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噪音,别让小问题变成大矛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老人吵闹严重影响家庭 邻里噪音,别让小问题变成大矛盾

邻里噪音,别让小问题变成大矛盾

2024-06-26 23: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报推出“芳邻一家亲 幸福来敲门”专栏后,很多读者致电本报讲述身边的“噪音之困”。装修施工、孩子玩闹、弹琴唱歌、夫妻吵架、养鸡养狗、不明噪音……人们或多或少都曾遭遇扰民的噪音,严重的还会引发邻里纠纷。那么,如果遇到噪音干扰该如何应对、如何解决呢?

  楼上楼下 噪音之困

  两年前,王大娘入住西青区李七庄街某小区,住房条件改善本来是件开心的事,然而邻居家孩子玩闹时经常搞出来的“大动静”让她很是苦恼。“白天还能忍,晚上一旦被吵醒,再入睡就非常困难了。”王大娘曾和邻居协商过,也找过物业,但成效并不明显,她只好每天戴着耳塞睡觉,以求一夜安眠。

  家住南开区三潭东里的兰兰(化名)有着类似的烦心事:“老小区人口密度大,邻居家里吵架的、孩子弹琴的……我在屋里听得特别清楚,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河西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魏长明曾办理过一起案件,犯罪嫌疑人李强(化名)与被害人王丽(化名)住楼上楼下,王丽指责李强家里长期噪音扰民,李强则反驳称王丽家也扰民,双方从口角升级到肢体冲突,李强将王丽打伤。经鉴定,王丽系轻伤二级。这起案件虽然在检察官的积极调解下做到了“案结事了人和”,但噪音引发如此严重后果,确实引人深思。

  如何处置 考验智慧

  面对“邻里噪音”,如果置之不理,可能影响正常生活;如果争吵打闹,不但解决不了问题,“疙瘩”还会越系越紧。依法维权当然是理性、文明的解决方案,但举证、追责面临不少现实困难,被侵扰的邻居处境也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善。

  应对“邻里噪音”,考验着每一位“芳邻”的智慧。很多人也在进行着积极探索,从构建更加和谐的邻里关系出发,避免因为噪音引发纠纷。例如,很多小区的微信群成了邻里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楼上声音太响”“您家宠物很闹”“夜深了,请不要在家里唱卡拉OK”……在群里点名或不点名地对扰民问题提出意见,一方面双方不会直接“面对面”,避免了矛盾激化;另一方面可以把问题放在一个相对公开的平台上,对扰民行为形成压力。此外,很多家中装修的居民会在楼道张贴“告知书”,写清自家装修的时间,表示会遵法守规装修。还有一些居民在家中孩子练习才艺时,提前在社区群里向邻居说明情况,请大家体谅。

  多方调处 减少纠纷

  “邻里噪音”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也影响着社区和谐。居委会、社区警务室、社区法律工作室等部门形成调处化解合力,积极解决各种因为噪音引发的纠纷。

  公安河西分局土城派出所社区民警黄茂成曾经处理过一起很棘手的噪音纠纷。一位老奶奶在家里养了几只鸡,其中一只总是半夜打鸣,搅得四邻不安。邻居们找到老奶奶,请她别再养鸡。但老奶奶表示,这些鸡都是从小养到大的,实在舍不得杀。邻居们无奈向政府相关部门反映情况,社区工作人员找到老奶奶,老奶奶每每因此落泪。问题交到了深受老人信任的黄茂成手里,黄茂成耐心说服老人不在家中养鸡,但老人表示,这些鸡不能杀。黄茂成想办法找到市场摊贩,将老人所养的鸡送到乡村饲养,圆满解决了邻里纠纷,大家都很满意。“解决这类纠纷一定要将心比心,不能怕麻烦,才会取得最好的效果。”黄茂成说。

  河西区检察院综合业务部检察官沈刚曾处理过多起因为邻里纠纷引发的案件,其中很多案件本来能够通过调解得以解决。沈刚认为,减少“邻里噪音”引发的纠纷、案件,应该守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源头,同时多元收集邻里纠纷信息,多方共同建立邻里矛盾协调处置联动机制,注重引导,减少对抗,化解矛盾纠纷,修复社会关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