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航母为何都选择核动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有多少核航动力航母 美国航母为何都选择核动力

美国航母为何都选择核动力

2023-10-20 00: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对于长时间前沿部署的美国航母战斗群来说,核动力能够为其节省大量燃料补给,降低维护保养压力,使其航母战斗群具有高度的战略投送能力和战术机动能力。

王笑梦

  美国是世界上最先研发核动力航母的国家。

  上世纪50年代,在“福莱斯特”级常规动力航母建成后,美国海军面临苏联海军新型核动力潜艇的威胁,反潜成为大型航母主要作战任务之一,对航母战斗群的航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美国海军的解决方案是建设全核动力航母战斗群,包括核动力航母、核动力巡洋舰、核动力驱逐舰领舰和核动力潜艇。

  稳妥起见,美国海军同时发展了两种型号的航母,一种是常规动力的“小鹰”级航母,一种是核动力的“企业”号航母。作为美国海军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具有很强的试验性质,其舰体设计源于“福莱斯特”级常规动力航母,安装有8台A2W核反应堆,可以实现36节的高航速,拥有4座转向舵,机动性能出色。该舰还安装了在当时非常高端的相控阵雷达系统,具有很强的对空预警和监视能力。

  然而,“企业”号使用的A2W核反应堆并非全新设计,而是“华盛顿”级战略导弹核潜艇上的反应堆修改后的产品。这种做法极大地节省了研制费用和周期,却存在功率相对不足的问题。因为单台功率不够,“企业”号上不得不堆砌多达8台A2W核反应堆,加上4台蒸汽轮机的动力组合,以使航母的轮机舱能够输出21万千瓦功率。

  1964年,由“企业”号核动力航母、“长滩”号核动力巡洋舰和“班布里奇”号核动力驱逐舰领舰组成的全核动力舰队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环球航行,航行历时64天、总航程3万多海里,途中三舰没有加油。这充分显示了核动力强大的续航能力。

  不过,“企业”号之后美国并没有急于建造新型核动力航母,而是继续建造“小鹰”级航母的三号、四号舰,以及“美国”号和“肯尼迪”号航母。特别是“肯尼迪”号原本是作为“企业”号的二号舰来建造的,但由于1967年中东战争以色列驱逐舰“埃拉特”号被反舰导弹击沉,美国国防部对建造大型核动力航母是否必要产生了怀疑,加之“企业”号建造时的天价让国会打了退堂鼓。“企业”号建造费用高达4.72亿美元(1950年代美元币值),而与其同期建成的“小鹰”级航母二号舰“星座”号建造费用仅2.64亿美元。虽然美国核海军之父海曼·乔治·里科弗承诺“肯尼迪”号将采用4座新型的A3W核反应堆,堆芯寿命也将延长一倍,以降低全寿命费用,但时任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不为所动,最终美国海军不得不同意将原本核动力的“肯尼迪”号改为“小鹰”级常规动力航母的四号舰进行建造。

  此后,里科弗开始运用自己的人脉来影响国会,通过改变美国潜艇用鱼命名的惯例,转而使用那些支持建设核海军的国会议员的名字命名,比如众议院武装力量委员会主席门德尔·里弗斯等,这才最终说服海军继续发展核动力航母。用里科弗的话说:“鱼不会投票。”

  “企业”号在越南战争中的优异表现,也让美国海军继续发展核动力航母有了更充分的理由,同时,里科弗承诺未来的新型航母只需要2座核反应堆,这样将大大降低造价。最终的产物就是采用2座A4W/A1G压水反应堆的“尼米兹”级,之前阻挠建造核航母的麦克纳马拉也接受了这一设计,批准了“尼米兹”级航母的建造。

  此后,在继续建造“尼米兹”级航母的同时,又经过一次激烈的讨论才开始了新型核动力航母“福特”级的设计建造。支持者拿出了核动力航母比常规动力航母更优越、未来石油价格会持续走高、对整个核工业和核技术将有积极促进作用等理由,而最终使“福特”级核动力航母设计得以通过的原因仍是费用降低的承诺,比如核动力部门的人员将减少一半,全寿命费用会降低20%等。“福特”级航母配备2座新型A1B核反应堆,单堆热功率达到735兆瓦,较“尼米兹”级单堆热功率为588兆瓦的A4W/A1G核反应堆提升了25%,加上整合电力系统概念,供电能力高达20万千瓦,满足电磁弹射器等高用电系统的需求。

  2009年1月31日,美国海军最后一艘常规动力航母“小鹰”号退役。美国海军终于将航母舰队全部替换成了核动力航母。

  美国核动力航母发展之路是其全球战略的具体体现,对于长时间前沿部署的美国航母战斗群来说,核动力能够为其节省大量燃料补给,降低维护保养压力,使其航母战斗群具有高度的战略投送能力和战术机动能力。正因如此,美国核动力航母的技术路径值得其他有意愿发展核动力航母的国家借鉴和参考。

来源:2021年7月28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5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