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六大“飞地”,它们最终都怎么样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飞地音响怎么样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六大“飞地”,它们最终都怎么样了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六大“飞地”,它们最终都怎么样了

2024-07-17 23: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之后,司马懿又以辽东偏远,不好控制为由,尽迁辽东汉民于内地,彻底动摇了中原对辽东的控制,也使汉四郡成为中原政权的一块“飞地”

辽东出现真空后,垂涎已久的高句丽和鲜卑,发动了潮水般的入侵。最终前燕的慕容皝于342年击败高句丽,占领了整个辽东,随后慕容氏南下参与中原争霸,汉四郡故地落入百济和高句丽之手。

随后的二百多年,中原大乱,高句丽趁势崛起,不仅占有了整个朝鲜半岛,还将势力延伸至辽东。

为了收复辽东,隋朝二帝耗费百万大军,四征高句丽,但不成;贞观年间,李世民又率军亲征辽东,还是不成。后来唐高宗趁高句丽内乱,才由李勣将其消灭。

但是高宗并未在朝鲜半岛设置郡县管辖,仅设安东都护府于平壤,不久又内迁至辽东,由此新罗崛起,汉四郡再未回到华夏疆域。

二、大唐安西四镇

公元755年,安史叛军自幽州南下,席卷大半个大唐江山,刚刚登基的肃宗李豫征调驻守西北的唐军回师平叛。吐蕃趁机出兵,攻下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的沦陷,使安西四镇和李唐中央失去了联系,成为一块名副其实的“飞地”。

然而西域唐军在失去了朝廷支援的情况下,仍然奉李唐为正朔坚守西域。而率领这支西域孤军,固守抗敌的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铁血郡王郭昕。

郭昕是郭子仪的侄子,他于代宗永泰元年前往西域任职,任“安西四镇留后”。

郭昕到任时,原本有三万余人的安西守军,因为精兵内调的缘故,只剩下万余人。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激励士卒,与时任北庭大都护的曹令忠一起,为大唐王朝坚守着天山南北。两人这一守,便是整整二十一年,期间因战火阻隔,二人与朝廷断绝联络。

德宗建中二年,郭昕与曹令忠一起派使者借道回鹘回到长安,上奏西域故土情形。当时的唐德宗,本以为西域早已无朝廷寸土,闻报,与群臣喜极而泣,哭声响彻于殿。

随后,德宗对郭昕与曹令忠进行了嘉奖,任命曹令忠为北庭大都护,赐名李元忠;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然后诏令四镇将士均破格提升七级。

两年后的贞元二年,李元忠去世于任上,由杨袭古接任其职。当时沙陀、回鹘二部因连年遭吐蕃侵扰,已无力救援西域唐军,远在长安的大唐也放弃了对西域的经营,除了口头升职嘉奖,也无力提供任何实质支援,至此,西域唐军彻底孤悬在外。但郭昕与杨袭古二部唐军,固守如故,在伤亡日重,且得不到补充的情况下,仍与吐蕃反复拉锯,逐地争夺。

贞元七年,北庭都护府被吐蕃攻陷,杨袭古血战身亡。其后数年,吐蕃又接连攻陷安西数镇,至唐宪宗元和三年,吐蕃攻陷龟兹。此战,已两鬓斑白的大唐武威郡王、安西大都护郭昕率所部数千唐军死战不退,最终,与麾下将士一同埋骨沙场,而无一降者。安西四镇彻底沦陷。

三、大唐黑水都督府

公元696年契丹发动叛乱,粟末靺鞨首领乞乞仲象父子随之反唐,次年,乞乞仲象去世,其子大祚荣率部迁至天门岭一带时,重创追剿的唐军。

武周圣历元年(698年),大祚荣以本部为主,结合其他诸部,在“白山黑水”间建立地方政权——震国(渤海国的前身)。

建国后,大祚荣对外采取结盟抗唐政策,不但遣使与突厥、契丹结盟,而且又通好新罗,巧妙地斡旋于四邻之间,故在数年之内,国势渐强,其疆域南接新罗,西连契丹、突厥,有户10余万,胜兵数十万,疆土5000里,成为当时东北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开元十三年(725年),为了牵制渤海势力,唐玄宗接受安东都护薛泰的建议,在渤海国东北黑水靺鞨(靺鞨七部落之一,渤海兴起后,靺鞨族为两部分,渤海为一部,余者皆属黑水靺鞨部)内置黑水军,开置黑水都督府(黑龙江中下游和乌苏里江以东至海,包括库页岛)。

《旧唐书》记载,黑水都督府以黑水靺鞨首领为都督,唐朝派遣的官员为长史(副都督),“镇押之”。开元十六年(728年)李隆基赐其都督为李氏,授云麾将军之职,以幽州都督兼其上官,“押领之”。

黑水都督府虽然算是唐王朝的一个羁縻州,但唐廷对其的控制力较强,不仅能往黑水都督府派遣流官,打仗还能调到黑水的兵马,《乌氏庙碑铭》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开元二十一年渤海扰海上,至马都山……黑水以骑五千来属麾下,边威益张。”

也正因为如此,渤海国对于黑水都督府的存在如鲠在喉,多次出兵攻打。比如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渤海君主大武艺死后,“渤海击黑水,黑水求援于平卢”,渤海宣王大仁秀在位期间,“颇能讨伐海北诸部”。

但是,黑水都督府和唐朝直属州县并不接壤,必须通过渤海或者室韦才能交通,算是唐王朝的一块“飞地”,唐朝远水不解近渴,爱莫能助,因此在唐宪宗元和末年(820年),黑水都督府最终被渤海国吞并。

四、大明旧港宣慰司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在沿海岛屿上的元末残余势力,实施了海禁。很多靠海谋生的百姓陷入了苦难,只能选择流亡,后来他们在广东人梁道明的带领下,在苏门答腊岛站稳了脚跟,并逐渐发展壮大。

洪武三十年(1397年),爪哇满者伯夷国王灭掉了苏门答腊岛上的三佛齐王朝,梁道明趁机率领旅居三佛齐的华人一千多人起义,成为新的三佛齐王。

永乐三年(1405年),梁道明和臣子郑伯可一同入朝贡方物,随后留在了广东老家,其副手施进卿接替他成了旧港华人首领。

永乐五年(1407年),三保太监郑和从非洲好望角回航,经旧港,遭遇海盗陈祖义袭击,施进卿请郑和协助,郑和陈兵大破陈祖义,押回明朝京师受戮。同年施进卿派女婿进京朝贡,朱棣册封三佛齐王国为“旧港宣慰司”,施进卿也就成为了大明旧港宣慰司的第一任宣慰使,驻地就在今天的苏门答腊巨港。

“宣慰司”的地位,约相当于明朝西南的少数民族部落土司,需要按固定期限交纳贡赋,并听从宗主国一切号令。

旧港宣慰司成立后,在施进卿的带领下,旧港成了之后郑和下西洋的中转站和重要补给站,而且借助旧港,明政府又在苏门答剌、满剌加设置了两个御封军镇,同旧港宣慰司一道控制着马六甲航线咽喉。

但是好景不长,当朱棣去世后,继位的朱高炽马上采取防御收缩政策,把他老爹打下的大片江山稀里哗啦的放弃了一大片,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停止下西洋,旧港宣慰司也成为大明名副其实的一块“飞地”。

之后继位的明宣宗朱瞻基,同样也没有恢复他爷爷的进取精神,采取守成的策略,天天玩蟋蟀。

直到正统八年,明英宗朱祁镇打算重振雄风,让郭琰督造下海船只,打算让番都指挥马云再下西洋,但造好船后沿海却发生了骚乱,放缓了下西洋的节奏,结果这一放,英宗就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虏,失去了皇位,下西洋的计划就此搁浅。

当英宗复位后打算再次下西洋时,又遭到大臣张昭的强烈反对,这时的英宗经过数年的软禁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锐气,于是,下西洋计划被迫终止,旧港宣慰司再也没有恢复以往的辉煌。

1440年,旧港被当地番国满者伯夷国兼并,大明无力顾及。

旧港真正归属明朝的时间并不长,短短几十年,大明在当地的统治便迅速宣告终结。今天,原来的旧港已经更名为“巨港”,这里西控马六甲辐射印度洋,北临南海,东临太平洋遥望澳洲,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可惜,这里早已没有了当年明朝统治的痕迹。

五、中国飞地——防川村

在中国北部边境,有一个小村庄,与俄罗斯、日本和朝鲜三国交界,从这里到图们江口只有15千米,可以远眺日本海,左侧是俄罗斯的边城包德哥尔那亚,右侧隔江则是朝鲜的豆满江市。这个小村庄就是能够“眼看三疆山川风貌,耳听三国鸡鸣狗吠”的防川村。

一直以来防川村都是我国的领土,早在唐朝时这里就是图们江的入海口,繁盛一时。满清入关以后,东北作为老家,地位得到抬升,防川村作为风景名胜区、东北进入日本海的商品中转站,大量汉民涌入,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

但十九世纪中期,随着《瑷珲条约》的签订,中国失去了东北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再加上之后的《北京条约》,东北几乎所有的沿海领土都被沙俄侵占了,只有防川村留在了中国领土之内。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于1938年,在防川村附近与苏联打了一仗,结果惨败,后来日本就将防川村所有百姓迁走,并将防川村划为禁地,而苏联也由此将实际控制区推到了图们江边,仅给大陆和防川村留下了一条宽度不足十米的通道。1958年,一场洪水冲毁了这条狭窄的通道,防川村由此成了一块名副其实的“飞地”,此后,大陆与防川村的往来,都需要向苏联借道。

为了防止这块飞地从我们手中“飞走”,祖国在这里设立了边防哨,并且通过动员,将附近敬信公社的18户党员家庭迁到了这里,才彻底解决了防川村的主权危机。在之后的几十年中,防川村与大陆的联系十分困难,特别是在中苏交恶时期。

由于某些原因,直到1992年,中国才重建了之前被洪水冲毁的通道,从而使得“失联”了几十年的防川村,再次与大陆连在了一起!

如今的防川村与祖国的交通十分便利,这里也逐渐被开发成了旅游胜地,登上防川村附近山包上的了望塔,远处是雾气蒙蒙的日本海连着天际;近处则是朝鲜、俄罗斯的异国风情,三国景致尽收眼底,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到此观光。

六、中国飞地——九龙寨城

近代中国遭受了百年屈辱,香港也曾沦为英国殖民地。

但殖民下的香港,却还存在过一块保有中国主权的飞地,它便是被清朝和民国历届政府都声称拥有主权的“三不管地带”,也是世界闻名的九龙寨城。

九龙寨城是位于香港九龙城区的一座古城。它名气虽大,面积却只有0.026平方公里,其“全盛时期”竟有5万人挤在里面,人均还不到1平方米,不仅是当时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也是亚洲最大的贫民窟。

早在宋代,今香港九龙湾沿岸就设置了广东十三大盐场之一的“官富场”,并修建了军事据点“官富寨”予以驻军保护。明代为了抵御倭寇海盗,又在此修建了大鹏守御千户所,大鹏哨所的九龙寨炮台就是九龙寨城的前身。

满清入关后,盐场因内迁被废弃,而大鹏哨所遗留的炮台、城墙仍存。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香港岛被正式割让给了英国。

清政府为了防范英国,于1846年以九龙寨炮台为基础,建立九龙寨城,以加强香港岛对岸九龙的防务。随后,广东新安县在此设立衙门,由新安左营驻防,兵力795名,寨城成为了清朝监视英国的前线阵地。

然而1898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使九龙界限街以北的新界划为英国租借地,九龙寨城也在这一范围内。

清朝不想放弃苦心经营的寨城据点,于是在总理大臣李鸿章的据理力争下,九龙寨城最终在条约中被中国保留主权及治权,成为了在英占香港中的一块“飞地”。

虽然后来英国方面多次想把寨城收入囊中,但在清廷的外交压力下,也不得不放弃了这块“到嘴的肉”。比如1899年接收新界时,英国政府强行赶走了寨城官员和驻扎的数百名清军,但清总理衙门反应还算迅速,发电报给英国外交部严正抗议,要求交还寨城主权。虽然英国置若罔闻,还在温莎城堡秘密通过了一份《九龙城枢密院令》,称“九龙城为女王陛下殖民地香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清廷并未放弃外交努力。

1900年,李鸿章就任两广总督,途径香港与英国港督进行交涉,重申清朝绝不放弃寨城主权和治权,并在国际上积极呼吁,最终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英国被迫从寨城撤军。

虽然英国仍认为九龙寨城属于殖民范围,但却无法控制寨城。而清朝尽管争回了寨城主权,却在灭亡之前再也没能派遣官员恢复治权。因此随后的数十年寨城陷入了无政府管理的境地。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悍然入侵香港,中英军民尽管奋力抵抗,却也难以抵挡日寇,香港进入了黑暗的日占时期,九龙寨城也未能幸免。

寨城本有完整的中式城墙,日军为扩建旁边的启德机场将之全部拆毁,寨城从此变得“四面漏风”,再无遮蔽。

日本投降后,没有城墙又没有政府的寨城涌入了大批看中这片“法外之地”的犯罪分子、流浪汉和难民。

而寨城的主权理论上还在国民政府手中,作为二战战胜国,中国收回了列强曾在中国攫取的绝大多数殖民地和租界,并要求收回香港,恢复九龙寨城治权。

但英国却以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为由,拒不归还香港,寨城飞地也无法再次设治。

国民政府秉持一贯态度,坚持九龙寨城主权不动摇,1947年底,寨城居民自发成立“宝安县九龙城居民福利会”,抵挡住了试图入侵“整顿”的港英政府。

港英政府不甘失败,次年年初派军警强行进入寨城,拆毁民房,拘捕居民代表,引发中英争夺九龙寨城主权的“九龙事件”。

“九龙事件”激起了广州居民愤慨,引发了两次广州反英游行,蒋介石也指示外交部对英国提出严正抗议,时任宝安县长的王启俊更是直接亲临寨城巡视,宣示中国主权。

在国民政府和寨城居民的强硬抵抗下,港英政府最终选择退却。

然而中国政局的变化也导致始终无法恢复对九龙寨城的有效控制,这块飞地实际上还是由当地居民自治。寨城也成为了“英国无权管辖,中国无力管辖,香港无法管辖”的“三不管”地区。

20世纪60年代初,香港政府计划拆迁九龙寨城,因再次遭到中国政府的抗议而作罢。

港英政府虽然迫于外交压力不能明目张胆地拔去九龙寨城这个钉在香港的钉子,但寨城犯罪活动的猖獗也确实影响到了香港的社会治安。

1974年,港英政府重拳出击,派遣3000名警察突袭九龙寨城。当时寨城人口已达1万人,原本平面的寨城结构也早已因人口激增引发的疯狂扩建变为立体的“碉堡”。

对此地缺乏了解的香港警察虽然打击了犯罪势力,拆毁了部分建筑,但也损失惨重。

鉴于损失巨大,且无法占领寨城,此后港英方面再也没有组织大规模进入寨城的行动。

在这之后依旧有大批人口流入寨城,寨城也在继续“无序疯长”,到了80年代,寨城迎来“全盛时期”,人口达到5万余人,也成为了无数违建高楼摩肩接踵,街道狭窄如走廊的一座巨型“赛博朋克城”,大部分地方终日不见阳光。

1984年,中英经过磋商,发表了《中英联合声明》,就拆除九龙寨城达成共识——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完成寨城的拆迁改造。

1993年,寨城拆迁工作正式开始,港英政府斥27亿巨资,出动5000名警力,羁押了近万人以开展工作。

1994年,拆除工作完成,昔日辉煌一时,人口曾达5万的14层庞然巨物就此成为了历史。一年后在原址上兴建了九龙寨城公园,三年后这片曾经的中国飞地随着香港一同回到了祖国怀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