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妈妈江秋莲诉刘暖曦案”网络舆论情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网络舆情监测公司有哪些 “江歌妈妈江秋莲诉刘暖曦案”网络舆论情况

“江歌妈妈江秋莲诉刘暖曦案”网络舆论情况

2023-12-16 19: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月10日,江歌母亲江秋莲诉刘鑫(现改名刘暖曦)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一案,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法院判决被告刘某曦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原告江秋莲各项经济损失496000元及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00元,并承担全部案件受理费。

留学日本的女生江歌,在住所门口被闺蜜刘鑫(即刘某曦)前男友陈世峰杀害。发生于2016年11月3日的11·3留日女生遇害案,即“江歌案”在几年间几乎从未自舆论场退场,案件当事人刘鑫、江歌妈妈在网上的动态记录不时提醒着网民的记忆与事件近况。近日江母诉刘鑫案一审宣判江歌妈妈胜诉,在网络上引发极大热度,这样一桩历经数年的纠纷,媒体与意见领袖积极传播,网络舆论对本次审判展现出高度关注、情绪表现与发言多样化交织等特点。

一、审判前后网络高度关注

本次诉讼案出于江歌母亲江秋莲认为,陈世峰在公寓门前行凶时,刘暖曦并未及时开门向江歌施以援手,刘暖曦在江歌被害案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江秋莲表示,自己曾给过刘暖曦多次机会,但对方一直避而不见。

早在1月10日“江母诉刘鑫案”的审判开始之前,舆论期待就已被充分调动。2021年12月底,社交平台上#江歌母亲诉刘鑫生命权纠纷案将开庭宣判#、#江歌母亲诉刘鑫生命权纠纷案31日开庭宣判#等话题曝光量过亿。而此案原定于31日开庭宣判,因审判长突发疾病暂时取消,江歌妈妈30日在其个人社交账号发文称:“刚刚接到@城阳区法院 通知,因审判长(院长)突发疾病,明日开庭宣判暂时取消。我万分不能理解!”。一时间“刘鑫家的家底有多硬”“离谱”“难道维权就这么难?”等对此表示不满、质疑的发言成为热门评论。1月4日,“江歌母亲诉刘鑫案1月10日开庭宣判的消息”再度刷屏。

虽在审判开始前网络热度就发展至一定规模,但与10日一审判决结果曝光引起的热度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据蚁坊软件舆情监测系统分析显示,关于该案一审宣判结果的全网热度在1月10日单日内就冲击40万,舆论热情空前高涨。

二、1月10日:审判结果与刘鑫言行回溯

一审结果公布,媒体积极报道

10日的审判结果出具后得到了官方媒体的积极报道:上午9时24分,城阳区法院在社交网站发文:江秋莲诉刘暖曦生命权纠纷案一审宣判,公布江歌母亲胜诉结果。9时29分、33分,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转载报道,网络热度疾速攀升。10时许,人民日报再发文:#判决书指出江歌无私助人应予褒扬##判决书称刘鑫行为有违常理人情#。随后,判决书内容和庭审现场细节、江歌妈妈当日的状态更多地被报道出来:“江母再发声要告诉女儿宣判结果 ”“江歌母亲流着泪说妈妈做到了”等等。人民日报对此事做出评述:“褒扬江歌让行善者有力量”。官媒报道得到了网民的积极转评互动,网络热度也于10日上午10时达到顶峰。界面新闻的一篇《跟拍四年,我了解的镜头外的江秋莲》从摄像师视角下记载江母几年间经历的报道亦被热转。

江歌案牵涉种种被再次挖掘,刘鑫遭主流舆论谴责

伴随江母胜诉这一结果,对事件当事人刘鑫的剖析成为舆论场的一大热点话题。博主@洛梅笙 对刘鑫的性格、心理进行侧写,“本能的拉别人挡枪,扮演弱者,获得好处”的刘鑫形象引发许多网民共鸣,生活中“像刘鑫这种人”的话题探讨不断延展。

另一方面,宣判结果也将舆论讨论拉回到当年江歌案及江母与刘鑫对峙的多个时刻,民间舆论场有博主放出刘鑫及其父母刺激江母的言行,如大年三十送鸽子肉、称江歌的死是她自己短命等等。这些信息的曝光也引发舆论对刘鑫言行、为人的谴责,舆论情绪表现为指向刘鑫的强负面情绪。

(监测时段内,全网有关“江母诉刘鑫”事件的信息内容主要以负面为主,约占73%,其次为正面,约15%,中立信息较少,约12%。)

三、1月11日:后续动态播报与舆论角力

新增信息与舆论互动持续推动舆情发展

11日既有审判全程视频被媒体放出,围绕此对判决结果进行进一步解读传播,如梳理刘鑫案始末、法院认定刘鑫多项过错等。另一方面,由于当日还有江歌妈妈召开的媒体座谈会,因此也有多个报道从座谈会细节、讨论主题的角度进行切入,如江歌妈妈将把胜诉款捐给失学女童、15年后陈世峰出狱回国江母会再起诉等。总体而言,媒体11日的题材及议题设置更为多元,由官方舆论场放出的信息进一步增多。

这一热点事件的动态播报在集聚广泛社会关注之后,部分意见领袖从情理层面扩散事件影响,如联系近期寻子的孙卓爸爸感慨为人父、为人母的艰辛坚守、联系张桂梅校长感怀“她们没有女儿又有很多女儿”等。

江母、刘鑫及其双方支持者的舆论角力

自2016年的江歌案发生后,江歌被杀、陈世峰入狱,几年间江母、刘鑫及其双方支持者的争论逐渐成为这起事件在舆论场中的一大鲜明标签。

有人支持江母为女儿讨回公道、为其捐款,有人认为刘鑫不该承担过大的责任、为刘鑫开脱,有人在帮助江母之后离开甚至调转阵营攻击江母,有人列举事件中的桩桩网暴行为。江母与刘鑫及双方支持者之间的势力对抗造成双方的裂痕越来越大,网暴行为双向加剧,也成为了后续更多争议的源头。

这种对抗在江母诉刘鑫一审宣判后变得更为激烈,刘鑫刺激江母言行博文、刘鑫阻止江歌报案等案卷细节不断被热转,对江母作为提出质疑、攻击江母的一方则针对江母接受捐款拒绝贴明细、江母家庭婚姻情况等方面进行发言,此外还包括刘鑫究竟是否锁门等案件细节、双方发起遭受的网络暴力等话题的舆论角力。两方舆论的激烈对抗也导致在江歌案中的行凶者陈世峰反而在舆论关注中处于缺席状态,关注讨论度都显得十分弱势。

舆情起伏:焦点指向现复杂性,话题讨论现多样性

这种舆论角力与大众的朴素道德正义、关注相结合,使网络热度一再起伏。有被造谣是整容后刘鑫的网友出来辟谣,有因不喜欢自己专业转而网暴江母发泄的张某宁事件被热传,有青岛某培训机构因被传刘鑫在此上班被网友诘问,也有@作家陈岚 以往抄袭造谣行径被曝光。针对判决结果中引发的“刘鑫是否应该被追究责任”争议,也产生了多样化的意见表达。其中博主@樊百乐 作出的“江歌的风险是在好心帮助刘鑫的过程中由于刘鑫的不报警、不告知、不提醒行为累积而成的,是一条完整的时间链和逻辑链”解读获得较多网民赞同。

四、1月12日:信息密度降低,舆情走向平息

12日,江歌妈妈考虑做直播赚钱引关注,直播赚钱是可行的但也是充满争议的,在出现多次直播网红相关舆情后,这种看法得到基本认同,因而对于江歌妈妈这一考虑也引发了网民讨论。而江歌妈妈谈后续生活这一议题的展开也形成了对审判结果讨论的一个过渡,同时新增信息密度也实质性下降引导舆情走入平息之势,公众讨论也从案件直接相关转移延展到对“精致利己主义”、警惕人群中的“刘鑫”等与案件弱相关、模糊化的话题。

(两大舆论场议题简况)

五、江歌案的舆论差异与共识形成

江母诉刘鑫一案审判结果之所以调动高度的社会关注、持续了多日的网络讨论,与其中缠绕的法治与道德追寻、各方观点博弈是离不开的。

拟态环境下形成的舆论差异

在了解简要案情的大众眼中,江歌因刘鑫恋爱纠纷,为好友挡刀而死是无辜的,在传出刘鑫在与陈世峰行凶时锁门、不积极施救是令人痛恨的,在刘鑫锁门细节不确定时、对其求生本能的系列行为上是理解的,在知晓杀人事件发生后刘鑫对失去爱女、一心求得真相江歌妈妈的态度上是无法认同的,在刘鑫刺激江母信息上是谴责的。对于关注、参与事件程度更深的部分人眼中,江歌妈妈不愿意贴出捐款明细、涉及借贷官司等细节问题上有人是产生怀疑的,在江歌妈妈在网上的过激发言有人是感到不好的,江母、刘鑫及其双方支持者产生出的网暴行为是不认可的。由于关注程度的不同形成的拟态环境也不同,江歌案及其后续产生的一系列争议在不同人的角度看来有一定差异,若伴随掌握部分信息者的个人推测,差异程度进一步增大。

舆论共识的形成积淀

这种差异在小群体之间的对抗、针对性明显,在大众关注视角则被包含化、模糊化。法律层面上,江母诉刘鑫一案的探讨放在了判决书落脚点、法治与德治、侵权法规则的适用等方面。这起审判是法律意义上的,对于大众来说更是道德层面上的。网民讨论的基础更多地落在了被江歌救助的刘鑫事后对失去女儿的江母的态度上,刘鑫的做法在道德层面上无法得到大众的理解。而对于江母的维权,不论是江母起诉网暴网民还是江母诉刘鑫一案,得到许多网民认可,特别是针对网暴行为,认为这能起到一种示范性作用,对江母此后继续诉讼之路还是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网络舆论都给出了更包容的看法。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