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币战:二战中的一场另类战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硬币一分钱 铸币战:二战中的一场另类战争

铸币战:二战中的一场另类战争

2024-06-15 16: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苏联硬币:图案变化,减少铸量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后,为了维护西北边境和列宁格勒的安全,苏联要求同芬兰交换领土和租借芬兰军事基地,遭到拒绝。11月,苏联对芬兰发动冬季战争。1940年3月,芬兰战败,被迫向苏联割让部分土地,苏联在新领土上成立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为了建立防御纳粹德国的“东方战线”,苏联于1940年6月迫使罗马尼亚割让比萨拉比亚地区,然后在这一地区成立摩尔达维亚(摩尔多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7-8月又迫使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相继加入苏联。这五个新的加盟共和国在苏德战争初期相继被纳粹德国占领,在战争后期被苏联解放。因此,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从战前的11个增至战后的16个。苏联硬币以国徽为主要图案,国徽的绶带条数代表了加盟共和国的个数。鉴于以上变化,苏联于1948年在硬币的国徽上增加了5条绶带。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苏联开始了伟大的卫国战争。战争初期,苏联西起波罗的海东岸、东至高加索地区、南至黑海北岸的广大国土迅速沦陷。许多金属矿区落入敌手,反侵略战争对金属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两个因素进一步加剧了金属资源的供求紧缺局面。在此情况下,苏联减少了硬币铸币量。战争期间,苏联发行的硬币虽然在种类与材质上和战前一致,但是其发行量只是战前的30%,只有在某种面额的硬币供不应求时,才会对这种面额的硬币增加一定的铸造量,但最多也没有超过战前的50%,一旦达到流通领域的最低需求,就会立即减少其发行量。当时的苏联硬币以铜、铝、镍为主要原料,降低硬币铸币量的做法使苏联将这三种金属大量节省下来用于军事生产,从而确保苏联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

美国硬币:从改变成份到缅怀伟人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正式参加二战。接下来的1942年正是同盟国在战争中最艰苦的岁月,作为重要战略物资的铜和镍发生严重短缺。为了尽量节省铜和镍以满足军需,美国决定将一美分硬币的成分由95%的铜和5%的锡,变成铁芯镀锌;将五美分硬币的成分由75%的铜和25%的镍,变成56%的铜、35%的银和9%的锰。1943年,美国铸造了近11亿枚一美分铁芯镀锌硬币,省下了3232吨铜。1942-1945年,美国生产了近9亿枚五美分铜银锰合金硬币,节省了165吨铜和271吨镍。这些铜和镍不仅用于制造军火,还节约了大笔军费开支,帮助美国渡过了难关。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分别于1944和1946年将一美分和五美分硬币的成分恢复为战前状态。

1945年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逝世。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罗斯福总统在二战中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坚定支持和联合同盟国共同打击法西斯侵略,领导美国人民参战,促进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为了纪念这位在二战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总统,美国于1946年将一角硬币的主要图案由墨丘利神像改为罗斯福头像。

英国硬币:为抗敌而停发一便士

1940年7——10月,纳粹德国发动不列颠战役,企图迫使英国屈服。英国首相丘吉尔领导全国军民奋起反抗,使纳粹德国遭到了二战以来的首次失败。不列颠战役标志着英国正式参加二战,进入了战时状态。面对战争期间的资源问题,英国在不改变硬币材质的情况下,对战时发行的硬币种类进行了精简。

英国1944年一便士铜币

战前的英国流通硬币以青铜为主要原料。在各种面额铜币中,一便士硬币耗铜最多,为每枚9.45克。二战期间,英国在1941——1943年停止发行一便士铜币。以战前英国每年铸造1亿枚一便士铜币的水平估算,英国战时硬币一共节省了约2835吨铜。这些铜用于制作更多更精良的武器,为英国抗击纳粹德国提供了重要支持。1944年,伴随着胜利的临近,英国恢复发行一便士铜币。

法国硬币:自由旗帜永远飘扬

1940年6月,纳粹德国对法国发起总攻,意大利趁火打劫对法国宣战。6月14日,德国侵占巴黎。6月22日,法国向纳粹德国投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灭亡,刻有“法兰西共和国”国名的法郎硬币也随之停止铸造。

盟军1944年两法郎硬币

法国1945年一法郎硬币

盟军1946年无羽雄鹰硬币

此时的法国虽然已经沦亡,但是爱国者的反抗没有消失。时任国防部和陆军部副部长的戴高乐将军前往英国,开始领导反对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的“自由法国”运动。1943年,戴高乐就任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自由法国”运动恢复铸造了刻有“法兰西共和国”字样的一法郎硬币4400枚。虽然这个数字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是却向全世界表达了法国正义力量不屈不挠的反法西斯意志。

1944年6月6日,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在迅速收复法国本土后,盟军在法国发行了刻有法国箴言“自由、平等、博爱”的两法郎硬币。8月,盟军进入巴黎,法国光复,刻有“法兰西共和国”国名的各种面额法郎硬币全面恢复了铸造。

纳粹硬币:从嚣张步入灭亡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成为法西斯国家。1936年,在希特勒授意下,纳粹德国发行带有纳粹党卐字徽标志的硬币。战争初期,纳粹德国几乎占领和控制了整个欧洲大陆,这虽然扩大了卐字徽硬币的使用范围,却也造成了硬币供应紧张。为了缓解硬币短缺,希特勒下令在占领区发行新的卐字徽五芬尼和十芬尼硬币。

纳粹1940年卐字徽硬币

为了给战争期间的军工生产提供充足的铜,纳粹德国从1940年起对硬币采取了若干措施:一是普遍更改硬币材质。除了五十芬尼硬币的原料铝保持不变外,纳粹德国将一芬尼、五芬尼和十芬尼硬币的材质一律由铜和铜铝合金改为锌。在占领区,纳粹德国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丹麦、荷兰、比利时等国的硬币材质一律由铜改为锌,将挪威硬币材质一律由铜改为铁。二是大幅削减硬币种类。1940年,纳粹德国停止发行一马克镍币、两马克银币和五马克银币;1941年,停发两芬尼铜币。虽然纳粹德国的这些措施旨在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但是这无法改变其失败的结局。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盟军随即在德国发行了新硬币。新硬币的图案不仅取消了卐字徽,还去掉了德国国徽上的雄鹰羽毛,意味着纳粹之鹰永远不可能在天空翱翔了。

意大利硬币:由黑暗走向共和

20世纪20年代,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统治。二战爆发后,意大利于1940年6月10日正式加入轴心国集团参战。由于意大利是法西斯的策源地,因而二战时期的意大利硬币有着浓重的法西斯色彩。当时的五分、十分、二十分、五十分、一里拉和两里拉硬币不仅都刻有法西斯标志,还在硬币背面的公元纪年下方均铸有罗马数字表示的法西斯统治纪年,这些纪年是以墨索里尼上台的1922年为元年开始计算的,如1940年的下方为ⅩⅧ。 

意大利1940年二十分硬币

意大利共和国1948年硬币

为了解决战争期间急需铜和镍的问题,意大利于1939年将五分和十分硬币的材质由铜改为铝铜合金,将二十分、五十分、一里拉和两里拉硬币的材质由镍改为不锈钢,将其占领的阿尔巴尼亚硬币由铜和镍改为铝铜合金和不锈钢。为了解决军费问题,意大利在1942年停止发行五里拉银币、十里拉银币、二十里拉金币和一百里拉金币。尽管墨索里尼政权采取了这些办法,但战争毕竟不得人心。1943年7月26日,鉴于军事失利和国内反法西斯运动高涨,意大利国王伊曼纽尔三世将墨索里尼解职,转入同盟国阵营。

虽然伊曼纽尔三世的这一举措使意大利摆脱了歧途,但是他在墨索里尼问题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1943年10月13日对德宣战后,伊曼纽尔三世仍然不愿触动法西斯制度,拒绝民主改革。在墨索里尼集团1945年4月28日覆灭后,国王和君主制陷入风雨飘摇之中。1946年5月9日,伊曼纽尔三世被迫逊位。6月2日,意大利通过全民公决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共和国随即发行新版一里拉、两里拉、五里拉和十里拉硬币,在新硬币的图案中取消了法西斯标志、王国徽标和国王头像,意大利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日本硬币:频繁更改,难挽败局

1936年3月,标志着日本法西斯政权确立的广田弘毅内阁上台。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入侵东南亚,进一步扩大战争。在军国主义体制下,二战时的日本硬币都赫然刻有“大日本”字样,可谓狂妄至极。

日本1937年一钱铜币

日本全面侵华后,中国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想,使之陷入泥潭。持续的战争不断消耗着日本本就匮乏的资源。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对战时硬币大做文章。一方面,因为大量的白银被用于购买军火,所以日本的五十分银币发行量从1937年的4800.0533万枚锐减至1938年的360.0717万枚,1939年起停止发行五十分银币。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铜和镍被拿去制作武器,因而日本多次更改硬币成分。1938年,日本将一钱硬币的材质由铜改为铝,将五钱和十钱硬币的材质由镍改为铝铜合金。1940年,日本取消五钱和十钱硬币的铜质成分,将其材质改为铝。不过,这些做法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战争中的科技进步,铝也逐渐被用以制作飞机等武器,其状况也不再乐观。因此,日本于1941年将每枚一钱铝币重量由0.9克降至0.65克,将每枚五钱铝币重量由1.2克降至1克,将每枚十钱铝币重量由1.5克降至1.2克。1943年,日本又将每枚一钱铝币重量降至0.55克,将每枚五钱铝币重量降至0.8克,将每枚十钱铝币重量降至0.8克。此时的日本虽然大势已去,但是顽固拒降,继续军工生产,遂使铝资源濒于枯竭。在此情况下,日本1944年改用锡锌合金制作一钱、五钱和十钱硬币,1945年又别出心裁地用陶土制作一钱和五钱硬币。由于日本很快败降,因而这种陶土币转瞬即逝。

日本战败后,盟军接管日本,下令将日本硬币原有的“大日本”字样改为“日本政府”和“日本国”,彻底清除了其中的军国主义味道。

伪政权硬币:侵略者的罪恶铁证

二战期间,日、德侵略者在其占领区建立了伪政权。

日本在中国东北扶植清逊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了以汪精卫为首的伪国民政府,这两个傀儡政权都发行了硬币。其中,伪满洲国的各种面额硬币都刻有溥仪的年号“康德”。“康德”从清太宗崇德年号和清圣祖康熙年号各取一字,从五福临门中的第三福“康宁”和第四福“好德”中各取一字,寓意强大和幸福。然而,伪满洲国人民水深火热的悲惨生活却是对“康德”的最大讽刺。

1940年7月,德国占领下的法国建立了以贝当为首的维希政府。为麻痹人民,维希政府硬币力求与战前的法国硬币在外观上相似,但仍不免露出其卖国嘴脸。为讨好法西斯,维希政府硬币将战前法国硬币上的“法兰西共和国”字样改为“法兰西地区”,将自由女神像改为麦穗权斧,将格言“自由、平等、博爱”改为“工作、家庭、祖国”,可谓丧权辱国之极。伴随着法西斯的失败,伪政权也烟消云散,伪政权硬币则成为侵略者的罪恶铁证。

结语

通过各主要参战国在二战期间和战后初期的硬币成份变革,可以看到二战对资源的巨大消耗。从1939年9月打响到1945年9月结束,二战持续了六年。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同盟国和轴心国进行殊死较量,双方都投入了大量资源特别是金属资源。其中,金银等贵金属用来充作军费购买武器,铜、镍和铝等则用于制作更多更好的武器。在这些金属资源必须优先服务于战争的情况下,拿什么制作硬币成了棘手问题。于是,各参战国采用了改变硬币材质、降低硬币产量、精简硬币种类、减轻硬币重量等方法,从而使这个时期的硬币呈现出了与和平时代迥异的特征。这表明战争是对物力的消耗,作为世界战争的二战尤为如此。

各同盟国在硬币发行方面都以自己的方式推动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走向,并最终取得胜利。战争期间,中国在艰苦卓绝中坚持发行硬币,苏联降低硬币产量以保全大局,美国改变硬币材质以渡过难关,英国减少硬币种类以支援抗敌,法国通过硬币表达了反法西斯意志。这表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进步必将战胜反动,公理必将战胜强权。

中、苏、美、英等同盟国在战时硬币上的各种措施和法国硬币的坎坷命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法西斯侵略战争带来的破坏和蹂躏。而在法西斯的反动统治下,战时的轴心国硬币图案都具有强烈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出现的伪政权硬币,是法西斯国家侵略行为的罪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