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水,秘色之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团app标志颜色 无中生水,秘色之魅

无中生水,秘色之魅

2023-05-25 09: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的成熟瓷器,最早在浙江越窑烧制成功。“秘色瓷”,则是越窑青瓷的顶尖之作。

越窑为什么被称为“母亲瓷”?

“秘色”究竟是种怎样的颜色?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1 秘之色

在法门寺地宫未开启前,秘色瓷一直是个谜。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陆龟蒙《秘色越器》一诗所说“秘色”,是千年悬念。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第一道门被考古人员推开,14件秘色瓷器重见天日,人们才找到实物对应。

秘色,是一种“无中生水”的颜色——

2021年6月至9月,“发现越窑——上林湖越窑青瓷展”,曾在广州南越王博物院举行。记者当时在展厅,邂逅几件明确标识有“秘色瓷”字样的器物,包括“秘色瓷花口盏”和“秘色瓷器盖”等。其色淡青明澈,远看如春水朵朵,近观则见釉色润泽、胎体致密,在灯光聚焦下,竟似有细小涟漪在瓷器表面微涌。

静止器物上,有不息生机。

生生不息。让人回想起被称为“母亲瓷”的越窑青瓷。

母亲瓷,意味着源头,也意味着源源不断动力。从原始瓷到越窑青瓷,我国成熟瓷器最早在浙江地区烧制成功。最早的瓷器都带些“青”,因为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铁”元素。

商周时期,浙东德清地区已出现原始青瓷;到东汉晚期,青瓷在浙江上虞一带正式烧成;唐末五代,越窑青瓷烧造中心移至慈溪上林湖地区,在这片地域,青瓷技艺达至新高,最精美品种——“秘色瓷”问世。“发现青瓷”展览里,资料如是介绍。

越窑青瓷“从原始瓷演进而来,两者在造型和装饰风格上明显相似,但越窑青瓷胎体更致密、烧成温度更高、施釉更均匀、呈色更青翠。它的出现,促使了人们的日常用器由陶向瓷转变”。

越窑是越州窑的简称。当时此类青瓷窑场,主要分布在浙江慈溪、余姚、上虞、绍兴一带,唐朝时属越州管辖。

2-12世纪,越窑青瓷在浙江上林湖一带,走过了创烧、发展、繁盛至衰落的完整历程。

因其为开端,更因其“繁衍”,越窑成为“母亲窑”。成住坏空不可抵挡,但它的技术,随工匠迁徙,推动了南宋官窑、龙泉窑等的继续发展,成就了中国陶瓷史上另一个巅峰。

这是后话。但越窑其本身的巅峰,我们应知晓。秘色瓷,就是越窑中质量最高、颜色最漂亮者。

2 秘之技

秘色瓷从晚唐开始烧造,五代时臻于完美。相传五代时,吴越国王钱镠命令专供钱氏宫廷所用,并入贡中原朝廷,庶民不得使用。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新色,是因秘色瓷烧造时用了一种“秘技”。

当时,在南越王博物院“发现越窑”展览上,记者了解到这种技艺。它的关键点,在于使用了“瓷质匣钵”,匣钵,可想象为烧造时套在瓷器外的一个“包装盒”,它俩一起进入窑炉,接受熊熊烈火赋能——

瓷质匣钵用料矜贵,和瓷坯相差无远,因此,两者可在受热膨胀、冷却收缩时,保持幅度相近;同时,匣钵的接口,用釉涂封,隔绝氧气进入,保证了匣钵内的瓷坯始终处于化学反应的“还原气氛”中,二价铁含量增高,青绿“秘色”得以烧成。

破云见月,剥壳见蛋。一钵配一器,器成之后匣钵破裂不可再用。

而秘色瓷的烧成率本就很低。因此,北宋余姚县令谢景初在上林湖考察瓷业生产情况时,曾写一诗,“发窑火以坚,百栽一二占”,就是说,一百件中可能只有一两件上等青瓷。

这个“烧造过程”,笔者曾一窥其奥——

“发现越窑”展览中曾有几件匣钵残件,和里面瓷器黏连。匣钵质地看起来与瓷器本体相似,也许因温度、倾斜等原因,这“包装盒”在烧造过程中不慎与瓷器交融黏连,再难分开。这静止而又似流淌的场景,让人想起达利那幅描述时间的著名画作《记忆的永恒》。

有时,文物的价值就在于此,它不一定要完美,更不一定要完整,在它的碎裂或不规整中,我们才能感受到成器的不易,以及“百栽一二占”的可贵。

从这个角度来说,无中,可生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