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猴:传承千年的民间艺术表演,该不该消失街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耍猴音乐 耍猴:传承千年的民间艺术表演,该不该消失街头?

耍猴:传承千年的民间艺术表演,该不该消失街头?

2023-11-28 07: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记忆,一伙人牵着几只上蹿下跳的猴子,当街表演猴子接球、钻圈、翻筋斗等戏法。

猴子一边表演的时候,就有人拿着一个钵儿,钻进围成圈的人群,挨个儿讨要一点“表演费”。如果你往碗里“当”地丢入一块钢镚儿,表演中的猴子便会朝你双手作个揖。

这就是著名的街头耍猴人,在中国民间,两个地方的人有耍猴乞讨的传统,一是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一是安徽省阜阳市利辛县。

话说河南南阳,土地贫瘠,风调雨顺时粮食亩产也不过100多斤,压根养活不了一家人。后来祖先灵机一动,发现猴子耍得好,打赏少不了,渐渐地,耍猴就成了新野当地代代相传的谋生技能,不少乡镇有着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耍猴历史。

这种半农民、半乞丐的生活,总算能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每到6月麦收和10月秋收后,地里闲了,新野人就牵着猴子像候鸟一样南北迁徙。

这往南往北,也是大有讲究,猴子怕热,太热就不配合表演了。所以6月里,牵着猴子一路往北,哪儿凉快耍哪儿;冬天呢,当然就一路南下,哪儿暖和耍哪儿。

“真假吴承恩”

众所周知,《西游记》是吴承恩写的,他塑造的“美猴王”孙悟空的角色太深入人心了。

《新野县志》里明确地记载有一个嘉靖年间担任知县的吴承恩,他和写《西游记》的吴承恩生活在同一个年代。

《西游记》中,刚好又使用了一大堆新野方言,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弼马温”,还有一些俚语,就更乡村style了,只在新野某些村庄里才听得到。

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妖聚义,黑松林三藏逢魔”中还出现了耍猴人的细节描写。

若不是对猴子和耍猴人有深刻的了解,断不可写得这么活灵活现。可是做知县的吴承恩,和写《西游记》的吴承恩,究竟是不是同一个人呢?如今只有天知地知。

不过,就算两个吴承恩各不相关,似乎这新野成为耍猴之乡,也是天意。

“朝三暮四”地耍猴儿

说到耍猴人,有一个成语“朝三暮四”,出自《列子·皇帝篇》。话说宋朝有位老人,养了一群猕猴,他跟猴子默契得不得了,他能理解猴子的心思,猴子也能明白他的心意。

平日里他宁可自己和家人少吃点,也要让猴子们吃得饱饱的。

恰逢有一年,家里收成不好,粮食严重缺乏,他不得不限制猕猴的食量。但是,他又怕一贯被宠着的猴儿们不顺从自己,就跟它们打商量:“猴儿们,给你们橡子吃,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

猴子们一听炸毛了,摇头摆手哇哇乱叫。他立刻改口,说:“那改改,那改改……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了吧?”猴儿们一听,手舞足蹈地同意了,还高兴地一个个趴在地上。

老头心里乐了,心说,这些家伙也太好骗了!故事归故事哈,但你说,这位老人是不是中国最早的耍猴人呢?没准儿他就是耍猴人的祖师爷呢!

耍猴人对猴子是爱是恨?

有个说法“百戏源于汉”,新野县出土的汉代石砖上就有牵狗耍猴、平索戏车等猴戏表演的画面。

《燕京岁时记》:『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扬可听。古称沐猴而冠,殆指此也。其余扶犁跑马,均能听人指挥。扶犁者,以犬代牛;跑马者,以羊易马也。』

耍猴戏在中国历史悠久,如今还保留着。看猴子表演走高跷、拉车子、走钢丝等戏法,心情还是很愉快的。然而,在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这样的猴戏,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愉快地观看了,甚至有不少观众出于动物保护意识,对此非常反感。

猴子对耍猴人来说,真的只是一种赚钱的工具,可以任意打骂吗?

非也。

“人猴大战”是耍猴人和猴子密切配合的一种表演,观众的情绪越激烈,说明表演越成功;人被猴子虐得越厉害,能讨到的钱通常越多。人挨猴子的那些耳刮子是真的,但人的鞭子并不会实打实地抽到猴子身上——耍猴人也舍不得。

如今的耍猴人在农闲季节,带着猴子南下北上,因为携带猴子是没有办法乘坐列车的,所以一路几乎只能靠扒火车前进。为了尽一切可能省钱,他们带着猴子睡在荒郊野地。

猴子对耍猴人来说,首先是一个穷困家庭最重要的财产,其次才是赚钱的工具。更多耍猴人,把猴子看作同甘共苦的家人。

特别是在今天,猕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耍猴人必须开具政府部门提供的证明,证明猴子是由他们亲自饲养的,才能带着猴子踏上风雨乞讨路。

“耍猴儿”的文化

耍猴作为一门技艺,能传承两千年,靠的当然不是你打我闹的儿戏。其实猴戏也有正戏、杂戏之分,怎么区分呢?

如果要演正戏,就得让猴子戴上不同的面具,行话叫做“啃脸子”,因为猴子不能像人那样画脸谱,只能让它靠嘴咬着面具后面的一根横棍,把面具戴在脸上。这个行话倒是挺形象的。

一台完整的猴戏,至少要演6出正戏,猴子先后戴6张面具,分别演包公、老汉、老黄忠、杨六郎、姑娘、严嵩,一出戏20分钟左右。

更讲究的猴戏,猴子要戴12张脸,耍猴人唱12段词,角色增加了关公、孙悟空、猪八戒等。这些唱词,除了《穆桂英挂帅》沿用豫剧的唱词,其余都是把历史、故事,以朗朗上口顺口溜的形式编出来,配合猴子生动的表演,非常精彩。

正戏通常都有一段开场白:“小小毛猴出四川,出在四川峨眉山。山又大来水又宽,树木琳琅没有边。前山撵来后山赶,才把小猴赶下山。赶下山来带河南,带到河南新野县。先教立来后教站,教它跑马上刀山。教它扶犁驾花船,然后教会了推箱把草帽戴。”

虽然新野猴戏2009年已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它究竟是千年陋习还是文化遗产的争议,一直就没消停过。

随着耍猴的艺术价值越来越小,文化遗产的光芒在逐渐消退,但思维活络的养猴人,年龄大了,没有体力行走江湖了。

驯养的猴子,可以卖给科研机构,用于科学实验,也可以租借给景区进行表演。现在中国景区百分之八十的猴子其实都来自新野。

2004年,铁道部门下达了有关文件,对扒车人将从严处理,可以采取拘留方式。这项规定使得这些耍猴人持续多年扒火车走江湖的历史从此结束。

虽然耍猴人即将消失在这个时代,但我们还是由衷地希望,这些中国式吉普赛人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毕竟,四海为家、潇洒自由,只是大多数人对流浪生活的浪漫想象。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