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团公司面试难度 2023

2023

2024-06-29 14: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美团作为近几年发展迅猛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是众多求职者心仪的高薪企业。美团公司的各类校园招聘、社会招聘、实习生招聘陆续开始报名,【吉老师】预计继续采用线上测试的形式考试。美团的校园招聘一般有网申、笔试、面试、体检、签约五大流程,其中笔试线上测试作为基础筛选手段,虽然题目数量不多(40道左右),但还是需要花费一定精力准备笔试。要想高效复习通过考试,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就是一方面清楚考什么,对考点进行精准切片;另一方面清楚复习策略,对考点针对性复习。

吉老师根据近几年美团公司的招聘考试真题分析,结合多年预测经验,对后续美团公司考试的题型题量预测以及对复习安排建议如下:

一、考点切片分类及针对性复习

从上表可以看到,美团公司招聘线上测评的题型题量已经非常稳定。测试时会有4个计分题模块,每个模块10道题限时15分钟。

【吉老师】公众号整理和预测美团公司后续招聘的考点和题量分布如下:

(一)计分题,行测知识,约40道题,分模块计时,每个模块10道题15分钟

这些计分题的考点与传统公务员考试的考点基本一致,题型题量分布大致为:

1、推理类模块。主要有图形推理、演绎推理、数字推理三类题,三类题的题量比较平均。图形推理和数字推理的推理方法较为固定。这部分一定要多做往年真题和预测题刷题练习(就是在吉老师公号聊天框键入“美团”2个字后出现的那些复习内容和试题),掌握到这几种思维角度即可,刷题不够、思路不清晰的情况下,限时时间内较难做完。

2、数学类模块。与公务员考试数学题类似,但是计算量比传统的公务员考试数学题计算量小。

3、言语类模块。包括选词填空、病句、排序、言语理解等题型。

3、资料类模块。一般为2篇阅读资料,每篇资料包含5道小题,均为文字数据、图表数据的分析,相比数学类计算量要大。

5、复习建议

无论距离考试剩余多少天都应该复习,哪怕是距离考试只剩1天时间,都可以通过在吉老师公众号中大量刷往年真题和预测题来提升分数。如果剩余时间大于5天,建议先看吉老师公众号内的美团笔试复习讲义或者讲解视频,再做往年真题和预测刷题(即在公号聊天框内键入“美团”两个字后看到的那些复习内容和试题)。

(二)不计分题,性格测试

美团的部分岗位可能额外有性格测试环节(不一定与计分题一起考,可能是单独的一个测评),大约100道题,均为不计分题。一般来说,除非是平时有强迫倾向、情绪不太稳定、有极强的占有欲等,否则正常回答都是可以轻松通过的。

复习建议:可以不专门复习,一般人正常回答都能通过。吉老师公众号中的美团公司复习讲义和讲解视频里面,都有这部分题的答题技巧讲解,稍微花半个小时看看即可完美通过。

二、高分复习和答题技巧建议

(一)复习技巧建议

1、复习时间安排建议

对于美团公司考试,吉老师的复习建议是按照距离考试的时间,来匹配不同的复习方式(在吉老师公众号聊天框内键入“美团”即可全流程按照吉老师的复习讲义和精讲视频、考点题库、往年真题、抽题库刷题节奏复习),具体如下表:

2、考前真题巩固建议

吉老师认为往年真题是最有用的复习工具,因此无论复习时间多么紧张,无论复习程度如何,考前1-2天必须做公众号内的往年完整真题,熟悉题型题量和题目难度,熟悉做题节奏。

如果做往年真题的正确率可以超过平均正确率,那么报非热门区域肯定能通过笔试;如果报热门区域,需要正确率高于平均正确率5%。

3、大量刷题复习。

由于美团公司的题型和考点是非常固定的,因此将公众号内美团预测题库中整理的题全部做完,至少会遇到5道原题,上不封顶。

(二)答题技巧建议

吉老师建议在准备美团公司的招聘考试时,按以下策略复习和答题:

1、推理题的做题方法很固定,基本各种方法思考一遍,就能得出结果。比如图形推理题就优先考虑图形的重叠(叠加后求同存异等)、数元素数量(线条数量、交叉点数量、空间数量等)、元素的顺逆时针移动等。

2、计算题注意取巧的思路比计算更重要,因此首要是先想好思路,再根据思路做计算。

3、言语题题型较多,有病句、排序、理解、填空等多类题型,每一类都有固定的答题方法,建议还是看视频+多刷题来掌握方法套路,套路清晰了,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

4、资料题建议先不看资料,直接看题,带着题去资料内找数据。

归根结底,由于每道题只有1分钟左右的答题时间,没有回头再做的可能。因此考前还是要多做题,做题中掌握常用方法,特别是公众号内提供的预测题,做了后是肯定会出现原题的。

对于美团公司的考点分析和高分复习秘籍的介绍,基本就是这些了。遵照吉老师的复习建议,跟着吉老师的节奏复习,一般都可以通过笔试的。

祝大家顺利上岸!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