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网球规则总结 专访

专访

2023-09-09 16: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回首裁判路,收获满满

1990年北京亚运会,是陈述网球裁判生涯的起点。彼时就读于北京联合大学中医学院的他,凭借出色的外语能力以及参与网球运动的经验,经由学校网球老师肖毅推荐,加入到了亚运会网球赛事工作中,成为一名普通的记分员。这次经历让陈述大开眼界,“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觉得做主裁很威风,很气派,就开始喜欢上了这个工作。”

毕业之后,陈述进入了酒店上班,通过语言培训以及与外宾打交道,他的英语得到了很大提升,也一直没有放弃当网球裁判的梦想。1992年,他拿到了人生第一个证书——国家级网球裁判员证。为了能有更多自由时间做裁判,1993年他辞掉工作,并在1994年拿到了进军国际网球裁判界的敲门砖——国际白牌裁判员证。

1995年,陈述自费参加了在日本举办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网球裁判工作,往返机票都花了7000元,“这在当时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而国际铜牌主裁,他们的机票却是免费的,每周还能获得大约650美金的收入。”

待遇上的巨大差距、心理上的不平等,让陈述下定决心要继续努力,考取国际铜牌主裁资格。那几年,他经常自费去国外做裁判积累经验, “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一直在吃老本,基本上都是在赔钱,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在交学费。”

1997年底,国际网联在新加坡举办了一个培训班,陈述花了1万元人民币,自费参加了全英文的授课培训,并终于考上了国际铜牌主裁,他也是中国第一位铜牌主裁。

陈述坦言,这无疑是其裁判生涯的一大里程碑,从此他可以靠着做裁判养活自己了,“三十而立,在30岁的时候拿下了铜牌主裁,这是给我印象最深,也是最值得我自豪的事情。”

此后,陈述的裁判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1998年澳网,他第一次踏上大满贯赛场,以主裁身份执法了资格赛。进入新千年,在中国举办的职业赛事越来越多,网协有意识地要培养自己的裁判长,陈述作为中国裁判中的佼佼者,开始接触裁判长工作,锻炼很大。2002年,他在澳大利亚通过考核,成为银牌裁判长,并在2010年晋升成为中国第一个金牌裁判长。另外在裁判组长方面,陈述2005年获得银牌裁判组长称号,并在今年升级为金牌裁判组长。

因为工作职责和性质不同,做了裁判长和裁判组长,就很难再兼做主裁。渐渐地,陈述不再以主裁身份亮相台前,而是将更多精力投身于幕后。

2008年可以说是陈述人生的另外一个重大转折点。时值北京奥运会,作为网球项目竞赛主任的他,肩负起了更大的责任,并出色完成了工作。当时,中国网球正蓬勃发展,WTA看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在北京成立办公室,力邀陈述加盟,担任亚太区赛事运营副总裁以及赛事监督。随后的故事大家也都很熟悉了,高级别的女子赛事在中国遍地开花,如今已经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中国赛季,成为赛季末的焦点所在。

寄语后来者,莫忘初心

从1990年首次参与网球裁判工作算起,陈述已经在这一领域工作了近三十年。光阴如梭,而作为知名的网球裁判,最令他感到骄傲的并非工作本身所带来的嘉奖,而是中国网球在这么多年的茁壮成长所激发的自豪感。中国球员在大赛的精彩表现,也令每一名中国网球工作者,都体会到了振奋人心的力量。

陈述回忆道:“我的网球裁判生涯中,最令我感到自豪的是两届比赛。一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李婷/孙甜甜获得金牌。当时我在场上做司线,又紧张又激动。当她们夺冠之后,主裁特地走过来祝贺我,作为中国网球人,我感到无比自豪。二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我带着50多名中国网球裁判员到温网进行培训和学习,为办好我们国家自己的奥运会做准备,这真是我裁判生涯的荣耀巅峰。”

陈述一直感慨自己遇上了中国网球发展的好时机,如今许多网球爱好者也有志于投身网球裁判事业,对此他给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是要具备出色的外语基础,特别是英语,这决定了一名裁判能否应对国际化的网球比赛环境。其次,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不可或缺。第三,要真正理解网球运动,对这项运动的历史、内涵以及客观规律要有深刻认识。还有,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掌握新规则和新技术,比如鹰眼、电子计分器等,才能从容应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最为关键的一点,则是要有迎接挑战的心态,才能在职业网球的裁判工作中站稳脚跟,快速进步。

也许,在外界看来,网球裁判的工作光鲜亮丽,环球旅行,和顶尖球员打交道,但陈述说:“职业裁判不是一条简单的路,要想走下去,就要付出双倍的努力和代价。”过去,他一年到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全球各地跑,为了裁判工作熬尽心力;如今,他适当减少了出差,将工作重心放在中国赛季,为了家人搬到了上海,事业和家庭的平衡,是他现在更为看重的。

采访、文/何松 整理/TJ 摄影/李建艺 编辑/寿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