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生美洲大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洲大鱿鱼生活水温多少度 好医生美洲大蠊

好医生美洲大蠊

2023-08-06 09: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美洲大蠊的生活史

昆虫完成一个世代各虫态所经历的总时间为生活周期。美洲大蠊是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时期,也可分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

胚胎发育阶段在卵中完成,卵包裹在卵鞘之中,卵中有充足的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同时环境需要提供水分及适宜的发育温度,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卵的发育历期40~50天。

胚后发育阶段从若虫开始到成虫性成熟为止,历期约6个月,其间经历10次左右的蜕皮。从幼虫变为成虫,美洲大蠊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活习性等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刚孵化出的个体为1龄幼虫,以后每蜕皮一次即增长1龄,两龄虫态之间的历期为龄期(stadium)。若虫发育为成虫后,即可交配,从交尾到卵鞘产出约需10天。成虫的寿命一般为1~2年(肖小芹,2008)。

一、卵和卵鞘

美洲大蠊的卵鞘呈长圆柱形,略扁,刚产出时呈棕红色,硬而有弹性,几天之后变为深咖啡色。一侧有锯齿缘,为幼虫孵化时的出口,幼虫的头端对着出口处。

卵鞘长7~15 mm,宽5~6.5 mm,内含12~30枚卵,其长度与含卵数成正比。卵的发育期为43~56 天,卵鞘的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若虫发育成形后,卵鞘老化变脆,若虫从锯齿缘处爬出,出荚前蜕一次皮,将皮留在锯齿缘出口处。卵鞘的长度、卵的数目与个体大小有关,一般来说荚越长,则卵数越多,但也不是完全一致。

二、卵的孵化

卵在卵鞘内完成胚胎发育后,若虫破卵鞘而出的过程为孵化。只有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含有受精卵的卵鞘才能孵出若虫。

从卵鞘产出到若虫孵出所经历的时间为卵期(即胚胎发育期),一般气温高时卵期短。美洲大蠊的雌成虫的产卵时间不固定,春季和夏季产出的卵鞘,由于温度满足需求,当年都可以孵化;秋季产出的卵鞘孵化时间与发育积温有密切的关系,有些当年能够孵化,有些当年不能孵化,待到来年条件适宜后才能孵化。

在29℃、潮湿的环境中孵育,美洲大蠊胚胎发育的时间为30~31天(Blagburn和Beadle,1982)。在长沙的自然条件下,美洲大蠊卵鞘的孵化情况见下表(肖小芹,2008)。

肖小芹(2008)的研究表明,3月至5月气温适宜,有利于胚胎的快速发育,卵期较短;6月至8月气温较高,也比较适合胚胎发育,但由于天气较干燥,卵期较3月至5月略长;9月气温变低,只有部分卵鞘能在当年孵化,卵期长;10月至11月所产的卵鞘,一般当年不再孵化,要到第二年气温回升后才能孵化,平均卵期最长。

7月至8月所产卵鞘孵化率最高,9月至10月所产卵鞘孵化率最低,这可能与气候变化、雌虫的虫龄有关。

美洲大蠊卵鞘的孵化可能受温度影响较大。40℃条件下,美洲大蠊的卵鞘均不孵化,完全死亡(徐鹿,2009),可见40℃是美洲大蠊卵鞘的致死温度。35℃~40℃条件下,美洲大蠊卵鞘的孵化明显受到抑制。

三、生长与蜕皮

孵化时美洲大蠊若虫吸入空气,使体积膨胀,将卵鞘从脊处撑开,然后从卵鞘中爬出。刚从卵鞘孵出的若虫聚集在卵鞘周围,呈乳白色,体细长柔软,长约4 mm,孵出后约30分钟,虫体变为灰白色,再经3~4小时后变为黑褐色,并散开活动。若虫形状类似成虫,只是虫体小、无翅、性器官未成熟,低龄若虫两性皆具尾刺。

若虫自卵鞘孵出后,迅速生长,体积增大,经过一定时间,其外骨骼会限制虫体继续生长发育,此时必须蜕去外骨骼并重新形成新的外骨骼,这个过程为蜕皮(moulting)。经历多次蜕皮,触角逐渐增长,尾须节数逐渐增加,在此过程中,雌性的尾刺逐渐消失。

美洲大蠊靠吸入空气来涨破蜕裂线,实现蜕皮,有研究者认为美洲大蠊蜕皮也借助重力作用,但观察发现美洲大蠊蜕皮的姿势多种多样,应该与重力作用无关。

若虫蜕皮时会稍离开群体,不再进食,寻找合适位置,吸气使身体膨胀,体积增大,其头部沿蜕裂线裂开一条缝,然后慢慢将皮蜕下。刚蜕皮的美洲大蠊的虫体为白色,1~2个小时后变成褐色。

每脱皮一次,虫体长大一次,第1次蜕皮时的虫体长5 mm,第2次为7 mm,第3次为9 mm,第4次为11mm,第5次为14 mm,第6次为17 mm,第7次为20 mm,第8~10次蜕皮时羽化为成虫,体长为25 mm。

生长和蜕皮周期性交替进行,且两次蜕皮之间的龄期长短与季节(温度)有密切关系。若虫到成虫的蜕变需6个月至1年时间。

若虫经变态蜕皮发育为成虫的过程为羽化。若虫经最后一次蜕皮后,即可清晰地看到折叠着的前后翅。蜕皮完成后,几分钟内虫体体力得以恢复,即开始展翅。

展翅时,虫体头部朝上,身体攀附在纸板、木架或饲养缸缸壁上,与地面保持垂直,虫体前后伸缩、左右摇摆,前翅逐渐伸展,翅脉清晰可见。在前翅伸展的同时,皱缩的后翅也慢慢展开,双翅向后,逐渐伸展到虫体尾部,最后虫体做大幅度抖动,整理肢体及双翅。

至此,整个展翅过程完成,耗时40~60分钟。虫体休息数分钟后即可活动自如(肖小芹,2008)。

四、生殖与产卵

美洲大蠊为雌雄异体,卵生A型。卵受精后,被分泌物包裹,形成卵鞘产出。卵鞘的形成和排出都是逐步进行的,先形成部分卵鞘,然后产入卵,形成卵隔膜,排出一部分卵鞘,然后继续加工卵鞘,再产卵,形成卵隔膜,正常情况下卵全部产出后封闭卵鞘。

如果雌虫在产卵过程中受到惊吓,会产出小型的卵鞘。卵鞘刚产下时表面不具黏性,雌虫用口器在卵鞘表面舔上黏液,使之易被黏着在周围物体上,从而起到保护卵鞘的作用。

人工饲养美洲大蠊,宜在黏液干透前收集卵鞘,此时卵鞘没有粘牢,收集时不易损坏。

美洲大蠊的产卵位置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极少在平面上产卵。通常用不同形状的层板供美洲大蠊产卵,角落上产卵率为43.33%;夹缝向上处为19.59%;浅夹缝向侧面为9.28%;深夹缝向侧面为26.80%。

这表明美洲大蠊喜在有棱角的地方产卵,尤其是凹凸不平的拐角、突出或凹陷处,美洲大蠊倾向于将卵产在阴暗、隐蔽的地方。

雌雄交配后10天左右即可产卵,美洲大蠊繁殖能力强,雌虫一生可产卵鞘30~60个。有研究显示,美洲大蠊每年4月份开始产卵,5月至8月产卵量逐月上升,6月比5月增加66.44%;7月至8月每月分别比上月增加8.78%、6.63%;9月开始下降,比8月下降了6.82%;10月比9月下降66.56%。10月至11月,随着天气变凉,产卵量呈下降趋势;12 月至次年3月,美洲大蠊很少活动,食量下降,产卵量几乎为零。

繁殖最旺盛的季节为夏季(7月至9月),这时产卵量最多。食物充足、气候温暖潮湿时,每周可产卵鞘1~2个。夏季高温且食物充足时,美洲大蠊会发生孤雌生殖(Tanaka等,2018),即雌虫不经交配也能产出卵鞘,其中部分卵鞘还可孵出若虫,但不能传代。

当食物缺乏时,美洲大蠊有相互残杀和采食卵鞘的行为。美洲大蠊的产卵不受昼夜节律影响,但受温度影响较大,室温降到11C以下时,美洲大蠊几乎不产卵,蛰伏不活动,出现麻木状态,如低温持续时间较长,会出现冻死现象(肖小芹,2008)。

不同温度下,美洲大蠊雌成虫的日产卵量呈规律性变化,22°C~28°C时日产卵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加,28°C时日产卵量可达6粒左右。

31°C~32C 时随温度的升高日产卵量逐渐减少。经模型预测,美洲大蠊最适日产卵量为6.1粒,最适温度为27. 06℃,与日取食量的预测区间吻和,27°C 时有最大的日取食量和日产卵量(徐鹿,2009)。

有实验表明,成年美洲大蠊寿命约为一年。成年后的5个月内,美洲大蠊大脑中总蛋白质和神经分泌细胞显著增加,然后随着年龄增长大幅度下降。

这表明神经分泌细胞数与生殖现象之间存在直接关系。较高的总蛋白质含量和细胞数量可使繁殖期保持5个月,而成年后第6个月美洲大蠊大脑中总蛋白质和神经分泌细胞减少,会严重影响繁殖(Sharma和Bahadur,1982)。

五、高温对存活时间的影响

高温显著影响美洲大蠊各个虫期的存活时间。有研究表明,美洲大蠊在33℃条件下存活时间较长,随着温度升高,其存活时间会显著缩短。

注:本文章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相关产品请按药品说明书或者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