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已经过去,我们平稳过渡进入信息化时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越战争武器装备系列 机械化已经过去,我们平稳过渡进入信息化时代

机械化已经过去,我们平稳过渡进入信息化时代

2023-12-21 23: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War on the Rocks)

  这样的水平应该算是达到了机械化水平。18个陆军师,如果有10个陆军师达到上述水平,可以算是半机械化水平。当然,如果只有5个师达到上述水平,那连半机械化水平也达不到。

  机械化战争形态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历史阶段:初期大致从17—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这个时期以海上钢铁舰队为主,发展了战列舰、巡洋舰和装甲舰等机械化装备。这些机械化装备出现并在实战中运用之后,对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推动了海上作战方式的变革,并促使相应的编制体制产生了变化。

  但是,由于所有这些变化仅仅发生在海上,而且局限于欧洲少数海洋国家,所以没能构成机械化的量变和质变,所以机械化战争形态还没有本质性变化,机械化战争形态尚未形成。

  机械化战争的中期阶段,大致是在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这个时期机械化装备的发展日新月异,坦克、飞机、潜艇、航空母舰相继问世,逐渐对作战方式和编制体制产生影响。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机械化装备和机械化部队大量涌现,成为战场的主导性装备。

美国独立号航母

  (来源:Wikipedia)

  战后以来,机械化战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而且与工业化时代并驾齐驱,主导着时代潮流。这个时期,应该算是机械化战争形态的形成和稳定时期。在机械化战争中期阶段,核武器的发展及核战争的出现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核战争并没有像机械化战争那样构成一种单独的战争形态。

  20世纪40年代开始,核武器的发展对核威慑战略、核打击战略的形成,对“三位一体”核力量的建设,对核突防、核攻击、核防护等作战方式的创新,对核导弹部队、战略火箭部队体制编制的建立,以及对相关教育训练的影响是巨大的,但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内,世界发展潮流并非是以核技术、核武器和核大战为主导,恰恰相反,核武器的发展方向、核战争的作战企图却是与社会变革的潮流相背离,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战争实践检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核武器的作用十分巨大,但难以形成核战争形态。

(来源:BBC)

  机械化战争的后期阶段,大致是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中期以后。这个时期机械化战争形态相对稳定,但信息化战争形态刚刚崛起,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武器装备对传统的机械化装备和机械化战争构成新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机械化装备面临信息化改造的任务,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

  具有一定信息化能力的机械化装备投入作战之后,对机械化战争的传统方式、体制构成新的挑战,促使其向新的高度发展,因而构成了机械化战争的后期阶段。这个阶段在改造和提升机械化战争形态的同时,也在孕育和催生信息化战争形态的产生与发展,因而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

  2010年之前,信息化战争形态将仍然处于初期阶段,这个阶段就像是机械化战争的初期阶段一样,无法构成一个稳定的信息化战争形态,还将处于试验、验证和动荡过程之中,还将只有美国一个国家为主导、极少数发达国家参与,不可能形成世界主流和主导态势。2010年到2050年之间,信息化战争形态可能处于中期阶段,基本上处于稳定时期,信息化战争形态基本形成。

(来源:Time)

  机械化战争的主要特征是数量规模型和人力密集型,虽然武器装备性能提高很快,相互之间联合作战能力有所增强,战略和战役机动能力提高幅度很大,但用数量规模弥补质量效能的观念没有变,全面战争特有的两大时期(战争初期与尔后时期)、三个作战阶段(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三种作战层次(战略、战役和战斗)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界限仍比较清晰。

  机械化战争中,作战力量分实力和潜力两种,实力的强弱主要是数量规模对比的结果,潜力的强弱则依赖全民动员水平的高低。力量的凝聚来自于战略和战役的机动,力量的运用依赖指挥艺术和军事谋略,力量的能量释放取决于热能、电能、核能、机械能和化学能。

  机械化战争的作战空间扩展到空中、太空、远海、深海和遥远的地面;作战范围平面可达洲际,垂直可达外层空间及深海洋底;机动方式实现了机械化、摩托化;武器的射程、速度和杀伤力都达到物理极限;军队规模、军兵种数量越来越多,军事装备品种越来越复杂;指挥方式只能是间接式,将帅无法亲临战场指挥,参谋机构和领导机关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美国建立太空军

  (来源:Military)

  信息化战争中,作战力量不再是数量规模效应,而是系统集成后的体系效能。力量来自对战场、对装备、对信息的控制,控制源于系统集成和技术融合的程度,系统集成和技术融合的程度取决于单件装备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能量的释放表现为信息能与传统热能、电能、核能、机械能和化学能的融合。在机械化战争中,由于武器装备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且运动速度较慢,因此劣势一方可以充分利用天气、地理、谋略、时间、空间、动员等战略要素打赢战争。

  从机械化战争和信息化战争形态的产生与发展来看,衡量战争形态产生变化的主要指标有三个:一是要符合战争形态变化的逻辑关系,侧重考虑系统性变革。新型武器装备的作战运用,导致作战方式和编制体制产生重大变化,并对教育训练提出新的要求。如果其中某个链路或环节被隔断,不应称作是战争形态发生质变。

  二是要产生本质性变化并形成主导性优势,侧重考察量变和质变。从新型武器装备出现到引发作战方式、编制体制和教育训练等一系列变化,必须是本质上产生根本性变化,数量规模上形成主导性优势。同时,这些量变和质变不能仅仅发生在一个国家或少数国家,必须在世界多数国家的军队和多数战争实践中占据主流并形成主导。

  三是要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大潮,侧重考察社会变革。如果只是在武器装备、战争方式、编制体制上产生重大变革,并已经产生了量变和质变,但并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大潮,而且与社会变革的方向也不一致,也不能算是战争形态发生变化。只有当武器装备、战争方式、编制体制与时代大潮和社会变革的方向相一致的情况下,才能称作是战争形态发生质变。

  ——本文摘自《怎样才能打赢信息化战争》

  第二篇 信息化战争的演变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4年6月第一次印刷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