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颜色》课堂实录(肖培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丽的颜色课堂笔记分段 《美丽的颜色》课堂实录(肖培东)

《美丽的颜色》课堂实录(肖培东)

2024-07-01 06: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

即兴导入,揭《美丽的颜色》

师:同学们好,老师好,刚才两位主持人热情洋溢地介绍了我,关于老师,你们都听到了什么信息?你来说说看。

生:我听到老师是很有成就的,是在教育方面有很大的艺术(的人)。

师:老师呢,被两位老师(主持人)夸了一下,他们还给老师两个封号,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清楚?你来说。(拿话筒)

生:一个是“白马王子”,还有一个是“男神”。

师:你猜一下这两个(封号)里面,我会喜欢哪一个呢?

生:我觉得老师都喜欢呀。

师:其实,王子已经当不上了,白马也已经辞去了,男神只是一种很遥远的期待了。这节课我倒是要学一位女神级的人物,她是谁?这才是真正的女神。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做—— ?

生齐答:《美丽的颜色》

个人悟课

导入无痕化,信手拈来现场主持人的夸奖,提问学生关于“我”的这两个封号(白马王子和男神)。看似不经意中,却独具匠心。一是考查了学生的“听”的能力,二是自然而然地引到“女神级”的人物上,巧妙地揭开了所学的课题。

猜猜问题,初步感知《美丽的颜色》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读过的(同学)举手。

生举手,反馈学情

师:非常好,老师就开始提问了。读了这篇自读课文后,我要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猜肖老师会提哪一个问题?哪一位同学说说看?

个人悟课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肖老师由“猜猜老师会提哪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切入点来牵动全篇,用“问答”的方式展开,既检查落实了学生在自学时“一望而知的东西”,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整体感知了文本,为后面教“学生一望半知或未知的东西”做下铺垫。

1、提问一:美丽的颜色是什么颜色?(揭题目含义)

生:美丽的颜色是什么颜色?

师评价: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

师:有没有同学能帮他回答这个问题,美丽的颜色是什么颜色?你来说。

生:是镭发出来的颜色。

师:哎呀,美丽的颜色是居里夫人发现的镭的颜色,对不对,这个答案你们满意吗?

生:还不满意。

师:还不满意,你认为这个答案还不够是吗?那么同学们,有没有人帮他补充。

师:美丽的颜色有同学说在文章中是指镭的颜色,这位同学觉得还不够,你们能帮他补充吗?

生:美丽的颜色是略带蓝色的荧光。

师:那么就是镭的颜色。还有没有同学要补充的?

生:我觉得还有居里夫人提炼镭时体现出来的美好品质。

师:也就是科学家的精神品质,对吗?请坐。同学们同意不同意?

生:同意

师:这样我们就知道标题《美丽的颜色》既指——?

师生齐答:镭的颜色

师:又指——?

师生齐答: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美好品质。

师:请大家记笔记,把它记在题目旁边。(生记笔记)。

个人悟课

“追问”可以把课堂引到“预设”的“星辉斑斓处”。“这个答案你们满意吗?”肖老师趁机轻轻的一“追问”,学生遇见“美丽的颜色”一下子就“柳暗花明”了。这既指镭的颜色,又指居里夫人科学精神和美好的品质。

2、提问二:为什么说这个颜色是美丽的?(析人物精神品质)

师:好,这个问题难不倒同学们了。同学们,这肯定不是肖老师要提的问题,继续猜,肖老师这堂课要提什么问题?这位男同学,你来说?

生:为什么说这个颜色是美丽的?

生:因为这种颜色是凝聚了科学精神,是在不断探索中才得到的。

师:也就是说,这是科学家无数探索才得到的,才揭开来的颜色。因此,我们才觉得它非常的美好。

师:所以他这个问题,就关系到什么问题啦?居里夫人究竟有哪些精神品质?我们讲精神品质,往往喜欢用四个字来表述,说说看。这篇课文读完了,你觉得居里夫人都有哪些精神品质?每个同学只能说一个。

个人悟课

肖老师的课堂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引导”,通过不断的引导使课堂推进深度和厚度。此环节,肖老师依学情反馈,不着痕迹地,通过“问题转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居里夫人的精神品质”,可谓“眼中有学生,心中有语文(课堂)”。再窥其妙处,肖老师永远是课堂的主导者,是那个牵线的人,能运用恰到好处的方式,收缩自如地掌控学情,使课堂在开放中走向有序,永不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另外,“四字词语”表述,每个同学只说一个”,此问题设置使任务指令明确,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生:坚持不懈

师:你在文章中能找到吗?哪里写出了坚持不懈?

生:“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第十三自然段)

师:从日变成月,从月变成年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她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对吗?请坐。

师:你再来说,居里夫人还有哪些精神品质?

生:还有积极乐观的精神品质。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朗读第十四段段:“我们的时光就在实验室里度过。在我们十分可怜的棚屋里笼罩着极大的宁静;有时候我们来回踱着,一面密切注意着某种实验的进行,一面谈着目前和将来的工作。觉得冷的时候,我们在炉旁喝一杯热茶,就又舒服了。我们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一样。”

生:这个“像是在梦里一样”,可见居里夫人和他的丈夫都是很享受这种科学实验工作,尽管他们觉得条件是很艰苦的,但他们乐在其中,环境艰苦难不倒他们,他们依然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与艰苦环境做斗争,一直保持着科学的兴趣。

师:你这样滔滔不绝,可以看出来,你已经被她的这种精神品质打动了。所以同学们,明明生活得很艰苦,但自己却感到生活在梦境一样,积极乐观。请记笔记:坚持不懈,积极乐观。

个人悟课

课堂评价很独特,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文本内容”式的表扬,值得学习借鉴。同时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及时记笔记,是学生必须要养成的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师:这篇课文读过后,你觉得居里夫人还有哪些精神品质?这位女同学你来说。

生:我从“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吸引住了”(第十四自然段)看出来居里夫人热爱科学。

师:热爱科学,文章中确实有很多句子,都在写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热爱,请同学们写下来。

师:继续说,居里夫人还有哪些美好品质?刚才已经说三个了,你能说一个吗? 

生:她是无私奉献的。我从第九自然段中“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看出来。说明她在这艰苦的环境中,仍然积极向上,同时也是一种无私奉献的品质。她的身体被这些化学物质所刺激着,身体也是不好的,可她仍然坚持着做实验,说明她是无私奉献的。

师:大家听懂了没有?大家有没有听到,这两位同学多次提到了居里夫妇科学实验的艰苦环境,这说明居里夫妇他们以苦为乐。记下“以苦为乐”。

个人悟课

当学生回答稍微不到点子的时候,有什么方法可以巧妙地告诉学生呢?此处,肖老师在尊重学生个人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小结”进行点拨,悄悄地给学生这杯水里注入“一滴牛奶”——“以苦为乐”的精神就样无声息地流淌在学生的心中了。“自读,却不是放任自由读”,此时,这就是最好的诠释。

师:再请两位同学说一下,这位男同学,你来说。

生:我认为她对科学工作负责和认真。

师:负责认真,你从哪里读出来?

生:第五段“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把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做好”,到后来,在不懈努力下,他们真的把这美丽的工作做好了。

师:几个没有,写出他们条件的艰苦,但是他们却把工作做好,因此你认为这是一种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吧,好,请坐。请大家记下来:负责认真。

师:最后一个机会,哪个同学再来说一个。

生:居里夫妇还非常吃苦耐劳,我从第三段“然而,玛丽和比埃尔更要习惯忍受室外的严寒,他们炼制沥青铀矿的设备极其简陋,由于没有把有害气体排出去的“通风罩”,炼制的大部分工作就必须在院子的露天地里进行。每逢骤雨猝至,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被烟窒息。”这里看出,他们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然后他们吃苦耐劳,想办法改善身边的环境。

师:你和老师比起来,老师强调以苦为乐,你更强调她的忍耐、坚毅的精神。

师:好了同学们,一起来读读,我们的发现。

生:齐读“坚持不懈、积极乐观、热爱科学、无私奉献、以苦为乐、吃苦耐劳”。

师:这都是我们在这篇课文中读出来的居里夫人美好的品质,所以这些词语加起来,它就是我们课文中的美丽的颜色。这些问题你们都自己解决了,但这还不是老师要问的问题。继续猜,肖老师这堂课,要问你们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这个男同学你来。

3、问题三:这篇文章想表达的主旨是什么?(探文章主旨)

生:我感觉要问的是:居里夫人为什么能成功?

师:居里夫人为什么能成功?大家说说为什么能成功?你自己能说一说吗?

生:因为居里夫人的那种精神品质。

师:其实还是和前面的问题重复的,也就是建立在这种品质之上的居里夫人,她成功了。

师:最后一个机会,猜猜看,肖老师这堂课,要问的第一个问题究竟是啥?这位同学你来。(生思索)

师:要像居里夫人一样会想,你觉得老师会问你什么问题?

生:我觉得有可能想问,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

师:那你说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其实,他就在想,这篇文章的主旨中心。那么同学说说,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

生:对居里夫人的敬佩和赞美,对她那种科学精神的(稍停顿)赞美。

师:也就是说,这篇文章通过写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过程,赞美了居里夫人精神品质上美丽的颜色。

3

自曝谜底,深入品读《美丽的颜色》

1、析体裁,品人物传记之美丽读法

师:好了,老师公布一下谜底,老师想问的问题是什么,《美丽的颜色》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谁知道,你来说。

生:是一篇传记,因为它写的是居里夫人的事迹,出自《居里夫人传》。

师:大家看到没有,这位同学说是一篇传记,因为她出自《居里夫人传》。好,我的问题继续跟下去,那么读名人传记,我们要读它的什么?

生:可以读名人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学习他们的精神。

师:大家听到了吗?她认为读名人传记,首先是读写出来的名人故事(板书:故事),然后她又说了,读了这个故事后要什么——?

生:要读出这个名人的精神品质。

师:也就是说,要读出这个名人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启迪。(板书:启发),所以读传记,我们(除了)要读出传记中所写的名人故事,更要感受故事中所表达的精神品质,来为我们未来的路汲取人生的营养,树立人生的标杆。

个人悟课

统编八、九年级语文教材,“文体的学习”已成为阅读和写作教学的主线。《美丽的颜色》这篇课文选自八年级上册统编语文教材,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一篇人物传记。如何“依文体而教”呢?肖老师根据学情(学生第一次学习传记这种文体,七年级有关传记文章的学习,侧重于教会学生浏览的读书方法),通过学生“猜问题,答问题”的方式,不断地引导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然后在学生充分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其“体裁”,提问学生阅读“人物传记”的方法。第一,要读出名人的故事,第二要读出这个的名人精神品质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此时,一下子就变“教教材”为“用教材选教一种文体的阅读方法”。这不就是无痕地“随文教学语文知识”吗?

2、找句子,品语言上“美丽的颜色”——故事的生动性

A、找“美丽的颜色”之句子

师过渡:好了,看起来,同学们读的非常好。接下来呢,我们一起思考,那么,美丽的颜色既是这篇文章的内容,又是传记中主人公的精神品质的一个代表词。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当中,是怎样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接下来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一个问题:把课文当中出现“美丽的颜色”这五个字的句子划出来。

生自读课文,时间5分钟。

师:读完并划出的同学,请举手。(学生陆陆续续举手,继续等待2分钟,还有2位同学没读完,继续等待半分钟。)

师:手都举起来了,同学们跳读的速度比较快,接下来我们的问题是:这篇课文中出现“美丽的颜色”这五个字的句子有几处?

生齐答:三处

师:你来读第一处。

生:第十八段: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师:这是第一处,第二处,哪位同学来读?你来读。

生:第二十一段: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么?”

师:第三处,一起来读好不好?一备齐。

生齐读: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

师:二十二自然段,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几个句子正好都在课文的后半部分,也就是在镭的颜色被发现的那部分的描写当中,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师:接下来我们开始读文章的这几个句子,玛丽居里夫人哪位同学愿意读?来,你就是居里夫人。居里夫人的丈夫,哪位男同学,想试一试,有吗?这个男同学,话筒拿着。老师读旁白,同学们听着:

第一遍分角色朗读,如下:

(师)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

(女生A)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师)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

(男生A)“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师:我们再来一遍好不好。

第二遍分角色读,如上。

师:现在老师撤去了,你们自己对话。

男女生直接对话朗读。

B、品读第一处对话。

师:好,大家认真听,居里夫人是怎样说的?

女生A展示读: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声音动听,不缓不慢)

师:你离她很近,是不是你心目中的居里夫人?

个人悟课

没有直接问学生,你觉得她读得好不好,而是巧妙追问“你感觉是不是你心目中的居里夫人”,把读之技巧和文章内容这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有“依据”地进行评价,可谓一箭双雕,实在高超。是的,“读之正确技巧,乃是文本内容之情感的最佳诠释”。

男生B:感觉不像,因为她没有热切的好奇心。

师说:你(女生A)没有热切的好奇心吗?你跟他讲一下,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把哪个词读成热切的好奇心的感觉?

女生A:“真”。

师:“我真想知道”,所以要把这个“真想”两个字读好,大家注意一下,还有哪一个字要读好。有一个特别的字,加上一个特别的标点。哪个字,你来说。

女生B:它

师:它,大家发现,它上面加了一个引号,你再把(女生A)这句话重新读一下,告诉大家,你是有热切的好奇心的。

女生A(声音响亮且急切)地读: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

师:考虑一下,这个“它”字怎样读?读重还是读轻?你来说。

女生C:我觉得应该读轻一点,因为前面重,后面应该舒缓一点。

师:你觉得舒缓一点更像居里夫人,是这意思吗?

师:你(女生A)再来一遍。你第一次读得很急切,急切点(试试)。

女生A急切地读。

师:再来舒缓点试试看。

女生A舒缓地读。(“它”字稍停顿,缓慢了一点)

师:同学们考虑一下,居里夫人第一次说话的时候,她说的速度非常快。照理说,热切的好奇心,好像要跟快有关系的,但是这个同学觉得,好像还不够味。你觉得居里夫人说话的时候,是快一点好,还是慢一点好?男同学,最有发言权了,慢一点,你来说。

男生C:因为你刚开始说,居里夫人是那种女神级的人物,她应该也保持着矜持。

师:哦,矜持,换个词语来讲,是优雅,是这个意思吧。(对女生A)听懂了吗?居里夫人是女神级的人物,她认为这个科学家,说话应该要优雅一些,尽管内心有热切的好奇心,但说话要适当地压一压。刚才那位女同学(女生A),重新来一遍,调整一下语速。

女生A展示读(语速较缓慢):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师:你说说看,这个“比埃尔”应该怎样读?

女生A:(笑),充满爱意的。

师:诶,对了。这个“比埃尔”读时要充满爱意的,那是一段相濡以沫的过程中对自己身边的战友、伴侣的期待,所以这个“比埃尔”要读得好。(师指着男生说)来,比埃尔,该你读了。

男生A展示读: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师:你再把“我不知道”读读看。

男生A(读):我不知道(语气平缓)

师:你到底“知道”还是“不知道”?

男生A:当然不知道呀。

师:那你这个“我不知道”要读出怎么味道来?

男生A:也不知道呀。(男生笑)

师:哦,大家考虑一下,这里的问题来了,作为先生的他,给妻子讲我不知道时,是一种无奈的呢?还是——?(师做让学生举手回答的手势)你看,妻子说,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你怎么说?

男生A(读):我不知道呀。(低沉的)

师:那么低沉,更加悲观,更加绝望了。所以大家考虑一下,这个“我不知道”其实想说明什么意思?你来说。

女生:对未来的一种期盼。

师:也就是说,我也很想——知道。所以这个“我不知道”,要读得我也很想和你一样去知道。所以,(对着男生A说)你考虑一下怎么读?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的回答,(师做出请男生A)读的手势。

男生A:(读)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省略号未停顿)

师:同学们,哪个标点符号没读出来。

生:省略号。

师:这个省略号其实代表了什么?

女生:我觉得应该是一种思考。

师:思考,换个词来讲,还有一种憧憬,啊,我真想知道。所以,你(男生A)考虑一下,究竟该怎样读。(把女生A叫起来说)现在这个居里夫人读的越来越好了,开始,给他传递点力量。

(再次分角色读)

女生A读: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男生A读: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师:最后半句话,往上扬就对了,“我真想知道,它有很美丽的颜色”。我不知道,不是给人悲观,不是给人绝望,而是告诉她,我要和你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底。请坐。

师:好了同学们,这样一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来,按照刚才那位同学讲的,要读出科学家的优雅或是叫做矜持,换个词来讲,就叫做沉稳。这个科学家是很沉稳,很宁静的。另外,要读出两个人之间的甜蜜的爱意和风雨同舟共患难的一种感情。

B、品读第二处对话

师:好,第二处对话,再来试试。“那天晚上,镭的颜色就要被发现了,那扇门嘎嘎地响,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后玛丽怎么说?开始读。

女生展示读:不要点灯!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么?

师:这个“不要点灯”读得特好。这个“不要点灯!”尽管是感叹号,但它也不是必用特别高深的语言来读,所以,重音有时候也可以?你来说。

生:重音有时候轻读。

师:诶,“不要点灯”(师示范轻读)。你来读读看。

(女生):不要点灯!

(师):接着,他轻轻地笑了笑,再说。

(女生):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么?

师评价:中文版的居里夫人。那个声音一定很好听,很温婉的。“不要点灯”,考虑一下,居里夫人为什么叫先生不要点灯?你来说。

生:因为她不是找到了那个镭吗?说“不要点灯”可以让她看见镭的颜色,也给她丈夫一个惊喜。

师:这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惊喜的传递,是吧?请坐。

师:所以,这个“不要点灯”是有感情的,不是像我们街头上的那些人吵架,“不要点灯”(大声急促地读)。所以,每一个句子都是有感情的。最后,镭终于闪烁,我们来看看,怎么样了?

C、品读第三处人物的语言

师:那些略带蓝色荧光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这位年轻的夫人,最后说出两个词语,谁来读读看。你来读,男版的居里夫人。

男生读:看哪……看哪!

师:哎,有没有不同意见?

女生读:看哪……看哪!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还有哪个同学再来读。你来读读看。

女生读:看哪……看哪!

师:看哪……看哪!,这么没感情吗?这个时候,镭发现了,应该是怎样的?

生:激动。

师:再读一遍。(刚才读的女生)

女生:看哪……看哪!(稍微激动一点)

师:哪位同学,愿意再激动一点的。镭被发现了,你来读读看——

生:看哪……看哪!(重音,连读,激动)

师:那就是两个感叹号了。“看哪……看哪!”(师声音上扬),考虑一下,书上有没有出现两个感叹号,第一个“看哪……”是什么号?省略号。考虑一下,居里夫人为什么不像我们,欣喜若狂地喊:看哪……看哪!她为什么不这样喊?

师:你把机会让给旁边的同学,居里夫人为什么不这样读?旁边的同学,你来。

生:因为前面第一看“看哪”是她对前面镭的出现还不能接受的那种(生停顿思索)

师:还不能接受?

生:就是陶醉吧。

师:哎,这个词我就喜欢,陶醉,很陶醉,进入一种梦境当中了。还有呢?

生:还有就是第一个“看哪”享受完后,到第二个“看哪”就比较激动了。

师:所以,这个激动是有变化的。请坐,这是一种解释。再考虑一下,镭如果是你们中间的一位同学发现的,你们今天晚上,要喊出这两个词,你会怎么喊?

女生:很激动。

师:喊喊看。

女生:看哪……看哪!(语速快,声音上扬,很激动)

师:考虑一下,居里夫人为什么不像我们这样喊,居里夫人为什么不大声喊:看哪!看哪!看哪!(激动,连续地喊,语速快,声音响亮的),你来说。

生:因为这是她好不容易发现的成果,她怕惊动然后就突然消失。(女生笑,不好意思说)

师:有道理的,你说的真的是有道理的。(师鼓励)

生:很珍贵的那种,在梦里的感觉。

师:还有没有?居里夫人为什么不大声激动地喊:看哪……看哪!这个同学你来说。

生:前面说了,居里夫人她是科学家,她比较稳重,(第一个“看哪……”)她能控制得住,后来她激动的情绪就控制不住了,所以就“看哪!”

师: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居里夫人不适合用这种欣喜若狂、歇斯底里般的呐喊,是这个意思吧。所以大家觉得呢?你来说。

生:我觉得第一看“看哪…”它也可以说是在喃喃自语中,她因为被这美丽的颜色,这种淡蓝色的荧光(吸引)并陶醉在其中,所以第一个“看哪…”可以理解成是对那个镭的一种赞美。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这个科学家为什么不像我们这样的欣喜若狂,想想她的性格,想想其它的?我们再来说说看。你来说,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她是比较稳重的,第一个“看哪……”就是她在享受看到镭这美丽的颜色的时刻,后来就非常惊喜,有点不敢相信,因为这个是她经过那么长的时间研究,发现出来,得到的美丽的颜色。

师:所以,同学们,我们要想一想,那个晚上,是人类科学史上一个伟大的晚上。换成今天,居里夫人也发现镭了,可能下面就有八百人坐在下面,大家都在等那个时刻,然后居里夫人幕布一拉开,下面的人干什么?

师,哦,烟花的,火炮的,我们温岭的市长来了,我们台州的市长来了,我们省长来了。可惜,我们看看,这个夜晚,只属于他们几个人?

生:两个人

师:由此,你看出,居里夫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或者说科学品质、精神品质?

生:她是不慕名利的。

师:不慕名利的,换一个词语叫做什么呀?淡泊名利。而且,这个人很安静,甚至可以忍受寂寞,大家写一写。现在我们懂了,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读出科学家的许多精神,譬如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等等,等等。但是别忘记,在每一个美丽的奇迹背后,都有一份美丽的人性。所以,大家写上去,淡泊名利,宁静、寂寞、安静、纯朴。这才是这些美丽颜色背后的性格支撑,精神的支撑。

师:那么,这些描写就让我们大家深深读到居里夫人的性格,我们一起来读读:

看哪……看哪!(师示范读)

生齐读:看哪……看哪!

师:把省略号读出来,一备齐。

生齐读:看哪……看哪!

师:所以,自读课文,既要读出自己能读出来的东西,又要想一想,课文中,有没有哪些,我们还不能望到的东西。那么,这些就是通过描写来表现的,而这些描写就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居里夫人生活的场景和她的性格。

个人悟课

此环节是这堂课的高潮部分,肖老师既贴着“语言文字”来教,又巧妙地地引导学生读出语言文字背后隐藏起来的人物的情感或精神品质。读得花样百出, 读得酣畅淋漓,读得充充分分,读得扎扎实实。在这些“读”中,让我欲罢不能的是,肖老师对文本细读的能力。他简直“沉入词语”中去,在文本的词语中“出生入死”了。一个简单的人称代词:它;一个不起眼的称呼:比埃尔;一种隐藏着起来的热切期盼: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和那两三个无声的标点符号:双引号、省略号,在肖老师的眼里都含情脉脉起来了。他不断地追问,不断地引导,不断地与学生对话,用“读”的方式把学生赶入到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望见那未知的知识。这哪是在浅浅地教语文,分明是“用心倾听文字发出来的细微声音”,教得深沉,教得厚实。孙绍振老师说:“语文课,不要教给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要教给学生一望半知,甚至一望未知的东西。”在这堂课上,肖老师细品这几处语言,让我见证到了这句话美丽的颜色。

此环节是这堂课的高潮部分,肖老师既贴着“语言文字”来教,又巧妙地地引导学生读出语言文字背后隐藏起来的人物的情感或精神品质。读得花样百出, 读得酣畅淋漓,读得充充分分,读得扎扎实实。在这些“读”中,让我欲罢不能的是,肖老师对文本细读的能力。他简直“沉入词语”中去,在文本的词语中“出生入死”了。一个简单的人称代词:它;一个不起眼的称呼:比埃尔;一种隐藏着起来的热切期盼: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和那两三个无声的标点符号:双引号、省略号,在肖老师的眼里都含情脉脉起来了。他不断地追问,不断地引导,不断地与学生对话,用“读”的方式把学生赶入到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望见那未知的知识。这哪是在浅浅地教语文,分明是“用心倾听文字发出来的细微声音”,教得深沉,教得厚实。孙绍振老师说:“语文课,不要教给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要教给学生一望半知,甚至一望未知的东西。”在这堂课上,肖老师细品这几处语言,让我见证到了这句话美丽的颜色。

2、探一探,写法上的“美丽的颜色”——故事的真实性

师:再考虑一下,这篇文章除了用描写表现故事的生动性以外,这篇文章,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美丽的颜色,你知道是什么颜色吗?我要找一个没有回答过的同学来回答。纵观这篇文章,你觉得写法上还有一份怎样美丽的颜色?这位同学,你来说。

女生:(第一次起来回答,思考,答不出来)

师:我们读传记,读过很多,但这篇文章,你扫描一下,它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哪个同学能看出来?一位、两位、三位,你别急,慢慢想一下,扫描一下。这位同学你能看出来吗?(生摇头),这篇文章(这个明显的特点呀),就要仔细地去找。来,你说,能看出来吗?(另一位学生再摇头),先别急,自己再把文章的每一个段落扫描一下,看看这篇文章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有没有看出来?(等待半分钟)

师:这位女同学,你发现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刚才第一次被提问的女生)

生:第一段总领全文。

师:哦,这个发现还是可以的,再继续往下看,请坐。

师:这个问题就难了,哪个同学知道。哦,你旁边的同学知道了。

生:在文中描写时,引用了居里夫人的原话。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大量地引用了居里夫人的原话,也就是用双引号来引用的,我们来看看有几个段落?你给大家找找看。

生:第十一段,

师:你帮你的同学找找看。

生:第十四段。

师:还有前面,再找一找。

生:第五段和第六段。

师:这个在以往的名人传记中是很少的。这篇文章就出现了很多居里夫人信札和日记里说过的话,那么出现这些东西,究竟有什么作用?哪位同学说说看?更多的人举手了。我还想请这位同学说说看。(刚才两次被提问都回答不上来的女生)

生:更突出居里夫人的淡泊名利。

师:不要随随便便套话,突出是有突出的,考虑一下,这个突出“更”的前面还要加上一个词。你来说。

生:补充

师:其实,也就是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

生齐答:真实。

师:你看,别的同学都已看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几段话。老师读第二段,你们读第五段,老师读第三段,你们读第六段,好不好?我不会每个句子都读完,但是我停下来,你们就跟上去。

(师读):娄蒙路的棚屋,可以说是不舒服的典型。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温室。在冬天,简直不知道是应该希望下霜还是应该希望下雨。

(生齐读):“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把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做好。这像是要由无中创出有来。假如我过学生生活的几年是卡西密尔•德卢斯基从前说的‘我的姨妹一生中的英勇岁月’,我可以毫不夸大地说,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的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

(师读): 然而,玛丽和比埃尔更要习惯忍受室外的严寒,他们炼制沥青铀矿的设备极其简陋,由于没有把有害气体排出去的“通风罩”,炼制的大部分工作就必须在院子的露天地里进行。

(生齐读) :“……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旧棚屋中度过的,我们把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我常常就在那里做我们的饭食,以便某种特别重要的工序不至于中断。有时候我整天用和我差不多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大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筋疲力尽。”

师:好,这位女同学,老师又要再问你了(刚才三次提问未能答对的女生),我读的部分和你读的部分,有什么关系?大家也想想看。

生:一个是苦,一个是乐。

师:谁在说苦?谁在说乐?

生:老师在说苦。

师:那谁在说乐呢?

生:我们

师:你们都在说乐吗?有点小紧张。道理是有点对的,还有没有?你来说,老师读的部分和你读的部分是什么关系?

生:我觉得他们是相呼应的。(另一个女生)

师:(拍着刚才女生的肩膀),相呼应,听懂了没有?我读苦,你就写苦,我读乐,你们就用自己的话来说乐。所以,我们就明白了,原来这些话就是应证写作的真实性。因此我们讲,传记写作的特点,第一,要用描写来体现出它的生动性。第二,文章当中还要给我们增强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所以同学们,我们学传记,既要明白它的生动性,又要了解它的真实性。所以读传记,还要读出写法上的魅力的颜色。(板书:写法)

师: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好好读文章最后一部分的描写,感受一下居里夫人,她那美丽的颜色。

生齐读:

她小心翼翼地走向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他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她的伴侣用手轻轻地抚摩她的头发。

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

师:也愿我们,永远记得这美丽的颜色,永远记得这种奇妙世界的奇观。所以同学们,掌握好的读书方法,我们也可以做到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还能够——自动发光。愿你们是一个自动发光的镭。下课。

https://mp.weixin.qq.com/s/K0P8ct1mOa7knHfuRundIw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