再读硕士的群体来说意义重大,特将此篇回答重新编辑收录进本专栏做更好的分享。

可能有些朋友不太熟悉“红牌绿牌”的概念,我们先来看看原文(原文链接:《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是怎么写的:

截图引自中国网:《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陈思炜老师的回答是怎么写的:

以下引用自如何看待《2020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的就业绿牌与红牌专业?高考专业填报方面你有什么建议?

首先要肯定的是,红牌绿牌对我们选专业确实存在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有几点要特别小心,否则很容易从中获得了一些参考,却又陷入了更多新的误区:

第一,专业A就业好≠读专业A的就业都好

单看绿牌专业,我们很容易对号入座,认为“专业A就业好→读专业A的就业都好”,但很显然,如果稍微再仔细想想,通过很简单的逻辑判断就能发现这根本不是一回事。

有没有可能是读了专业A的学生里最优秀的那部分找了工作Y,而不够优秀的却不得不转向了工作Z,而最终因为理想的工作Y的那部分贡献的评分很高,把不够理想的工作Z的部分“平均化”了,最终才使该专业A的评估结果达到了绿牌?

举个例子,有不少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找“对口的热门(理想)工作”时会发现,很多企业会因为院校背景(是不是双一流或原985/211或针对海外院校的QS世界大学排名或美国大学的综合排名-US NEWS National College Ranking)就直接让一大批求职者的简历石沉大海。求职就业三大关,简历关,笔试关,面试关里,大部分情况下简历关才是“最残酷”的,因为它甚至不给一些求职者任何机会,像这里的学校背景(不是所学专业的背景)就卡掉了一大批人的现象足以让我们引起重视——专业A今后的就业方向中自己目前觉得还算满意的那几类具体职业除了求职者专业背景外还要看哪些?

在报专业、选专业或者大学期间换专业之前,建议大家尽可能做好职业规划,然后针对就业方向多做一些调研,再倒推回来做决定。

单从就业报告或者学科专业的角度去推未来,这种思路已经造成了身边几乎随处可见的太多悲剧。

第二,专业B就业好?不单要看具体做什么工作,还要看是否其他专业也可以

我直接上图举例带大家来看:

上图引自:陈思炜:经济学和金融学学生就业前景如何?有何差异?

读过大学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绝大部分专业所学的课程都存在交叉,以上图经济学为例,可以看到该专业毕业生今后可以从事的专业几乎囊括了绝大部分行业领域,非要要世俗的“专业对口”概念来划分的话,我才把这些方向分为了“直接对口”和“间接对口”。

以上图为例,是想告诉大家,如果我们仅仅从“某绿牌专业B→职业X”就一股脑去报考专业B(事实上,以过去这么多年来的现象和规律来看,这样的跟风是绝对会发生的,注意,是绝对会发生),结果一定是该专业B分数线水涨船高,由于竞争白热化导致报该专业的性价比大大降低,因为由于竞争,其风险大大增加了。不是说不能报,而是事实上很有可能存在“其他专业C/D/E/F/G其实都能→职业X”,各位不妨多做一些简单的调研,再做决定。

第三,眼下如此,但四年后大学毕业时的情况很可能会变化

2000年前后,计算机行业火热,人才需求极大,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了大四上就整个班整个班地被签走的现象在许多名校都很普遍,但热门行业新旧更替变化无常,2000年挤破头考入各高校的高考考生在04、05年毕业之时计算机行业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就业状况发生了180度的巨大变化,甚至部分985大学相关专业的学生都遭遇了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报告里的红牌专业,比如“本科的绘画、音乐表演、法学、化学”,四年后还是这样吗?我在文章陈思炜:【智能时代】职场危机(上)读商科不如读理工科? 里提到过,展望今后的智能时代,大量工作中涉及的可被标准化、程序化、自动化的部分将越来越多地被机器或人工智能替代,职业不一定会被完全取代,但很多都会被颠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某职业某岗位还在,但原本100个人的配置今后逐渐变成80个人+10台机器、60个人+15台机器、40个人+20台机器。而相比传统概念里的技术,有些能力的不可替代性是极高的,包括社交能力,沟通能力,情商,创造力,想象力,审美,同情心,而再来看看“绘画、音乐表演、法学、化学”这样的红牌专业,我们会不会有新的启发呢?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跟着绿牌专业走本身不是什么问题,但如果因此牺牲了自己优势的、热衷的和四年后具有潜力的专业,转向了一个自己并不擅长的“绿牌专业”,很可能是不明智的。

第四,就业率高≠就业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虽然报告里写到,得出绿牌专业的参考是从失业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4个维度综合评估的,但我在网上查了几圈也没看到这四个维度的权重是多高,如果失业量、就业率这两个维度的权重很高,那么我个人认为这个评价结果的参考意义就比较有限了。

在我看来,这四个维度里就业满意度的意义才是最大的。

找到工作的人一定比暂时没找到的人幸福吗?

我们衡量一份职业和我们的工作的好坏该以什么样的标准?

难道不该是自己满不满意、幸不幸福嘛~

即便是薪资这项,收入和幸福度之间并不是永远成正比的关系。

说到这一点,结合我上周做的一篇回答:现在到底哪个专业前景好,最起码找工作不愁? 来展开第五点。

第五、勿把专业/学科发展前景和今后的就业前景划等号

在大学生选专业的问题上,普遍存在的最大误区之一是“误把专业(学科)的发展前景和自己今后的就业前景对号入座。”

举个例子:

曾有多位学术界权威说过:21 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

这句话引领了大批莘莘学子在大学选报专业上投奔了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随后的几年里,与生命科学相关的专业居然被大众排入了所谓的“四大天坑专业(生化环材)”之列,意在嘲讽:

大量报这类专业学生原本对今后的就业抱有极高的期待最终这类专业的毕业生居然在就业老大难榜单上常年稳居前列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学术界权威在误导我们,还是我们错怪了他们?

其实答案在开头我已经说了:

是我们误把专业/学科发展前景和今后的就业前景划等号了!

权威们所说的“好”指的是学科对应的产业,从产学研的角度来说,这些领域的进步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相关人才”被大量需要!

而问题正出在了“到底是是哪些相关人才被需要”,以及“这些人才对应的职业”能让多少读这类相关专业的学生感到满足?

先别着急,跟紧我下面的2个逻辑点就离真相不远了:

第一,我在文章陈思炜:【精】本科大学生毕业发展路径——四大方向+四大维度深度解析(全文共23474字,宜深度阅读) 里首次展示了我绘制的“职业定位模型”,如下,大咖们所说的“产业前景好”指的是模型中下方里的维度——行业,而最终构成具体的一份工作和一类职业还要取决于上方的职能(你具体在某个组织内负责哪类工作)及左右两个维度来共同决定的。

第二,我在文章陈思炜:为何很多人都不愿做金融业的后台工作?——一文带你分清「前中后台」(各行业通用) 里首次详细阐述了我认为的每个人必须百分比明确的关于职业的“前中后台”的概念。

放到本题来说,不论我们选择的学科/专业所对应的发展前景有多好:

如果从事的工作在职能上是“偏后台”性质的,那么职业发展成长性的平均值是偏低的,指的是在全社会所有职业的比较之下。(全社会所有职业可能有上万种,根据上图模型是个维度来组合的话。);如果偏向的是前台性质的,且我们能胜任该性质的工作,那么职业发展成长性的平均水平有望达到中高甚至高的水平;而如果我们选择的是偏中台性质的职业,一般来说大概率对应的是“高级技术型”工作,这就是另一个绝大部分学生存在误区的地方了,我在文章陈思炜:文商科背景,留学读商业分析硕士(MSBA),未来就业到底好不好? 里曾用“商业分析专业”举例过:ba方向的高就业率是和其大部分成长性较低的属于后台性质的岗位绑定的,换句话说,大部分找到ba类工作的实际上是在做偏后台的工作,所谓偏后台的工作,其基本特征就是所做的工作重复性、机械系高,思考性、不可替代性低,因此职业成长性低。(这里的不可替代性是随着科技进步和衍生的计算机程序化、数据分析智能化的发展而向下的,理论上每过一天,该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就会下降一些。)

ba方向要找到具备较高职业成长潜力的工作极难,如果是文商科转专业来读个ba硕士,毕业后做business analyst/data analyst(不管叫什么,实际看JD描述是偏向“传统商业分析”的工作)自然是可以,其实你不读ba硕士也完全可以做,但如果要做data scientist(看JD描述是偏向“量化商业分析”),特别是职业成长速度较高的那类是几乎没可能的,因为这些高成长的职业从业群体中绝大部分是博士学历,且大部分都是数学、计算机软件工程或强相关的专业出身,有不少本科就是这类专业,而非半路转量化。按此逻辑,并不是说你读个博就能大大提高从事“量化商业分析”工作的,你读个数学和编程的应用程度不够高的博士可是不行的,这和你的博士期间的专业、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息息相关。

ba类工作和marketing/accounting/finance类专业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市场端需求,任何公司几乎都需要职能类的marketing/accounting,金融机构数量较多也提供了足够多的finance类工作机会(相比ba),而只有拥有足够海量数据的大型企业才可能(是才可能,而不是一定)设立正儿八经的ba岗位,满足条件的公司数量非常有限。

ba这类职业的天花板大多数情况下就是ds的这个方向,小部分情况下可以通过成为管理型人才的方向去突破职场瓶颈。而要朝ds这个方向突围,不单是我最开始说的博士学历的问题,而是自身底子在数学、编程方面是否扎实,要读博也得是这个方向的博才可能有一定的竞争力去争取ds的岗位。

ba专业毕业后找成长性较高的工作往往不能盯着ba这个岗位走,产品经理、商业咨询师、管理咨询师、研究分析师、行业研究员这些实质上工作内容中涉及亲力亲为去做quant类ba比重极低,而qualitative类分析比重较高的方向才是比较合适的定位。

综上,相信很多读者已经看明白大概了,也就是说,生命科学对应的产业比如大健康产业的前景确实长期向好,但如果要匹配在该行业工作的职业“高成长性”的话,要么你从事「前台性质」的工作,要么你有能力较高质量的相关专业的博士(法律、财务等领域是另一种不太一样的模式),以使自己有足够的竞争力走「中台高级技术性质」的方向,这两个假设的前提都是“我们能适合这些工作岗位”。

显然,众所周知,很多人都不适应前台性质的工作,比如我们常说销售部一般都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虽然前台性质工作并不和销售岗直接划等号,但根据我的描述(能为企业相对更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的工作就是偏前台性质的),这类前台类职业无一例外的要经受高强度的业绩或绩效考核压力,做得好则收入成长双丰收,做的不好则最有可能成为最早丢掉饭碗的那一个。

同样的,中台的高级技术性岗位呢,除了像法律、财务等领域并不需要一路读到博士,像理工科方向对应的相关领域大多都是需要博士学历作为基本的竞争力筹码的,而且并不是所有专业的博士都满足,那么我们知道,绝大部分人是不适合读博士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虽都带“研究生”三个字,但本质上,从难度和适合人群来看有这天壤之别,一大半硕士研究生实际上是应用型为导向的,发达国家中本科毕业后读硕士的人数大概只占到5%,我们国家单看考研的近年来每年都在75%左右,这还没算上出国读研的人数。这些应用型为导向的硕士项目培养的人才是很难胜任我这边说的“职业成长速度中高~高”的中台高级技术性岗位的工作的。

再换句话说,读个生命科学相关的本科甚至硕士专业,如果毕业后不适合前台性质的工作,又很难竞争上中台高级技术性的工作,那我们怎么找到“理想的工作”呢?

“就业好不好”≠“就业率高不高”

为什么这些所谓的天坑专业就业不好?并不是真的找不到工作,而是:

能找到的工作的“职业成长性”都远不如学生们曾经预期的那样!原以为可以找的高成长性的工作以大部分学生的情况根本匹配不上!

如果你目标较低,后台性质的工作也愿意干,那么大健康相关产业里有足够就业机会,但:

体现在薪资涨幅上,每年2-5%甚至没什么提升,你ok吗?看着身边人快速成长你甘心吗?(做得好的更容易跳出来展示,让人感觉人人都很好)未来这些机械系、重复性、可标准化很高的职业将面对被自动化、智能化边缘化乃至颠覆的巨大风险,你愿意面对吗?

归根结底,读一个专业/行业/学科发展前景好的专业今后“愁不愁找工作”,完全取决于你想要的工作从职业发展成长性、薪资水平、工作强度等维度上来看是怎么样的。

最后,再重申一下我的建议:

每个学生应当尽早把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做好,从就业和职业发展的角度倒推“读什么专业”是目标匹配的,这样的逆向思维可以最大程度帮助我们避免陷入“专业与就业对号入座划等号”的误区。

---THE END---

本知乎专栏其他相关文章供参考:综合篇

陈思炜:为何很多人都不愿做金融业的后台工作?——带你分清「前中后台」(各行业通用)

陈思炜:百年一遇最难就业季,本科应届生出路几何?

陈思炜:职业规划适合从什么年龄阶段开始做?不同阶段怎么做?

陈思炜:美国失业率或超1930s经济大萧条时期?——先比比他国,再谈留学不迟

陈思炜:【2019更新版】职业规划方法论(必读)

陈思炜:【初心】关于我研发的“知己职彼”职业发展系列课程

陈思炜:【陈老师说】请不要随便找我做职业规划

陈思炜:【职业规划行业分析之】细分、职能、模式、平台多维度深度解析

陈思炜:【方向】应届生是选择一个公司,还是选择一个行业?

陈思炜:逻辑思维能力不足的真相+提升方法

陈思炜:【技】可能是你最急需提升的两大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陈思炜:刻意练习--世间没有天才,人人都能成功!

陈思炜:比我少工作245年,还跟我比天赋比勤奋?

陈思炜:【智能时代】职场危机(上)读商科不如读理工科?

陈思炜:【智能时代】职场危机(下)商科学生如何应对?

陈思炜:30岁的你,怎么还没做到管理岗?

陈思炜:聪明绝顶的人,会不会选择清闲舒服的度过一生?

陈思炜:《浅谈中美两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现状与未来》——陈思炜演讲实录@苏大唐文治书院

陈思炜:木桶原理?对职业发展而言,该遵循短板理论还是长板理论?

陈思炜:今夜!北京传来大消息!多类职业或被AI取代!

陈思炜:关于勤奋-我送给大家的一份礼物

陈思炜:如何告别「伪勤奋」?

陈思炜:【答知友问】做理财销售容易实现财务自由吗?

陈思炜:【销售】性格不外向不适合做销售?

陈思炜:【新书宣传片预告】8月18日上海书展《方向的力量》震撼来袭

陈思炜:「活动回顾」《方向的力量修订版》陈老师上海书展签售会圆满成功

陈思炜:【创业】答知友问:大学生创业是伪命题吗?

陈思炜:我从美国的商科教育中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陈思炜:【留学毕业生的十字路口】工作几年再回国 vs 直接回国 vs 长期定居

陈思炜:【思】自律与欲望

陈思炜:【透】这三点,就是领导力。

陈思炜:【转型】女生该不该拼力进投行?婚姻VS事业?怎么选?

金融篇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金融行业的职业规划(一)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金融行业的职业规划(二)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金融行业的职业规划(三)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金融行业的职业规划(四)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金融行业的职业规划(五)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金融行业的职业规划(六)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金融行业的职业规划(七)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金融行业的职业规划(八)

陈思炜:为何很多人都不愿做金融业的后台工作?——带你分清「前中后台」(各行业通用)

陈思炜:【职业规划之】 四维定位模型(金融)V1.0-200206

陈思炜:员工跳楼,原油宝爆雷,客户隐私外泄——银行业“后浪们”可还好?

陈思炜:【陈老师答知友问】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生就业前景如何?有何差异?

陈思炜:【金融】还拿CFA当敲门砖!该醒醒了!

陈思炜:【陈老师解析】学金融不如学商业分析BA/金融工程?

陈思炜:【券商研究所】1. 证券公司研究所到底是“研究”什么的?

陈思炜:【券商研究所】2. 证券公司研究所到底是“研究”什么的?

陈思炜:【券商研究所】3. 从薪酬考核机制看券商研究所分析师的“吸金能力”

陈思炜:【券商研究所】4. 券商研究所分析师的六大发展路径分析

陈思炜:【券商研究所】5. 券商研究所需要怎样的人才

陈思炜:【券商研究所】6. 应聘券商行研岗之“过五关斩六将”

陈思炜:【券商研究所】7. 分析师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强度

陈思炜:【券商研究所】8. 研究所分析师的求职者应该做哪些准备?

陈思炜:想做二级/一级市场,毕业后先进买方如何?

陈思炜:如何进投行,基金或证券公司?学历不够真的无缘金融行业?

陈思炜:商业银行的金融市场部与投资银行部

财务会计篇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会计与财务管理行业的职业规划(一)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会计与财务管理行业的职业规划(二)

陈思炜:去四大什么部门实习才对申请金融硕士有帮助?

战略咨询管理咨询篇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咨询行业职业规划(一)此咨询非彼咨询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咨询行业职业规划(二) 战略咨询服务流程分步解析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咨询行业职业规划(三) 行业趋势与职业生涯解析

市场营销篇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市场营销职业规划(一)营or销?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市场营销职业规划(二)职能与分工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市场营销职业规划(三)具代表性的行业解析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市场营销职业规划(四)市场行业发展趋势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市场营销职业规划(五)提高职场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篇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人力资源管理(一)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人力资源管理(二)管理构架与系统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人力资源管理(三)实际工作内容分析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人力资源管理(四)职业发展与薪资待遇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人力资源管理(五)与行政管理的区别

供应链管理篇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供应链管理职业规划(一)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异同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供应链管理职业规划(二)工作流程解析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供应链管理职业规划(三)发展路线与待遇情况分析

酒店管理篇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酒店管理职业规划(一)&(二)行业发展现状、酒店组织结构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酒店管理职业规划(三)&(四)职业发展4大方向及薪资待遇

陈思炜:【方向的力量】酒店管理职业规划(五)如何提高自己职场竞争力

本专栏作者介绍

Siwei Chen(陈思炜)国际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领域全国资深专家,10年+行业经验,7年+创业经验中国民主促进会最年轻入会会员之一、民进上海市教委直属系统委员会会员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商学院杰出校友,经济学学士、金融学硕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特聘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外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等高校客座教授欧美同学会&青年委员会会员、“留学人员进校园讲师团”特聘讲师畅销书《方向的力量:商科职业规划》作者(2014首版,2018修订版)曾全职供职于迪拜主权财富基金-迪拜世界资本(PE-私募股权投资)曾全职供职于欧洲最大投行&全球九大投行-瑞士银行(UBS)知乎特聘专栏作家、荔枝微课“知己职彼”专栏主理人(原创音频课程第一发布平台)、“在行”首批百单行家&2018年度行家 (1对1职业规划咨询预约平台)留学规划与申请指导背景:8年来始终专注美国商科及交叉学科研究生申请,作为全国性高端留学机构组织“留学手艺人联盟”创始机构中的“美国商科硕士第一”常年为兄弟机构提供专业上的技术支持。660+成功案例(职业生涯无失败案例)、其中全程亲自跟进负责的占220+,全程+文书的占90+,其中90%的案例为商科及交叉学科方向。所带学生平均每位获7所大学录取,近90%的学生被美国综排前20名校录取、近80%的学生被US NEWS美国综排前10的名校录取,其中40%以上获2所或以上Top10录取截止至2020Fall申请季,已累计帮助近40位本科背景或部分其他条件有严重短板的学生获取美国综排Top10大学录取、其中的19位同时被美国综排Top5大学或英国Top2大学录取,offer包括MIT、耶鲁、哈佛、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杜克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商学院等

❤️创作不易,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帮助,想请您帮我做3件事:

点一下「赞同」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个内容关注我的专栏持续关注职业规划与发展、出国留学等优质内容关注公众号「知己职彼」(搜yourcareer)音频干货等你来学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